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玉米瘤黑粉病又称玉米黑粉病。它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为害幼嫩组织的局部性病害。本病在山区、北方危害较为普遍和严重,广西沿海地区多年来极少发生。但近年来由于连作、新品种推广,发病有上升趋势,尤其在2003年我校在春、秋两季引种甜玉米品种中,如超甜20号、金帅王等品种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个别田块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清代两湖地区的玉米和甘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胜生 《中国农史》1993,12(3):47-57
玉米和甘薯在明代中晚期即已传入我国,但两湖深居腹地,直到清初康熙年间才见种植。本文主要对两湖地区这两种作物的来源、推广和产区做了比较详细的探讨,指出(1).该区玉米具有多源融汇特征,但最早入境的是海路传播源;而甘薯湖南主要直接来自广东和福建,湖北则多从邻省辗转移来。(2).该区玉米和甘薯传入不相先后,大规模的迅速推广也都从人口压力显得严重的乾隆中期开始。(3).该区玉米主要产于西部山区,甘薯主要产于南部山区和东部山区;湖北玉米产区广于甘薯产区,湖南甘薯产区广于玉米产区,具有互补特征。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引种特用玉米获得成功 ,日前通过了专家评审。以往天津市农民种植的多为普通玉米 ,主要作为饲料使用。有关部门和专家经过调研认为 ,应大力发展鲜食玉米、淀粉玉米、蛋白玉米和油玉米等特用玉米的生产。天津市今年引种特用玉米获得成功 ,农民在种植特用玉米时有20多个品种可以选择。在评审中 ,专家们选出了一批果穗苞叶鲜绿、籽粒色泽纯正等商品性状优良、口感柔软细腻、风味独特等优质玉米新品种 ,准备在全市推广。天津引种特用玉米成功  相似文献   

4.
正百色位于广西西部,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占总面积的95.4%。玉米是百色市种植规模最大的粮食作物,全市玉米常年播种面积10~13.3万公顷。近年来,玉米在栽培技术上由传统的露地栽培到地膜覆盖栽培有了很大改进。为了比较盖膜种植方式和传统露地种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差异,为百色喀斯特地区推广地膜种植玉米提供理  相似文献   

5.
明清美洲农作物引进对亚热带山地结构性贫困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蓝勇 《中国农史》2001,20(4):3-14
明清之际玉米、马铃薯、红薯的传入和推广除了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外,还存在许多负面影响。其负面影响是为清代“人口奇迹”创造了基本条件,使南方亚热带山区形成了结构性的贫困,制约了亚热带山区产出多样性而来的商品经济发展,从而影响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形成,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这些地区的发展,影响了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6.
南瓜在16世纪初叶首先传入我国的东南沿海和西南边疆,长江中游地区(皖、赣、湘、鄂)较早的分别从东南沿海和西南边疆引种南瓜,之后推广迅速,但不同省份在具体的引种、推广过程中又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清中期南瓜已经在长江中游地区推广完成,晚清民国时期形成了稳定的产区,南瓜的救荒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除了阐述南瓜的引种、推广的路径和分布情况之外,推广的动因和影响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2003年,广东省中山市政协委员、小榄镇市场物业经营人林添佳到国内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考察后,决定在粤北山区——韶关市仁化县丹霞街东湾村开发种植油橄榄。从此,他敢为天下先,开始了引种油橄榄和培育粤北山区新产业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8.
张明 《山西农经》2014,(5):70-71
玉米茎腐病,也叫茎基腐病,是指发生在玉米茎或茎基部腐烂,并导致全株迅速枯死症状的一类病害,它是由多种真菌和细菌单独侵染引起的。近几年,由于玉米自交系、杂交系品种在地区之间引种频繁,使本来抗病性较差的自交系和部分杂交系的原种在地区之间广为种植,从而导致该病在各玉米产区之间相互传播,造成植株早枯,籽粒瘪瘦不饱满,严重影响玉米的原种产量,给农民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玉米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化肥过量施用问题。本研究参照中国玉米区域大配方施肥标准,测算了玉米主产区的化肥减量目标,并结合玉米主产区的化肥施用总量、播种面积、单位面积化肥施用强度及吨粮化肥施用量综合分析了玉米的化肥施用现状,精准识别了化肥急需减量的关键地区,并进一步探索了种植玉米的化肥减量路径。结果显示:中国玉米主产省化肥的减量目标为255万吨,占玉米化肥施用总量的19%;化肥急需减量的省份有吉林、云南、甘肃、宁夏、新疆、江苏和山东;中国应进一步提高用肥效率、推广农业技术培训和提供服务、完善经济管控政策和健全化肥管控法规。  相似文献   

10.
正在明代,农业作为经济主体与元朝相比,进步十分明显。明代人口增加,粮食供应日益紧张。为增加粮食产量,南方大力发展双季稻,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三季稻。16世纪,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由闽粤引进,并逐渐推广到长江流域和云贵等地,到明末,北方已经有较大面积的播种。1世纪后期,甘薯由东南亚传入我国福建;17世纪初,甘薯又被引种到淞沪一带,后又推广到黄河流域。这些作物的引种,不仅使当时的土地利用率提高农民的生存能力得到增强,而且在农业结构得到调整的同时,也使粮食储备获得了更多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品种审定     
2005年安徽省批准引种玉米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批准办法》的规定,经引种试验和专家评审,批准玉米品种苏玉20(苏试50138)、泰玉2号在安徽省淮北玉米主产区引进种植。  相似文献   

12.
结合云南干热河谷区域特点,以元谋项目研究区为例,阐述生物质能源植物在项目区的引种情况和表现,分析云南干热河谷地区在发展能源植物开发方面的前景,提出本区域开发利用能源植物的方法与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玉米在传入长江下游的近百年后,日渐在该域山区获得广泛传播种植,先后形成约40个县域种植区。本文从自然和社会的双重视角梳理玉米在该域山区的传种动因:自然因素是传统五谷杂粮背景下山区丰富的"闲土"资源,玉米的生物特性决定了其适合山区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奇特的外表易于引人关注;社会因素中的乏食问题是根本,官方山土垦殖政策和种粮口号、山民追求玉米生产的丰厚收益、饮食习惯和市场对玉米的认可和接纳、农业技术进步等因素亦不能忽视。传种动因的梳理,揭示了玉米在该域山区传种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必然性,并为探讨玉米传种与环境变迁问题作铺垫。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研制和推广玉米生产新体系的意义。建立了玉米生产新体系经济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并用此模型对玉米生产新体系在吉林省松树市大坡镇西山村的推广作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王宝卿 《中国农史》2006,25(3):48-61
由于美洲作物具有耐旱、耐瘠薄、高产等特性决定其在中国北方旱作区得以大面积的快速推广。花生、烟草和棉花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对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成强大的冲击;甘薯、玉米和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使得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大幅度提高,引起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在农业生产工具进步不大,农药、化肥没有出现的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科学技术手段,也是明清时期农业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明清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大土地所有者减少。小土地所有者增加,土地出现分散状态是其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人物档案王长宝,2012年曲靖市十大经济人物,现任云南诚兴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只有初中文化的王长宝,凭借过人的胆量和闯劲,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把理想变成现实,建成云南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成为马铃薯新品种引种和推广种植实现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模式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黑荆树(Acacla mearnsii willd)原产澳大利亚,是我国解放后引种成功的一个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由于它生长快,伐期短,用途广,适应性强等特性,引起了南方各省的重视。1987年底全国保存面积约16万亩。种植面积较大的有福建、广西、广东、浙江(温州)、江西(赣州)、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山区的脱贫致富,发展越来越快。  相似文献   

18.
南方发展玉米生产要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讲求实效。这是农业部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日前在湖南召开南方玉米生产开发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重点问题。据悉 ,去年 ,我国南方13省、市、自治区共发展玉米8000多万亩 ,总产量达到2361 17万吨。玉米已成为南方稻区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南方玉米的发展 ,对缓解饲料紧缺和一部分贫困山区的缺粮问题以及改善城市鲜食玉米供应发挥了良好作用。通过多年的努力 ,特别是农业部将南方优质玉米项目列为丰收计划内容以来 ,南方各省发展玉米生产已为缺粮山区解决温饱找到一条有效途径。但目…  相似文献   

19.
玉米肥团育苗移栽技术具有省种、省肥、省工,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等特点,在海拔1000m以上山区年推广达3440hm2,平均产量6130kg/hm2,比CK增产52.5%,新增玉米725.8万kg,新增经济收入1268.67万元,对其技术应用及效益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指导玉米生产水平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在我国相继出现了山楂、蒜薹、苹果、玉米、蔬菜等农产品卖难的现象。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应向以下七个方向发展。 一、多个品种发展。专家们认为,积极引种栽培经过审定和大量推广的、有经济价值的、适宜当地种植的名、特、优、新品种或新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