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罗玮 《时代金融》2014,(11):101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银行业整规模的扩大,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监管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从阐述影子银行潜在风险监管问题入手,对影子银行潜在风险监管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我国影子银行内生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资产与负债相互交叉渗透,在会计账户之间形成风险传导,从而成为系统性风险发生和传染的重要渠道。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2010—2015年我国影子银行资产负债表,以会计账户风险传导为基础,分析了影子银行部门的风险生成机理,测度了影子银行风险程度,在此基础上厘清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做好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和治理,根本上要加强正规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及时识别、管理与隔离影子银行风险,建立一套适度、完整、有效的影子银行审慎监管框架,构建包含影子银行的广义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近来,有关“影子银行”的议论浮出水面,其中还影响到对某些金融活动的性质判断,如一些银行开发的理财产品是否属于影子银行业务。那么,什么是影子银行?如何看待影子银行的风险和利弊?如何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向银行体系转移?国外影子银行监管具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就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杨涛。  相似文献   

4.
评论     
《中国货币市场》2013,(9):75-75
陈四清: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风险与治理策略 中国银行副行长陈四清撰文指出,国外的影子银行是“平行银行体系”,中国的影子银行是“银行的影子体系“。中国式影子银行结构相对简单,总量也不算大,总体风险可控,但也应高度重视其快速发展背后的潜在问题。厘清影子银行的具体策略包括:银行要建立防火墙,注意隔离风险:非银行机构要增强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j逐步完善监管制度,规范业务发展:深化金融市场改革,给业务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全世界意识到了影子银行的危害,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不同于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资金通过影子银行体系流入到了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或项目中。影子银行的风险将可能严重威胁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抑制是形成影子银行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坚持和继续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对于信贷的作用,将会使影子银行问题逐渐得到缓解,最终实现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超 《时代金融》2014,(7Z):112-113
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全世界意识到了影子银行的危害,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不同于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资金通过影子银行体系流入到了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或项目中。影子银行的风险将可能严重威胁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抑制是形成影子银行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坚持和继续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对于信贷的作用,将会使影子银行问题逐渐得到缓解,最终实现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声音     
《现代商业银行》2013,(10):10-10
沈联涛 “未来影子银行的核心问题是产杖问题。影子银行的资产由老百姓买了以后,这个风险是由谁来承担,是银行、投资者、发行人,还是政府?这是要在法律层面解决的问题。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完全可控,个别有问题,但是系统没有问题。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整顿影子银行是一个机遇而非危机,中国可以借此机会厘清影子银行交易中的各种产权关系,并建立起一个处理和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8.
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关于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及其监管的广泛讨论。由于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并长期处于监管真空,影子银行超常规的发展最终引发了系统性金融危机。本文从流动性风险的角度出发,基于流动性保险模型,具体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潜在的挤兑风险及其监管问题。同时还结合国际社会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举措以及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韩英彤 《中国外汇》2011,(16):35-37
现阶段,国内各界对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争论日趋热烈,如何有效地防范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也成为争论的焦点。为此,《中国外汇》独家专访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柯卡生,就其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防范"影子银行"风险进行了近距离沟通。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季度数据,基于资产科目视角实证分析影子银行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同业渠道”影子业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助推作用,但“投资渠道”影子业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抑制作用;经营效率和期限错配对影子银行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起到中介渠道的作用;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提高会增强“投资渠道”影子业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金融监管力度提升会减弱“同业渠道”影子业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助推作用,并增强“投资渠道”影子业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戚珂莹 《时代金融》2014,(17):189-190,195
结构多样的金融市场和日渐深化的金融创新,是影子银行在中国"井喷式"发展的环境背景。纵观各国的金融业发展路径,影子银行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信贷的迅速扩张,影子银行的风险日益暴露,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金融危机案例,集中体现了影子银行风险的危害性,人们对影子银行亟待监管的现状开始有了认识。本文从中诚矿产信托风险案例出发,反思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关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双重作用为出发点,在理论证明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可能存在阈值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动态非线性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呈U形关系,存在阈值效应,阈值点出现在2013年左右;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程度依赖于银行资本情况、经营效率与资产规模;银行风险承担与内、外部影子银行规模之间均呈U形关系,但分别位于U形曲线的前半段与后半段,即目前内部影子银行发展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承担,而外部影子银行发展则倾向于提高银行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13.
利率市场化会促进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创新,从而使本身风险很大的影子银行体系面临更多新风险。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影子银行将面临更大的业务转型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及监管风险。建立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间的防火墙制度、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建立影子银行自身的市场风险应对机制、加大流动性管理和监管力度是对影子银行以上风险的有效防范。  相似文献   

14.
影子银行发展拓宽了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但由于多层嵌套加剧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影响银行资产安全。文章对影子银行概念进行梳理,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演变历程,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影子银行风险向银行资产传递的主要渠道,提出引导发挥影子银行积极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的视角,通过模型分析和数值模拟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增加银行风险,而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有两种不同影响渠道。在影子银行发展初期,正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减小,在影子银行达到一定规模后,负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增大。在对融资成本影响方面,影子银行降低经济中的融资成本,互联网金融增加融资成本,纠正存款利率管制带来的利率扭曲。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需重视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影子银行和利率市场化存在相互关系,利率市场化过程催化了影子银行的扩张,同时影子银行的发展加速推进了利率市场化,主要是影子银行发展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通过对影子银行体系产品创新、利率形成机制和风险监管等情况的研究,可以为下一步存款利率放开的步骤、品种、期限和监管等问题奠定基础,从而降低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  相似文献   

17.
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影子银行系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业务关联,双方收益与风险相互传递,而且间接的向市场投放信贷。影子银行系统收益与风险并存,在此轮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系统暴露出了其脆弱性与监管漏洞,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影子银行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快速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关于如何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引起了社会相关人士的关注。因此下文主要是简单阐述影子银行的发展,分析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应对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国内各界对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争论日趋热烈,如何有效地防范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也成为争论的焦点。为此,《中国外汇》独家专访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柯卡生,就其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防范“影子银行”风险进行了近距离沟通。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的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随着金融国际化和虚拟化的深入发展,影子银行在商业银行体系之外,建立了另一个平行体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管缺失,影子银行体系的全貌并不能清晰地为人所知.影子银行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体系繁荣.然而,影子银行体系也蕴藏着较大的风险.本文研究影子银行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分析风险传染渠道和传染效应,梳理有关风险在影子银行体系内外部传导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