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契合模块化与价值网理论,结合实践背景与发展趋势,提出一个包含产品模块化、产业组织模块化、产业价值链模块化的关键价值区域生成与强化的模块化三维研究框架,阐明其形成机理和理论内涵,构建了基于模块化三维框架的产业价值网分工模型,探讨了模块化分工条件下产业价值网的价值提升路径。以广西北部湾产业群为例,从专业化水平、协同能力、对接东盟市场等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从推动广西北部湾产业价值网形成与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CAFTA的正式建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凭借其在中国—东盟产业分工中独特的地缘和资源条件,产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推进。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低、产业配套不足等原因,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升级仍面临诸多瓶颈。为此,基于CAFTA价值网,分析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升级的优势和劣势,从产业升级路径选择、核心企业培育、产业组织形态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定位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对于发挥北部湾经济区在CAFTA产业对接中的战略经济功能并促进其新型产业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李智  黎鹏 《发展研究》2008,(2):75-77
近来,模块化已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本文试图探析模块化,产业结构变动与区域产业分工三者的内在关系.文章提出:模块化引起企业联系方式的变化,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模块化的产业结构使区域产业分工趋于合理,而要素的自由流动与组合则是形成区域模块化产业结构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CAFTA框架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物流产业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本文基于北部湾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对CAFTA框架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物流产业面临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挑战作了SWOT分析,据此从产业布局、基础设施、企业、信息、管理体制、人才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产业链形态的演进,产业模块化开始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导趋势,这也为区域产业升级带来了契机。总结归纳了基于产业间分工的区域产业链、基于产业内分工的国际产业链和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虚拟产业链等三种产业链形态,揭示了产业链演进的本质是分工的不断深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业模块化的形成及其对产业链形态的冲击,指出产业模块化是上海产业升级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6.
模块网络:产业集群发展的新阶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超边际分析框架构建了描述集群模块化分工的模型,指出集群内模块化分工和结成模块网络是传统产业集群进行组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可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模块化分工作为一种新的国际分工形式,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分工方式的优越性和经济性。中国目前正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出现了许多用传统分工方式不能解决的问题,模块化分工的出现将为中国的产业结构带来新的选择。本文从模块化分工的角度去研究中国产业转型的现状以及所遇到的问题,并依据模块化分工的思想提出了相应的实现对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更好的优化产业结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是专业化与多样化城市组成的网络化城市体系,是介于市场交易与一体化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网络产业组织,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实质就是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论文对集聚经济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扩展,从产业专业化、多样化分工与交易经济的视角解释城市群形成与发展.实证分析以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城市群整体、内部各城市以及分行业的产业专业化与多样化,产业合作与联系,并对制造业进行了针对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3G时代电信企业的竞争将沿着产业价值链展开。电信运营商只有积极有效整合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协同运作,才能实现电信产业链中各利益相关主体共生多赢。本文运用产业价值链整合与重构基本理论方法,首先界定了基于电信产业链整合的价值创新内涵;其次,分析了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系统演变趋势;最后,分析了电信产业模块化价值创新策略,构造了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的分析框架,指出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电信产业价值创新可分为三个层面,即产品层次模块化创新,企业层次模块化创新和产业层次模块化创新,并且分析了各个层次创新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0.
CAFTA框架下广西与越南的国际分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广西与越南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这三个方面的分工与合作,首先阐述了关于国际分工的若干理论和广西一越南双方的经济特点及资源现状,并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之后从贸易与投资的角度分析了广西与越南国际分工的现状,并进一步探究广西与越南双方在农业、工业、服务业这三大产业上的优劣势.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双方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这一框架下进行国际分工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产业开放是经济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的重要途径。分析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开放的背景,研究了区域内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主要领域的产业开放,提出了产业开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将传统制造业升级这一现实难题与产业动态能力形成这一理论难题结合在一起,从企业群体行为视角出发,构建了传统产业动态能力形成理论分析框架。该框架阐明了发展机遇、战略变革与产业动态能力形成之间的关系,明确了产业动态能力的内涵。以上海纺织产业升级案例验证了该框架,并为提升传统制造业产业动态能力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推进产业分工有助于发挥比较优势,推动资源和要素流动,促进产业发展.研究广西各地级城市之间产业分工及其变化,掌握广西在产业分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广西各市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对深入了解广西城市之间产业分工及其同构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研究发现:较全国而言,广西各地级城市间产业专业化程度并不高,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各地级城市产业结构与区域整体的相似程度呈减弱趋势,且呈现明显的趋异现象,各城市产业分工程度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4.
将传统制造业升级这一现实难题与产业动态能力形成这一理论难题结合在一起,从企业群体行为视角出发,构建了传统产业动态能力形成理论分析框架。该框架阐明了发展机遇、战略变革与产业动态能力形成之间的关系,明确了产业动态能力的内涵。以上海纺织产业升级案例验证了该框架,并为提升传统制造业产业动态能力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理论框架对产业集群现象解释的局限性,建构了基于组织试验、产业集群租金和产业集群触发的理论分析框架;重新定义了产业集群租金的概念,将产业集群租金划分为集群内单个企业租金、基于集群内企业间的集聚租金、外生于产业集群的地理租金;通过建立分工水平、分工信息、组织试验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集群触发理论的相关假设,并通过集群演化模型进行了理论证明。  相似文献   

16.
朱念 《经济导刊》2011,(1):62-6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主要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组成,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港口条件发展海洋产业。近年来,北部湾经济区初步形成了以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及配套服务业两大产业为核心的海洋生态经济体系以及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及滨海矿业、新兴海洋产业三大产业为支撑的临海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17.
产业发展所需要素资源有赖于知识网、社会网、物联网和价值网4种网络的承载。在研究四网联动、四网融合及其与产业集群组织经营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全要素网络概念、结构与框架。随后,对全要素网络虚实二象性进行剖析,认为全要素网络虚象是知识共享与计算网络,而实象是要素的分布式存储网络,实象与虚象之间存在关联与映射关系。最后,从虚实相生和虚实替代两种作用关系出发,分别研究了产业集群生成与演化机理,对基于要素网络优化建设视角促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关系在不同类型区域的体现与运用的认识,在预设观点和理论推理的基础上,分别以昆山和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为案例,从经验解释和实证分析角度研究了两类区域在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条件呈现。研究表明,在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上,市场演化形成产业集聚的情形在中国区域发展过程中并不多见,而外部嵌入式产业集聚则是中国区域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的产业集聚模式。尤其是对于欠发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一般先于产业集聚而存在。因此,承接产业转移应是欠发达区域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前景产业导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琪  王晔 《经济学家》2003,(4):50-54
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新的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格局为各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现实依据;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惑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决定了中国参与全球化必须以“前景产业”为导向;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总体框架”明确了我国前景产业的发展方向,而且从当今和未来看,信息产业、环保产业、教育产业确实在全球化中前景广阔,潜力无限,能够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20.
分工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产业融合的新趋势是数字时代的鲜明特征。通过分工理论解读马克思的产业融合思想,进而分析对数字融合的适用性,对于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寻求数字经济政策的理论支点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对马克思分工理论框架的解读,从分工的理论到实践、工场手工业的混成到有机、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演进、大机器应用的影响等方面,再认识马克思的产业融合思想。其次,分析工业时代不同阶段的产业融合,提出数字时代产业融合新特征。再次,应用马克思分工融合思想,对数字融合发展的本质、界限、前提、劳动力结构的分化“、消灭分工”的技术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