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文华  杨先春 《商》2014,(7):79-80
对《实践论》与传统唯物主义知行观的关系进行考察。得出《实践论》不仅对“行”这个概念进行了科学的改造,而且科学地总结了知和行的关系。毛泽东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2.
陈敏  李钧 《商》2013,(8):293-293,246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论著,在指导中国具体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通过对《实践论》、《矛盾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的分析,并阐述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实践论》、《矛盾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3.
《商》2015,(48)
《实践论》、《矛盾论》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实践论》对人类认识的总规律做出了新的科学概括和总结、运用辩证法原理发展认识论;《矛盾论》体现了具体论证对立统一规律、对矛盾特殊性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提出矛盾的精髓问题的哲学特色。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宗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方法三个方面探究了两篇著作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商》2015,(30)
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结晶,同时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更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实践论、中国传统思想与近代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创造性结果。毛泽东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概念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共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形成了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当代实践和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索,传统认识论的缺陷日益暴露出来。要全面深入地揭示人类认识的奥秘,必须要把一般认识论发展为真正具有彻底唯物性、辩证性、历史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新认识论取代传统认识论。认识论面临的问题、挑战表明,它正处于转型过程中。这一转型过程是与哲学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转型相适应的。如何更新立场和研究方法,自觉以一种真正具有彻底唯物性、辩证性、历史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新认识论取代传统认识论,成为时代认识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商》2015,(52)
毛泽东的《实践论》的诞生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真谛的理解,它全面体现了实践唯物主义精神,因此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篇章之一。毛泽东本人不仅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而且他的哲学思想凝聚了那个时代的智慧。所以我们应该珍视这一科学理论成果,并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全国政协原秘书长、原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同志撰写的《阶梯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基本特征》一文,在上期发表之后,引起了广大理论工作者以及哲学、经济领域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正如我国著名理论专家、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求是》原总编辑邢贲思所指出的,朱训同志在长期的矿藏勘探和研究中,总结出一套找矿哲学,并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关于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运用实践论和矛盾论,提炼出"阶梯式发展理论"。这个理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值得称赞的是,他将"阶梯式发展理论"进一步推广、丰富、提高,并使其广泛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阶梯式发展理论"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实践中,是否有规律可循?本期刊发朱训同志撰写的《阶梯式发展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特征》,对当前正在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众哲学》是由伟大的哲学家艾思奇编写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艾思奇是我国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人,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大众哲学》之所以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当代的现实启示。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适应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需要,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追捧。如今,这种通俗的内容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但它依然给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其中的精神,加强在理论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协调"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的关系,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好声音。  相似文献   

9.
实践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点,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到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导人的实践,促进社会的发展。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为视角,从思维的真理性与实践、人的本质与实践、社会生活与实践角度出发,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本内涵,并根据新的历史环境,分析了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商》2015,(38)
艾思奇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有极大的贡献,艾思奇帮助人民群众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代表著作有《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艾思奇文集》等。艾思奇一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努力宣传和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限制,在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中,也给后人留下经验和教训。本文阐述了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以及对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黄慧 《商》2014,(24):100-10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界历史的新变化中诞生了列宁主义。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的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最集中的体现。特别是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实践观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意蕴进行了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13.
信息科学的发展和普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提出了挑战。虽然许多学者对其这些问题纷纷进行思考,但观点却很不一致。本文着眼于讨论主客体认识关系的中介、用信息过程来分析认识过程和探索“虚拟实践”的本质三个方面来浅谈信息科学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与深化,借此求教于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14.
解放思想,既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朴素而永恒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引导人们不断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使命、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的思想武器.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必须着眼于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着眼于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必须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5.
费尔巴哈哲学认识论将人类的哲学视野从宗教的天国下降到现实的人间,开启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但其以感性直观的反映论理解对象世界,没有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终而陷入唯心史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认识论则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来认识对象事物的表象和本质,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找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进的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从感性直观到理性认识、从直观反映论到实践认识论、从个体存在和类意识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基于时代和中国国情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进行创新发展的过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国情完美结合的核心.结合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时代主题的转变,科学地认识当今中国国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国情融合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张福春 《中国市场》2009,(18):90-9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从科学发展观所包涵的哲学思想的深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入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本文主要从十个方面对科学发展观所包涵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关于认识的本质问题,一直是认识论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焦点就在于反映能不能充分体现出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反映范畴是不是认识的本质特征。其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自己哲学的初期,就精辟地阐明了反映论重视主体能动性的根本特征。近期,欧阳康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进行了讨论,把认识的本质界定为反映、选择与建构的统一。此观点突出了认识过程中主体性的作用,具体、多层次揭示认识过程的主体性,突出主体认识结构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深化了对认识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系统科学在哲学认识论领域所引起的震憾,可能是本世纪哲学革命每次发生格式塔转换中最具根本性的转换,也是本世纪下半叶哲学认识沦变革中最后一次变革。从系统科学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系统论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客观上加快了中国哲学从宋明理学向明清实学的转向进程。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文知识使得中国哲学初步实现了由格心穷理向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转向、由道德经世向科学经世的实践论转向以及由主观臆测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转向,这些资源也是我们今天重建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