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制度,实行"以奖促治"的激励机制,是解决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建立白洋淀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必须充分了解居民及游客支付水平和支付意愿。通过对白洋淀流域居民及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利用CVM法对流域内居民及游客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进行分析。通过统计性描述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个体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对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影响,深化对居民及游客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认识,为建立科学合理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张培  董谦  许月明 《乡镇经济》2008,24(4):16-19
应用条件价值法(CVM)评估白洋淀湿地非使用价值是维持白洋淀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个人支付意愿又是CVM的核心内容。文章以京津冀主要城市的243个居民为样本,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白洋淀湿地非使用价值的个人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白洋淀湿地非使用价值个人支付意愿率为51.44%;距离、性别、文化程度和偏爱程度是个人支付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收入和了解程度对个人支付意愿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张佩佩  李雅静 《科技和产业》2023,23(15):143-148
研究资源型城市居民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各地区实行减污降碳。基于山西太原443份调研问卷,利用条件价值评估法测算居民的支付意愿及支付额度,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Tobit模型对支付意愿及支付额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79.2%的受访者具有正的支付意愿,平均支付意愿为28.16元/(月·人),其中受教育程度、家庭总收入、是否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本地居住时长、是否关注空气质量以及空气质量对健康危害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性别、年龄、职业、居住位置、对空气质量的现状满意度以及对政府采取措施的满意度影响不显著。为此,应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合理制定支付标准,制定相应的实施政策,以引导居民支付空气质量改善的费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CVM 意愿调查评估法调查了西安市居民对空气质量和PM2.5 污染的感知、降 低风险的行为选择及支付意愿。通过秩和检验和半对数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降低风险行为和支付 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62.35% 的居民感觉西安市空气质量很差;48.82% 的居民了解雾霾是由 PM2.5 所引起的,并且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66.47% 的居民对治理雾霾问题持积极乐观态度; 90% 居民认为政府应该承担降低PM2.5 健康风险的责任。居民对使西安市空气质量在五年内达到 国家二级标准的支付意愿为180.26 元/ 户/ 年, 进而得到西安市大气污染的经济损失为3.46 亿/ 年。 利用半对数多元回归分析得到,空气质量感知、个体特征(文化程度、年龄、是否有小孩)和经 济(家庭年收入)是显著影响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朱艳  陈红华 《南方经济》2020,39(10):125-140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美丽中国"采取的重要举措。文章采用倾向值匹配法(PSM)实证检验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生态效果、效果的动态变化以及转移支付标准高低异质性对生态效果的影响。基于广东省是实施该政策较早、又具有投入资金多等特点,因此选取广东省2011-2017年县级层面统计数据为样本,以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作为生态效果的衡量指标进行效果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市的生态环境,该类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平均提高约3.42个单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4.5%。另外随着生态转移支付拨付年份的增加,该项政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效果呈现增大的趋势,但在2017年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进一步的政策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转移支付标准会影响政策的生态效果。因此建议我国长期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适当加大转移支付拨付力度,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加快建设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生态绿色经济,以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文章采用倾向值匹配法(PSM)验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异质性分析,丰富了生态补偿的实证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发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维护生态安全的作用、完善我国生态补偿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程兰芳  张慧 《特区经济》2012,(2):272-274
高房价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而与之相关的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强弱则成为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以区域差异为视角,加入政策调控因素,引入虚拟变量,构建Panel Data模型以定量考察各因素对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住宅价格对西部地区的影响低于东、中部,而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对东部地区的影响高于中、西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西部地区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大。据此政府应该根据各地区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差异、影响因素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有效政策,提高居民住房支付能力。  相似文献   

7.
微信支付是一款新的移动支付创新产品,它是由腾讯公司旗下知名移动社交通讯软件微信及第三方支付平台财付通联合推出的。针对微信支付采纳意愿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构建出微信支付采纳意愿模型(TAM模型),分析得到信任、感知风险、感知有用性和网络外部性四个因素对微信支付采纳意愿有显著影响,最后给出一些建议,有助于腾讯微信支付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吸纳更多消费者采用微信支付。  相似文献   

8.
农村环境治理关乎乡村振兴的成效,农户的参与与否及其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农村环境治理的成效。基于农村人口流动的现状,对福建、安徽、陕西三省的529位农户进行了调查,采用双栏模型检验家庭人口流动对农户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及其支付额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人口流动对农户环境治理支付意愿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对农户环境治理支付额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此外,不同省份区域人口流动对环境治理支付意愿的影响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杭州市实地调查,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结合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分析杭州市居民对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生活垃圾的经济价值估值。结果显示:1年龄、家庭收入水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情况等对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2研究对象对5年内将杭州市垃圾减半这一目标的平均支付意愿为12.4元/月,每月约可产生1630.22万元的经济价值,该结果对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极具参考意义,为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海南农业保险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对农业保险支付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受访者的种养规模,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对农业保险的认知程度,保费补贴比例。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促进海南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提高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组织化程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宣传,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加大指数保险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李晓丽  葛颜祥  李颖 《科学决策》2023,(10):181-192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是重要的制度创新,而补偿标准测算是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关键环节。首先客观评价黄河流域各省界断面的水质状况,判断各省区应该进行保护补偿或损害赔偿。然后,构建基于水质恢复成本的差异化补偿标准测算模型,对黄河流域各省区的横向保护补偿金额和横向损害赔偿金额分别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黄河干流2019年整体水质状况较好,但仍存在横向生态补偿的必要性;通过综合测算,青海、甘肃、山东应该得到补偿;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和河南应该进行赔偿。研究思路和对策建议对黄河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运行和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找影响两者协调关系的因素,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黄河流域9省区2008—2021年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变化,并结合障碍度模型进一步探讨耦合协调度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空间分布不均且省区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的特点;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成为影响全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推进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树伟  李瑞鹏 《改革》2020,(1):76-86
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体现在生态优先、市场有效、动能转换、产业支撑、区域协调、以人为本六个方面。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因素,把黄河流域打造为贯通东西的生态经济带,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严格生态综合治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强区域分工,形成三大特色区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区域联系,推进形成东西贯通的黄河生态经济带。为此,应加快培育建设五大都市圈,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区域合作,提高市场化程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2009年12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单一,存在交通瓶颈等,如何改善生态环境,完善产业结构,解决交通瓶颈等成为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汤君辉 《科技和产业》2022,22(11):300-304
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单元,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2004—2019年旅游经济、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科技创新发展极化现象显著,而生态环境发展态势趋于平稳;时序分析方面,黄河流域各地区2004—2019年协调度为0.215~0.890,省际差异显著;空间演变方面,黄河流域三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出“中下游高,上游低”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补偿方面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但尚未在制度层面上完全落实。文章基于我国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基本情况,梳理了财政支付转移、专项基金等行政及市场的主要手段,分析了海洋生态补偿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完善海洋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加快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以刚性制度约束人的行为,为国家实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总体战略目标、建设美丽海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17.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北京市森林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公益林保护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重点探讨影响公益林保护农户行为的路径和因素。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北京市森林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生态公益林保护行为的影响是间接的,其影响路径是森林生态补偿政策、农户行为态度、农户生态公益林保护意愿、农户生态公益林保护行为;北京市森林生态补偿政策因素通过其对农户生态公益林保护意愿及行为的影响是偏弱的,森林生态补偿政策中对农户行为所起的经济杠杆作用还有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