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仍存在结构不够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人才素质,作为一名高职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思考如何从课程教学上进行革新.  相似文献   

2.
周前 《上海商业》2010,(6):23-29
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主要服务于区域社会、区域经济和相关行业。因此,职业教育受制于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即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受到职业院校所在区域直接用人单位(如社会、企业)的制约,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受到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要求职业教育能为整个社会培养实用的技能型人才,即要求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创新技能和能力,是他们能在未来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这种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不能也不可能仅在职业院校内完成,必须依托整个社会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来实现。因此,笔者认为: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是校企双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充分利用社会的优质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将"五五"普法与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相结合,通过普法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充分考虑各专业特色,在普法教育中安排与专业有密切联系的法律法规知识,增强适应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在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教学上采用项目教学、情景教学、任务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是市场对人才选择标准在教学中的回应,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武已不适应时代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得到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电气技术也迅猛发展,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这就迫使学校的教学必须提高技术含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水平技能人才。本文是在笔者多年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对电工电子教学的领悟,研究出电工电子的教学策略,供广大教师借鉴指证。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语文课程是最为基础的文化课,对技能型人才的培育,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那么,一定要在语文教学的阶段,设置“人文”方面的要素,来让语文教学可以丰富多彩,要让语文课程教学以提升学生素质和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本文就“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为基本点,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在大学教育领域中仍较多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而需要深化教学改革,从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转化,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向技能型人才转变,突破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造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王海权 《商》2014,(40):266-266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生产力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逐步提高,教育体制不断变革,职业院校也正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出更多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在提倡培养社会所需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中,音乐教学在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审美和其他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传统的职业院校音乐教学模式日渐不能满足目前教学发展需求,这就要求传统的职业音乐教学模式不断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中等职业美术教育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上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做到将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这样才能逐渐缩小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错位,与企业形成稳固而良性的循环互动关系,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增加就业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适应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及社会的需求,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任务是培养实际应用的操作性技能型人才.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专业课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专业学生能力知识结构构建合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有为重要,通过实践,学生一方面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能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将两者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与生产实践接轨,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中职院校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体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默默的付出着.经济管理作为中职院校的教学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培养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本身还有着严重的不足,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2005—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要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实践教学起了关键性作用。高院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应充分加强校内实训实验室的同时,利用本土优势,“走出去引进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3.
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综合技能型外贸人才,创新外贸专业课程的建设,提高高职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放眼全球,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与时俱进。职业教育的己任就是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应用技能型人才的,为了能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就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目前各类技校办学的方向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这也是电工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职业教育一种全新模式的一体化教学,肩负着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因而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田文君 《北方经贸》2008,(4):153-154
由于历史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等原因,高职院校普遍面临教育资源短缺或质量不高的瓶颈。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应采取强有力措施整合教育资源:以企业为载体,大力开发和利用社会教学资源;以"双师"教师为主体,大力开发和利用社会人才资源;以网络为媒体,大力开发和利用社会信息资源,以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品牌》2015,(5):133-134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地位的不断提高,其既能增加就业数量又能提高就业质量,已然适应我国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高专教育要从市场和受教育者两者的需求出发,不断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本论文是立足于市场、服务企业,建议调整优化学院专业结构,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提出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环节中激励制度的有效设置,使高职教师具备"双师"素质,以实现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专业性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面向职业需求的课程改革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从“职业分析导向”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许多职教专家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为例,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改革思路与措施,使课程教学和职业需求深度融合,培养适应社会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又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英语课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不仅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还具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作用.文章分析了目前高职学生在英语课程中对单词学习存在的一些不足,就如何运用构词法记忆英语单词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吴腊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1):178-179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工作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国家有关部门对未来10年人才需求预测结果也表明,今后我国需求的12类人才中会计类占首位。市场对从事简单操作的会计人员的需求呈下降趋势,而对高层次技能型会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应积极适应社会的需求,改革现有教学体制、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让会计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我们面临21世纪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需要培养大批高科技人才,做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类美术院校在教学上要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做到将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打破已有的常规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这样才能逐渐缩小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错位,与企业形成稳固而良性生的循环互动关系,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增加就业契机.提高全民素质.因此,中学美术课作为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