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农民增收的核心是农民就业问题。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规律,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新世纪初,山东省济宁市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对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赵瑜 《南方农村》2012,28(2):32-3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合理有序的转移,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市化水平和扩大内需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受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不合理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转移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在分析广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的基础上,围绕广东“双转移”发展战略的要求,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闲置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制约南通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对于统筹南通市城乡整体联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南通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2001年,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303.89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达122.4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  相似文献   

4.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转移的消极影响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其原因除了农村劳动力过剩之外,市场机制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导力量。表现在两方面,一  相似文献   

5.
聂荣 《农业经济》2003,(10):31-31
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上。剩余劳动力就是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耕地所能承受的劳动力负荷 ,它是人口和劳动力压迫土地的结果。因此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才能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并消除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业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据测算 ,1978年 - 2 0 0 0年 ,全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  相似文献   

6.
陶永勇 《农村经济》2003,(12):66-69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问题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从原来从事的农业生产中剩余出来 ,并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转移的进程考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两个明显的基本特征 :一是劳动力转移的兼业性。这些转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 ,每年除在外务工外 ,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劳动力转移方式的盲目性。在1978— 2 0 0 0年转移的 1 3亿多农村剩余劳力中 ,通过政府、职业介绍所、亲朋好友等有序转移的约为2 …  相似文献   

7.
来稿摘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否意味着其要脱离农业、走出农村回答显然是否定的。目前,我国农村仍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劳动力转移可以是劳动力从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也可以是从种植业、养殖业向加工业转移,从产中向产前、产后服务的转移等等。我国农村之所以产生那...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促进了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 ,推动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这个转移大军中 ,有相当数量的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选择了早出晚归的就地转移的方式 ,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因此 ,研究已就地转移的劳动力 ① 向城市迁移的意愿和影响因素 ,对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在对浙江省已就地转移的劳动力迁移意愿调查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当前影响这些就地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有利因素和不…  相似文献   

9.
<正>"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实行有序的转移,进而达到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10.
一、山西农村劳动力发展变化特点 1.农村劳动力就业经历了一个转移与复归并存的发展过程。1978年以前,山西农村劳动力配置主要滞留在农业领域,农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6.10%。随着山西农业超常规增长时期的结束,1984年乡镇企业的蓬勃崛起,我省出现了农村工业化高潮,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到1985年,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到70.6%,与1978年相比,下降了15.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在各业间的配置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到1988年末我省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下降为69.2%,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七五”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制约因素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讨论了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制约因素与发展趋势,认为在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趋势必然更加顺畅,将实现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随着现代农业分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还会出现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劳动力转移,但也面临着农业、农村空壳化现象,威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安徽农村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农村就业问题研究马成文唐斯如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乡村人口占绝大比重,农村尚存在严重的劳动力剩余及就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如何消化吸收这部分劳动力,引导其进行农业深度开发和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实现充分就业,对于促进安徽省农村经济及至全省整个国民经济发...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逐年上升。自 1 978年以来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两个特点 :一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数量由 1 978年的 2 82 7万增至 2 0 0 0年的 1 70 78万人 ,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改革以来累计 60 0 0多万人至 1亿人之间 ,仅 2 0 0 2年底 ,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已达 940 0万 ,按照我国制定的发展方略 ,到 2 0 2 0年至少将有 3亿的农村人口进城。十六大指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农村劳动…  相似文献   

14.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试结合湖南省新邵县实际,在深入调查全县劳动力转移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围绕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劳动看素质和就业能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入新阶段 1985年以来,三河市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75年,全市劳动力总数为11.46万人,目前达到15.24万人,劳动力增长32.98%,而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则由2.97万人增加到9.45万人,增长218.2%;离村劳动力由1975年的0.85万人增加到6.65万人,增长682.4%。与1985年相比,劳动力增长了6.28%,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却增长97%,离村劳动力增长257.5%。  相似文献   

16.
以城镇建设为契机 促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当然也是农民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才能为农民就业开辟更好的空间和载体,为土地流转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条件。目前,我国城镇发展水平滞后,2001年底统计,中国城镇化率为37.7%,城镇人口达到4.81亿,城市662个、镇20358个。而粮食主产省城镇发展水平整体上看,远远低于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必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全国93个典型村的调查,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资金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据此提出: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需求量与资金总额递增率成正比关系,与人均占有资金额递增率成反比关系。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化围绕着上述比例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其它因素的作用,使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化常对上述规律性变化有一定偏离,从而形成了劳动力需求量围绕比例关系的变化区间。  相似文献   

18.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据4000户农户统计资料推算,1998年四川向非农产业转移出的农村劳动力已突破1000万,达到1005万人(到乡外就业或乡内非农产业就业6个月以上,下同),比上年增长42%,其中,省内转移669万,转向省外336万。已转出的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由上年的252%,上升到263%。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转移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1998年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小学及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2888万人,初中、高中文化素质的6906万人,中专、大专…  相似文献   

19.
段鹏飞 《南方农村》2012,28(5):64-67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经的历史阶段,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本文试图探讨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促进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及非农产业转移,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快速完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特点,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