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一、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根据现行制度规定,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如果资产价值恢复,则资产减值损失可以转回.而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无疑会导致当期利润增加.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很大的伸缩空间,而其计提和转回又会对利润产生影响,因此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就成为些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新会计准则若干新规定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根据现行制度规定,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如果资产价值’恢复,则资产减值损失可以转回。而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无疑会导致当期利润增加。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很大的伸缩空间,而其计提和转回又会对利润产牛影响,因此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就成为一些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孙萍 《商场现代化》2008,(11):357-358
<正>一、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据统计2004年度减值损失转回金额最大的前20家上市公司中通过转回前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同程度地调整了损益,2家ST公司分别增加当年利润32495万元和4500万元,占各自当年净利润  相似文献   

4.
本文实证分析了2001-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行为。将近一半的上市公司发生了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它们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的减值转回上。平均地说,如果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减值转回公司的净利润将下降40%左右,同时16.89%的公司无法扭亏为盈。整体来说,盈利较低的公司、扭亏公司以及高管层变更的公司有更大的激励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提高当期会计利润。  相似文献   

5.
新会计准则下禁止资产减值损失转回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若岚 《商业会计》2011,(20):21-22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损失已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仅限于金融工具以外的非流动资产)。其目的是为了防范减值前亏损的公司通过转回资产减值来避免亏损、操纵盈余等。但笔者认为,禁止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规定并不能有效规避利润操纵,并且与决策有用观、权责发生制等基本原则相违背。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应该允许资产减值损失在一定条件下予以转回。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某些上市公司利用现有会计准则的漏洞,大玩"减值冲回"游戏,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而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新准则的实施,将结束这一游戏,也会对上市公司的短期利润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主要分析资产减值准则与原相关会计处理的差异,资产减值准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以及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第十七条作出原则性地限制: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仅限于金融工具以外的非流动资产).上述规定大大收缩了"资产减值转回"虚假利润的弹性空间,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某些上市公司利用现有会计准则的漏洞,大玩"减值冲回"游戏,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而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新准则的实施,将结束这一游戏,也会对上市公司的短期利润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妍舒 《商》2013,(13):114-114
本文通过结合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会计准则规定,对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动机进行分析,并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对允许转回和禁止转回两种观点分别论述,最后得出中国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态度,并提出对允许转回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行的新会计准则对利润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调整、会计计量基础的变化上,具体体现在“直接计入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除存货外的大部分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两个账户。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利润操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大量的不正当盈余管理行为,他们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进行利润操纵。本文就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的动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水莉莉 《商业会计》2002,(12):38-39
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本文将就资产减值准备谈谈笔者的认识与思考。一、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如果资产在期末发生了减值,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对应记入相关的损益类科目,减少当期损益,但是,与其他当期发生的损失不同的是,若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则应当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范围内转回,即冲减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增加价值恢复当期的损益,而其他资产发生的损失不可能在以后转回。在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时,应当尤其注意在转回已确认的固定资…  相似文献   

13.
赵敏  甄颖 《财经论丛》2008,42(1):71-77
本文重点考察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具有扭亏为盈、洗大澡动机的公司进行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金额和幅度高于其他公司;新会计准则实施前最后一年(2006年)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情况与2004年和2005年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行的新会计准则对利润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调整、会计计量基础的变化上,具体体现在“直接计入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除存货外的大部分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两个账户。  相似文献   

15.
兰天 《商》2012,(3):93-94
资产减值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资产减值金额的确定和转回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额,而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转回中又或多或少的依赖于人为判断,这就给少数企业利用这项准则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渠道。2006年会计准则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漏洞,但是当前的资产减值会计在实际操作中依旧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6.
针对最近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暴露出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证监会近日发布通知提出以下几点信息披露要求。证监会1999年10月10日发布的《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证监会计字[1999]17号)同时废止。关于各项损失准备的计提,通知要求,上市公司不得为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利用资产减值及会计估计变更调节各期利润。不得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机会“一次亏足”,在前期巨额计提后大额转回,随意调节利润;也不得不计提或少计提关联方欠款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不得随意变更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如果公司滥用各项损失准备的计提、转回调节利润,有关责任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注册会计师不能以强调事项代替发表意见,混淆会计报表错报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概念。当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方法、比例发生变更时,应充分关注变更的理由及其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资本保全是资产计量和收益确认的基础。资产减值是为了调整资本的补偿金额,资本保全是资产减值的实质,而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进行利润操纵,正是通过资本保全的过程实现的。本文以天华股份有限公司利润表为切入口,对减值准备过程中的利润操作过程进行了剖析,以期提高会计准则的实用性,并为审计防范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旧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七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当减记资产价值的目素消失以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得以恢复时,应否转回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本文就此问题比较了新旧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分析了新准则作出上述规定的原因,同时指出了该规定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与企业会计制度相比明确了对减值迹象的判断,详细规定了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法,明确了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的处理,增加了商誉减值测试与处理的规定,对减值损失的转回处理做了重新规定。这些变化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对利润的计算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几年前,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迎合管制,同时出于自身利益的驱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冲回"提升"企业业绩.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限制了部分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行为,缩小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但由于资产减值准备提取规定的不完善以及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管乏力等诸多原因,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平滑"各经营期的利润,也正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项手段,新资产减值准备的实施将不能完全改变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进行调节企业利润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