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基于1996~2009年中国县级层面农作物产量、灌溉、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并结合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采用经济学方法,考察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和小麦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变量对中国水稻和小麦单产的影响都存在"先增后减"的非线性关系,存在最优拐点。预计到本世纪中期,气候条件将越过最优拐点,对中国水稻和小麦生产产生明确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由于非线性关系的存在,气候变化在未来的长期危害将会急剧增大。到本世纪末,气候变化将导致中国水稻单产降低2%~16%、小麦单产降低3%~19%。这意味着,需要及早出台更为积极有效的气候政策,才能有效减轻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生长期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单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1975~2008年间作物生长期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一季稻、小麦和玉米单产的影响。研究表明:首先,作物生长期内气温升高对粮食单产具有负向影响,但对不同品种、不同地区粮食单产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气温升高能够增加高纬度地区春小麦和玉米单产。其次,作物生长期内降水增加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因粮食品种而异,虽然对西北地区春小麦单产具有正向影响,却对华南地区冬小麦单产具有负向影响。最后,作物生长期内日照增加主要通过与地区的交互作用影响粮食单产,平均日照时数增加对华南地区冬小麦单产具有正向影响,而对东北地区春小麦单产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2004~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本文通过对粮食产量公式的分解得到粮食增产来源于作物单产、播种面积和种植结构调整三方面的因素,并进一步测算了以上三方面因素在"十连增"期间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结果表明,作物单产水平提高对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最大。为此,本文进一步构建了粮食单产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各种投入、政策、气候和农户行为对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支农力度、种子和机械作业是推动粮食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时,温度和降水量对小麦和玉米单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预期种粮收益对水稻和玉米单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可见,未来中国粮食单产的提高将日益依赖于优良品种和机械投入,而这些必须有政府农业科研和推广以及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了1992—2012年气候变化对中国两大苹果主产区单产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均有利于苹果单产增加,日照时数主要通过与地区的交互影响苹果单产,日照时数增加对黄土高原区苹果单产有正向影响,对环渤海地区有负向影响。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在不同地区表现不同,在环渤海地区贡献分别为-81.7%、-16.73%和23.22%,而在黄土高原区分别为7.51%、-24.29%和-79.65%。最后,苹果单产增长的来源与地区有关,环渤海地区主要依赖于投入要素的增长,而黄土高原区主要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技术进步对单产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最大,且技术进步是劳动力节约型、化肥节约型和物质消耗型,技术效率损失最为严重,规模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正。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而农业生产容易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基于2000—2018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多重共线性检验及修正等定量方法研究气候变化、财政支农支出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响农业产出的因素主要有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财政支农支出等。其中,气温变化和降水量变化均与农业产出呈负相关,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生产呈正相关。因此,应当严格控制CO_2排放量,降低温室效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提高财政支农支出,以增加农业产出。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1960—2015年的云南省31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等数据,研究极端气候指数的时空变化,为降低云南省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制定应对气候风险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际气候诊断与指数小组(ETCDD-MI)定义的极端气候指标,运用线性趋势法和克里金插值法等对其进行分析。[结果]7个气温指数中,夏季日数、冷昼日数和寒潮持续指数呈下降趋势,霜冻日数、月极端最高气温、月极端最低气温和暖夜日数呈上升的趋势。空间变异分析显示夏季日数、月极端最高气温和月极端最低气温由南向北递减,暖夜日数、冷昼日数和寒潮持续指数表现为东高西低。7个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中,霜冻日数和冷昼日数的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月极端最高气温的趋势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6个降水指数中,日最大降水量、连续干旱日数和极强降水量呈上升的趋势,大雨日数、连续湿日数和年总降水量呈下降的趋势。日最大降水量和大雨日数由南向北递减,连续湿日数和年总降水量由西南向东北递减,连续干旱日数高值中心主要位于云南的中部和东部,极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德宏州和保山市。云南省的极端强降水由西南向东北递减。6个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与海拔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这些极端气候变化特征表明云南省有变干和变暖的趋势,农业生产应采取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影响的研究前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背景下,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主要农区(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光温水热等气候资源条件时空分布格局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农田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肥力也相应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气候变化也导致我国粮食主产区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促进农业生物灾害与农业气象灾害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国粮食生产方式、栽培管理、经营方式、种植制度、结构布局产生较大影响。该文分析研究了气候变化与我国粮食生产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揭示其内在的影响机理和适应机制,定量模拟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和适应能力,研究提出我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从国家需求和学术发展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气候变化与我国粮食生产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提出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研究领域的许多有待解决的前沿性重大科学问题,阐明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已经成为我国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传统农业保险存在较多问题,天气指数农业保险作为金融创新工具,成为转移农业天气风险的有力路径。[方法]文章在分析降雨量指数保险合约设计思路的基础上,依照天气指数保险合约定义,选取稻谷生长期每日降水的累积降雨量作为天气指标,采用经济—气候模型和湖北省78个县市的面板数据,按风险区域分别设计了干旱指数保险合约和暴雨灾害指数保险合约。[结果]虽然湖北省全省累积降水的影响总体是负向的,但累积降水量对稻谷单产在十堰、襄阳等干旱区域的边际影响是正向的、显著的,累积降水量在暴雨集中区域江汉平原地区、咸宁市及辖内县市,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显著,根据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有必要按不同的风险区域分别设计天气指数保险合约。该文的研究在天气指数保险设计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进一步使天气指数保险合约成为转移农业天气风险的有力创新工具。  相似文献   

9.
气候因素对玉米单产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河北农户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因素对玉米单产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利用2004—2010年河北地区629户微观农户的生产和气象数据,构建了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的干旱指标,并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果模型,估计了干旱、降水、气温等因素对河北地区玉米单产的影响。本文发现,2004—2010年河北干旱频发,年际旱涝波动幅度大;干旱导致了河北地区玉米单产的降低,SPEI-干旱指数变动1单位,即生长期中某月份处于干旱状态(SPEI分布在5%以下),将会使单产降低5.3%;生长期降水每增加10毫米将会使玉米单产提高0.21%,温度对玉米单产影响不显著。本文进一步提出增加高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农业气象预报以及提高农民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内江市2006~2015年的粮食单产、粮食种植面积、降水量和化肥施用量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建立粮食产量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0.029x_1+3.867x_2+1.13x_3-123.141,应用该模型预测2017年内江市粮食产量为168.486万吨。其中,对内江市粮食产量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粮食种植面积,其次是化肥施用量,最后是粮食单产,降水量作为无用因子剔除。建议在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采用保证粮食安全、创新农业科技手段等提高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1.
气候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如今,全球的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的学者对全球气候变化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Pettitt突变分析方法分析了大连市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和降水量的变化规律,根据大连市3个气象站点1964-2013年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气温方面,近50年来大连市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1964-1987年为相对冷期,1988-2013年为相对暖期,气温在1987年发生突变,突变后较突变前平均气温增加了8.13%。降水方面,多年降水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不明显,总体平稳但年际波动较大,阶段性干湿特征不显著,并未发生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05~2014年中国省际(地区)面板数据,通过运用Nerlove提出的适应性预期模型与似不相关回归方程组模型,重点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以及农业保险政策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1)气象变化影响了整个粮食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其中降水增多、气温上升加快了我国粮食产业向东北地区、华北、西北地区转移,促进了北方地区粮食产业发展;降水减少、干旱天气增多对南方传统粮食产区如华东、华南地区粮食生产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2)农业保险缓解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冲击,其中农业保险承保规模扩大对粮食单产增长具有正向作用,农业保险灾后赔付对粮食总产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粮食价格、农村劳动力外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在当前气象灾害日益加剧背景下,我国应该在气象预报、农田设施与农业保险等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3.
利用吉林省公主岭黑土长期定位试验站点1990~2005年玉米生长监测数据,包括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详细观测资料和玉米田间管理数据,以及详细土壤资料和逐日气象观测资料,运用通用似然不确定性估计方法(GLUE),完成玉米品种参数的校验以及CERES Maize模型适应性验证,模拟了该地区1952~2010年各气象要素变化对玉米单产影响。研究表明: 1952~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显示,该地区总体呈降水量和太阳辐射量逐渐减少,气温和CO2浓度逐渐升高的趋势。通过模拟研究表明,在保持品种和田间管理措施不变的情况下,气候变化对玉米单产总体呈负面影响。降水量和太阳辐射量与玉米单产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48和024,而其变化引起的对单产影响率分别为-011%和-345%; 温度与玉米单产之间呈中度负相关,相关系数-0683**,温度变化造成的对玉米单产影响为-323%; 1952~2010年CO2浓度增加了77μL/L,CO2浓度增加带来的“肥料效应”使得玉米单产增加了54%。同时,气象要素对玉米单产的影响在不同年代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文章基于DSSAT-SUBSTOR作物生长模型, 分析1961—2017年东北三省马铃薯种植区域内均匀分布的21个国家气象局气象观测站点马铃薯的潜在单产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因子对潜在单产的影响。方法 首先, 基于东北三省马铃薯种植区域内均匀分布的21个国家气象局气象观测站点1961—2017年逐日气象数据, 运用验证后的DSSAT-SUBSTOR模型模拟该时段站点位置马铃薯潜在单产;然后运用灰色关联法提取影响马铃薯潜在单产的优势气象因子;最后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揭示主要优势气象因子对潜在单产的影响程度, 分析马铃薯潜在单产及其气候影响因子的时空差异性。结果 (1)1961—2017年东北三省国家气象局站点马铃薯潜在单产均呈减少趋势,潜在单产最低和最高的站点分别是五大连池和梅河口, 变化最小和最大的站点分别是兴城和绥芬河;(2)1961—2017年黑龙江省增温幅度最大, 吉林省气温日较差降低最多, 辽宁省日辐射量减少最明显;研究区生长季平均温的升高、气温日较差的降低以及辐射量的减少均导致马铃薯潜在单产降低, 其中, 平均温度是对研究区马铃薯潜在单产减产贡献最大的气象因子;对平均温度、气温日较差和日辐射量最敏感的站点分别是五大连池、公主岭和瓦房店。结论 东北三省地区已进入气候暖干化阶段, 在今后的马铃薯生产中应通过适时调整播期、培育或引进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等科学农田管理措施,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马铃薯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山东省1978-2012年粮食生产数据,测算粮食单产的波动指数、波动周期和波动幅度;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剖析各影响因素对粮食单产波动的作用。结果表明:山东省粮食单产波动幅度较大,较多周期表现为古典波动,粮食单产的稳定性较差,且扩张能力在不断削弱;旱灾受灾与抵御能力是影响粮食单产波动的首要因素,农业政策因素对粮食单产波动也有重要影响;影响粮食单产波动的因素表现出阶段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正>世界粮食日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也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成立的周年纪念日。粮农组织于1945年的这一天宣布成立。在全球150多个国家举行的世界粮食日庆祝活动旨在提高人们对饥饿问题和确保人人享有安全和营养食物必要性的认识,2016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气候在变化,粮食和农业也在变化。"气候在变化,粮食和农业也在变化我们的日常决定和行为都对气候产生影响气候变化正在影响着我们星球的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粮食生产与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科学热点之一.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尤为敏感.对气候变化情景预估表明,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制约.本文针对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趋势,讨论了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农村发展的正负效应及可能影响,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创新、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建设等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粮食增产潜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从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与提高粮食单产两方面,综合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增产潜力的11个主要因素。研究结论认为:粮食单产依然是今后几年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最重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在逐年加强,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替代单产成为第一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有效灌溉面积、国家政策、农业劳动力素质、农业机械化水平、生物防控技术和化肥使用量等,也都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联合国机构10月17日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中指出,消除饥饿和贫困的努力必须与农业和粮食系统快速转型相结合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6年粮食及农业状况》,世界约有五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来自农业,包括林业、渔业和畜牧生产。农业必须为抗击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同时努力克服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报告提供的证据表明,采用"气候智能"做法,比如使用氮高效和耐高温的作物品种、免耕法及土壤肥力综合管理等,将提高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报告估计,仅仅依靠广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业是以作物生长为基础,因此,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和南北之间气候 差异显著。气候变化将直接导致我国主要农区水资源和热量资源时空分布格局变化。农业生产所依赖的土 壤肥力和作物品种资源及其抗逆性也会在气候变化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气候变化直接导致局部地区农业气 候灾害和农业病虫害频度与强度加剧。在气候变化作用下,我国农业作物种植制度、农业生产结构和地区 布局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导致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变化,甚至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因此,迫切需要深入 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国内 外围绕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影响开展了很多研究。综合进来,主要有集中在气候变化对农区水热 土资源要素时空分布变化的影响,对作物品种抗逆性、抗逆基因、品种改良的影响与适应,对作物种植制 度、生产结构与地区布局的影响与适应,对农业生物灾害和非生物灾害尤其是农业旱涝灾害发生的影响, 以及对粮食产量、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从发展趋势看,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 和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研究,科学地把握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热资源条件、土壤肥力、品种 资源等变化规律,揭示农业病虫害流行暴发特征和气象灾害发生机理,模拟、分析和预测气候变化对我国 农业、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和变化趋势,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因而也将是气 候变化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影响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