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包容性增长”的经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容性增长"是公平合理分享发展的增长,是通过发展实现人的发展的增长;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增长,是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是强调实现全体人民利益的增长,是强调解决好民生问题的增长。它的首要基本内涵是增长,核心是实现公平、正义、平等、民生和人民利益。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并且我国还正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增长"是"包容性增长"的第一要义和首要内涵。因为要实现发展为了人的目的,所以,"包容性增长"就必须坚持以实现公平、正义、平等、民生和人民利益为核心,这也是经济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处理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的关系,实现发展观念、经济增长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职能等四个方面的转变。科学发展观是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正确认识区情,拓宽发展思路.在认识上实现“三个彻底破除”,即彻底破除把民营经济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对立”的观念,确立发展民营经济是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现形象,有利于更好地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思想;彻底破除民营经济是“搭头”的观念,确立民营、国营经济同等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彻底破除发展民营经济是“权宜之计”的观念,确立民营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在、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的思想.坚持“集中精力抓经济,奋力拼搏求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范洁 《商业时代》2012,(33):4-6
包容性增长主要强调经济过程的平等参与和经济结果的公平分配,而中等收入陷阱一般表现为经济发展模式粗放、产业结构升级艰难、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腐败频发等主要特征。包容性增长与中等收入陷阱不仅是工业化、城市化及市场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学术热点和政策焦点,而且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收入分配机制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两个重要理念。包容性增长与中等收入陷阱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即包容性增长的实现有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用"包容性增长"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5.
<正> 成败关键: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大体是沿着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的。但所有制结构改革的问题,从来不在于多种经济成分能否并存和共同发展,而是怎样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现有经验显示,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对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因此,股份制改造便成为所有制结构改革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姜巍 《北方经贸》2012,(2):20-2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长足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仍然不平衡,包括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衡等等。经济的不平衡严重导致分配的不公平,过度的贫富差距,使一些资源都被富人掌握,在我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中还有少数人仅仅是为了生存而生活,根本无法达到全面发展,所以经济的不平衡导致社会成员个人的全面发展受到极大程度的影响。而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经济"包容性增长"就是提倡公平的分配经济成果,缩小贫富差距,让资源平等的分配到每个社会成员手中。因此彰显公平是经济"包容性增长"的最大亮点。在公平的环境下,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更有利于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因此,推进经济"包容性增长"从根本上说是在推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个体私营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完成了从"拾遗补缺"到"必要的有益补充",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次大的跨越。同时,也围绕"是否允许存在"、"社会定位"、"姓社姓资"等重大问题展开了三次大的社会争论。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调整有关方针政策,实现了理论和政策上的重大突破,总结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个体私营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更加光明的前程。  相似文献   

8.
解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仍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相符合。为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坚持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这个分配战略的选择,是一个英明的决策。只有一部分人先富,才能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由此也说明,部分人先富与共同富裕是统一的,并行不悖的。正由于坚持先让一部分人富并防止两极分化,改革十多年来在共同富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知识分子,沿海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边区、少数民族地区都在奔向小康生活迈出了可喜的步子。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9.79元,比1978年增长3.7倍;职工年平均工资达2140元,比1978年增长2.48倍。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是我党长期实践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社会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了它的分配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形式.二者是不能分割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实行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几乎是唯一的分配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本路线的确立,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通过招商引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的公有制与私有制的  相似文献   

10.
深化所有制结构改革,要从理论上解决“三个提高”认识的问题,即:一要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要性理论的认识;二要提高对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理论认识;三要提高对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认识.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略论政府职能与财政功能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光 《财贸经济》2003,(10):21-25
通过今年上半年抗击非典的斗争,我们比过去更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经过讨论,比较倾向性的意见是,政府职能和财政的功能要从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在这个转变中,可以探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孰轻孰重的问题.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包括经济建设,也包括社会建设.经济增长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社会发展的手段.发展的政策目标应当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增强人的能力,提高人类发展水平,而不仅仅是人均GDP水平.我国市场化经济改革进程,为政府职能、财政功能的转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形成,市场经济主体不应再由政府承担,转应由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来承担.政府应更多地把注意力和公共资源投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转向为社会发展政策提供财政保障方面来.政府应当是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的提供主体,而不是经济建设的主体.由于多年来我们没有把财政的行为目标锁定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上,经济建设费用过多和公共支出的虚耗,挤占了稀缺的公共资源,侵蚀了政府的财力,在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是医疗卫生和基础教育方面,政府行为与财源分配严重失误)方面投入太少,欠账太多,因此社会问题越积越多.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我们政府要加快从那些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抽身,降低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的比重,压缩越位的公共产品和非公共产品的支出,把更多的公共资源真正用到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来.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根本体现是按劳分配和人权保障的统一。当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社会体制不够完善、传统发展理念不够科学、人们的社会公正意识不够强烈等原因,社会弱势群体边缘化、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社会公共权力运用失当、社会再分配力度弱化等社会公正问题较为突出。只有坚持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的指导,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改革为保障、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关键、以培育人民群众的社会公正意识为动力,当今中国社会公正问题才能获得现实解决。  相似文献   

13.
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分配制度模式是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一方面要强调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分配制度模式有着多元性和主体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有必要将按劳分配区分为探索型按劳分配与理想型按劳分配,我国目前并不具备实施理想型按劳分配所需要的"马克思条件",但可以实施探索型按劳分配。目前学界普遍将按劳分配的比例范围等同于公有制的比例范围,但理论与实践都表明这不过是一种可能性极小的"刃锋"情形,由于存在"示范效应"与"失范效应",二者更可能不相一致甚至背道而驰。当前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所有制问题,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阶段而非局部阶段来看待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将两类经济的融合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实现形式;将社会主义的本质定义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作为衡量公有制与按劳分配问题的最终标准。  相似文献   

15.
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城镇化不仅是实现传统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一条可行之路。城镇化生产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基石;城镇化的收入分配是包容性分配的"双刃剑";城镇化创造了包容性交换的市场条件;城镇化促成了包容性消费理念。同时,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包容的因素,在今后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注意协调好各种关系,清除影响包容性增长的一切障碍。  相似文献   

16.
产权制度的不完善是引起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和贫富差距的重要根源。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造成土地所有权收入被政府获得,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分配制度的不完善造成本应属于全民获取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被国有企业获得,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的缺陷使得本属于国家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收入被少部分人获得。这些都是影响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深层次问题,未来应该从制度根源上进行改革,不断完善产权制度,从根源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7.
Positive GDP growth is important, but how much GDP growth we need and how the growth of income should be distributed are equally important questions. This explains why (for reasons of dis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 movement has developed over the last ten years to go "beyond GDP".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measuring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growth, which has help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EU objectives like achieving smart,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growth.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ELES分析认为,总消费口径的2002-2004年农村贫困人口分别为2699万人、3827万人和3323万人,贫困人口的收入分布呈现“两端分化”的特征,即人均纯收入小于100元和收入400元以上的群体构成农村贫困人口的主体,这要求政府实行结构性的扶贫政策。为此,对最低收入者和最贫困地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贫困人口中的“较高”收入者和地区做好开发式扶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增强贫困人口的创收能力应成为扶贫政策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调整经济结构,主要是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五大失衡问题:一是储蓄与消费失衡,储蓄率太高,消费率太低;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于倚重第二产业;三是投入结构不合理,物质资源消耗太多,技术进步贡献率低;四是人与自然不和谐不协调;五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文章提出,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明确三个问题:第一,转方式、调结构内涵会随着经济增长和矛盾积累而有所扩展;第二,转方式、调结构,就要适当放缓经济增速;第三,主要着力于深化改革和调整政策,推动转方式、调结构.  相似文献   

20.
李丹丹 《商业研究》2020,(3):130-137
在中国市场化转型的背景下,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变化在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2001-2016年中国工业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分省份-行业数据,考察不同企业所有制类型的工业经济变动特征,并实证分析劳动生产率收敛趋势,比较和分析其收敛差异。研究发现,中国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非国有经济的收敛驱动了整体经济的收敛。国有企业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缺乏创新激励等,劳动生产率的收敛速度要慢于非国有产权企业的。而私营企业能更好的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充分匹配适宜的技术,收敛速度要优于外商和港澳台企业。为实现经济发展均衡,政府需继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重视私营企业的发展优势,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