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产业在区域之间的转移日渐活跃与频繁,它已经成为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起重要影响的经济活动之一。由于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及地域资源禀赋的多样性,我国现阶段的产业转移活动呈现复杂的特点。但国内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则起步较晚,理论研究相对落后。因此,探寻产业转移的规律不但是理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文章以污染密集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尝试对污染密集产业区际转移的动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污染密集产业转移的关键动因及一般动因。  相似文献   

2.
在当下的区际产业转移及其承接过程中,相对于政府和企业主体,农民工主体有愈来愈被边缘化的倾向。主要原因是区际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的滞后、"集体排他"的制度安排以及"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发展观等。应对之策在于:坚持以农民工为本,深入研究区际产业转移对农民工的利益影响,积极回应区际产业转移中农民工利益的诉求,逐步培育和提升农民工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是全球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带动产业、区域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上作用显著.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是产业集群理论的核心,本文从概念内涵及形成机理等方面回顾了国内外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在结合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产业集群在农业、纺织轻工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内部文化转移等领域的研究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从广义空间观看,区际产业转移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区域协调观和节约型社会的本质相一致。但产业转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三维度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衰退性产业转移以及招商引资领域环境门槛过低普遍会对承接区域生态安全构成威胁。经过综合利弊权衡,坚持区域可持续发展观是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最优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产业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重要支撑。目前,京津冀产业转移已取得较大进展,顶层规划设计趋于完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转移模式不断创新。与此同时,京津冀产业转移还存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承接错位、产业承接平台集聚优势不明显、区际产业分工水平不够高、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不紧密、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建议从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重点产业承接平台集聚优势、打造跨区域新兴产业链集群、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构建有利于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相似文献   

6.
产业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重要支撑.目前,京津冀产业转移已取得较大进展,顶层规划设计趋于完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转移模式不断创新.与此同时,京津冀产业转移还存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承接错位、产业承接平台集聚优势不明显、区际产业分工水平不够高、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不紧密、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建议从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重点产业承接平台集聚优势、打造跨区域新兴产业链集群、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构建有利于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科学地承接产业转移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迫切要求。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集中体现在:自然资源优势、生产要素成本优势、产业基础优势、科研优势及市场优势等。促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包括: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科学规划;优化产业转移的引资环境;加强园区载体建设、重点实施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合传统比较优势和外部性因素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建立理论和计量模型研究了我国284个地级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机制及其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传统比较优势仍是影响制造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各级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要素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空间关联性,且已超过传统比较优势成为制造业集聚的主要来源;传统比较优势与空间外部性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分别由西到东和由东到西依次递减。该结果为进一步促进区际产业转移和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产业选择对于欠发达区域而言,是推动其经济现代化重要的外在变量。本文以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现代化为目标,以产业选择与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现代化的关系为主线,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产业转移及选择的经济动因,据此对区域主导产业的演变规律和区域间主导产业的转移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欠发达地区以产业选择为手段推进区域经济现代化的产业策略。  相似文献   

10.
1、特色的发现与挖掘 特色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是古典与新古典的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根据古典分工理论,区域应当按照绝对成本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进行产业分工,新古典分工理论进一步指出,成本差异(优势)的形成是缘于要素禀赋的区域差异.因此,一个区域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区域丰裕要素的商品时具有成本优势,从而可以以价格优势参与分工贸易.  相似文献   

11.
吴迪 《企业经济》2012,(2):128-131
提升产业集群可持续竞争优势,区域创新能力可能是突破点。本文认为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产业集群之间实现互动,能为产业集群拥有竞争优势提供保障,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供所需的新知识、新信息;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能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等,并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本文通过进一步延伸探讨两者的互动关系发现,区域创新能力的加强,能够从开发新技术、引进人才、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集群竞争优势的提升还需要全区域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培育创新链条,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2.
雷湖 《价值工程》2011,30(35):125-126
区域贸易是指不同区域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历史证明:存在区域贸易的区域比那些自给自足的封闭型地区更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各省区之间的区域贸易仍然比较弱,地方保护主义仍旧盛行。各地区没有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以专业化生产来提高各自的贸易利益。本文通过对我国地区贸易冲突及生成机制的研究,找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同时,借鉴美国促进国内区域贸易的措施,给我国合理的区域贸易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前提,用产业增长潜力、综合效益、产业带动性、技术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比较优势等评价指标来选择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选择出适合地区发展的产业,加快区域经济转型,提升区域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14.
武陵山片区是国家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示范区,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业已成为各省市区的支柱产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可从内部和从外部两个方面来看;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技术创新、消费需求的偏好、旅游资源要素比较优势、集聚的网络区域、强劲的旅游投资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5.
李友俊  刘鸿霄  邵强 《价值工程》2012,31(20):187-189
资源型城市如何选择主导产业关系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区域比较优势、资源优势、竞争优势、产业优势、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构建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使用基于关联度的灰色综合评价法对典型资源型城市大庆市主导产业进行实例分析,为其主导产业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油菜籽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凤 《价值工程》2013,(32):170-172
基于比较优势原理,利用改进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中国油菜籽主产区在2006-2011年间的比较优势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岛、湖北、湖南、贵州、四川、江西、山西七省具有明显的地区生产优势,河南和云南不具有地区生产优势;江苏、浙江、安徽的种植规模逐年减少;江苏、河南、四川、安徽、浙江和湖北省的效率指数呈增长趋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苏、青海、河南和江西的效益指数呈增加趋势,油菜种植业在其种植业内部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湖北省综合优势位于首位,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中国油菜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余剑 《价值工程》2012,31(14):128-129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在静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理论认为如果一国政府对具有潜在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干预,该产业就可能从劣势地位转变为具有比较优势地位。本文使用区内增加值比重和市场占有率两个指标,对西安市五大主导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度进行测量,进而为西安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廷瑞 《物流技术》2012,(13):171-172,184
指出区域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机制主要是通过增长极效应、带动效应、扩散效应和贸易拉动效应而起作用的,接着研究了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总体评价指标体系的问题,最后提出要从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作效率、实现物流产业与生产制造产业互动发展、加强区域物流产业的整合力度和企业联合程度以及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方面来实现区域、物流产业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定量角度研究了区域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作用,运用Logistic模型确定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并采用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计算出区域物流业的单位增长带来的区域经济的增长额度.最后以京津冀地区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0.
The idea of constructing regional advantage (CRA) has recently been emphasized by scholars as a new way for firms to gain competitiveness in a globalizing learning economy. The rationale behind the idea is that advantages in a regional industry can be constructed by proactiv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This article uses, and examines the relevance of, the CRA framework in analysing th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ing of the marin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in Tromsø, which is a fairly peripheral region in Norway. Despite the fact that much effort has been put into education and R&D at the University of Tromsø and related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the fact that many public policy tools have intended to create a blooming marin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in the area, the results have so far been meagre.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rather weak results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firms and jobs in the marin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in Tromsø as being due to a lack of synthetic knowledge on how to industrialize research results and little spillover of market knowledge. With regard to more general theoretical lessons linked to the CRA framework, this article argues for seeing the concept of related variety in a broader industrial and geographical sense in peripheral reg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