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阳芳 《管理学家》2019,(3):60-61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明显上升,对政府正常预算和社会健康发展埋下了严重隐患。因此,国家审计作为政府监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利用专业技能充分发挥保障国家经济健康运行的能力,降低地方政府债务经济风险,确保国家经济的安全稳定与繁荣。文章首先对国家审计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对国家审计在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主要阐述了国家审计在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5,(27):53-56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复杂,规模庞大,产生了一定的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债务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对包括其自身在内的社会经济各方面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即不仅指地方政府难以履行其偿债责任发生偿债危机的可能性,还包括由其引起的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受到损害的一种可能性。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负债数额不断增大,债务风险逐渐显现,较高的负债率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隐患。地方政府债务已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和事业发展的消极因素,如不积极防范和化解,将会严重冲击地方财政的稳固运行和财政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归纳总结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式、债务活动过程以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原因,从而提出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各地方政府纷纷通过融资或发行债务的方式来弥补发展所急需的资金.金融危机对汇总过的冲击非常之大,为应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地方债务危机是经济刺激之后形成的.如果不能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危机管控并进行处理,地方政府债务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重大隐患.本文从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危害分析入手等方面入手,试图找到能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企业债务风险,政府应本着以预防为主,以结构性去杠杆为思路,以市场化方式分步骤、有计划地加以防范和化解。应建立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债务动态监测机制,以债务重组的方式化解企业债务困境,以创新发展提升企业盈利能力,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部分僵尸企业债务风险,适当释放无法处置的企业债务,让僵尸企业尽快退出市场,给新经济发展腾挪空间和资源,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创新资本市场服务模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企业债务风险防范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6.
赵晨 《西部财会》2023,(12):73-75
随着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各级地方政府逐渐成立地方融资平台以进行举债融资,然而部分地方暴露出举债过度等问题。政府审计作为国家监督和约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有力工具,能有效揭示违规举债问题,监督平台运行,防止风险累积。从政府审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现状,阐述债务审计的意义及关键点,深入研究目前债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防范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加强对平台的审计监督提供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处于经济转轨期,地方债务风险逐渐显现。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笔者从经济体制、财政体制、政府行为和管理制度四个方面疏导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机理,并提出了防范风险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地方政府的过度举债导致其面临着严峻的债务风险。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易引发地方债务危机,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从财政、经济和政治三个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再借鉴美国和日本的地方性债务管理经验,以期为我国地方政府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药清  董玲 《财会通讯》2014,(3):106-108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在国家的扩张性经济政策下,各种显性、隐性债务大量增加。由于缺乏监管、疏于控制、管理混乱,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剧。本文从内部控制视角出发,将COSO内部控制理论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问题相结合,探索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方法。以期为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地方政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速膨胀,成为影响经济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新国有经济的角度来考察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地方政府债务和新国有经济的关联与特征,揭示了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双重风险——债务的偿还风险以及新国有经济的管理风险,提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患债务危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史敏 《西部财会》2006,(2):11-14
地方财政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由于债务规模庞大而超出了地方财政承受能力,或因管理不善等使偿债发生困难所形成财政的债务风险是主要方面。多年来所形成财政债务风险,除了预算内的直接负债之外,还有许多未纳入预算的政府债务,以及许多虽然性质上不是政府的债务,但一旦发生支付缺口,最终仍需财政承担部分或全部偿债责任的财政或有负债,这些都是导致地方财政危机的隐患。本文从铜川市目前的财政债务风险着手,旨在探索化解贫困地区财政危机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2.
隐性债务源于政府承担公共风险而产生的潜在支出义务,化解隐性债务的关键是治理诱发政府潜在支出义务的公共风险。隐性债务治理不仅要防范政府部门债务风险向私人部门的溢出,还要降低私人部门风险公共化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冲击。公共风险视角下隐性债务治理的关键是从疏堵结合转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治理模式,核心是在厘清隐性债务内涵并明确政府权责边界的基础上建立风险分担与化解的制度体系,其中建立隐性债务报告制度、推进基础设施投融资向预算内转变、深化政府直接融资制度改革、加大隐性债务内外部监督力度、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巨灾保险制度等是构筑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浅议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丹 《民营科技》2011,(1):48-48
针对近几年地方政府因债务增长过快所面临的财政风险和诚信危机,提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几点对策:全面清理债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严格控制新债,增加财政收入,合理安排预算支出,建立消赤减债考核机制及债务约束机制,使地方政府债务做到结构优化、功能合理、规模适度和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年初,审计署发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指出:"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6大任务,排名第三的就是地方政府性债务,而且地方政府债务专门列为一个任务是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防控债务风险,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各项工作。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  相似文献   

15.
欧债危机、美国国债危机、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对我国主权信用等级下调以及近几年我国多地地方政府坦言政府资金严重短缺,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我国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进行建设的潜在风险.2015年总理在专题报告中把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与我国经济软着陆、金融改革以及财税改革并列为改革创新与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四大难题.鉴于此,本文以2014和2015年两次大规模的地方政府债务清查结果为研究对象,基于中经统计网、高盛研究报告、中金统计报告等有关地方政府债务的数据,在诸多经济学家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总量、分布、土地要素和信贷资源四个方面进一步分析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所在,结合当前的财税改革风向标,提出相应的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作为切入点,首先以中部地区的Z县为例,对县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分析了县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提出了防范和控制县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孟令勇 《活力》2014,(22):4-5
随着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以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的飞速增长,政府债务风险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量已经突破十万亿大关,而且面临着还款日期的集中到来。根据审计署政府债务的审计结果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尚属可控范围之内,但是部分地区债务风险也开始凸显出来。本文对地方政府政府债务风险进行了分析,对风险测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良好的预警机制,能够全面监控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并能够更好的对其进行监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研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债务相关概念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债务潜在的风险,探讨了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的可行性及路径,并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及政府需求管理政策的推进,地方政府债务违约不断发生,并形成巨额逾期债务压力,加大了地方财政运行的风险。为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化解并防范地方财政债务风险,确保地方基层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及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在我国,目前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能举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不能举债,多年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以各种名义举借了大量债务,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在某些局部早已经有所表现,潜在的风险不可忽视,如不能及时防范和化解,将会向中央转嫁,给中央财政带来极大风险,并会严重威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今后的方向应是中央、地方协同构建立足于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