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2月15目,在人们的热切期盼中,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财政部令33号、财会[200613号、4号),从而一举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与国际趋同。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在持续不断进行的会计(含审计)改革的基础上,完成的一次历史性跨越。正如财政部副部长、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楼继伟在10月8目在京召开的会计准则委员会暨中国注册会计9币协会审计准则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所讲:“财政部2006年初发布的企业会计和审计准则体系,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实质性趋同,提升了中国会计、审计的国际地位。”Alliott集团执行董事David Almond先生在接受《中国财经报》记者时说:“中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升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都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中国的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程度很大,这意味着中国在会计准则建设的道路上步伐迈得很大,已经跨入国际会计准则大家庭的行列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总会计师》2013,(8):23-23
2013年8月初,财政部部长助理余蔚平在"会计服务业与资本市场论坛"上发表讲话。他表示,未来一段时期,财政部将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推动会计行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一是积极推进准则持续趋同战略。财政部将在会计审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审计准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金融领域和会计领域正进行着深度变革和调整.面对目前的金融、会计形势,如何进一步发展本国或本地区的金融与会计、审计,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和关心的问题.我国新审计准则将于2012年1月1日实施,标志着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进入新阶段.全球已有126个国家或地区采用国际审计准则,或将其作为制定本国或地区准则的基础.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内在需求,国际会计准则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准则,全球资本市场必然需要一个高质量的、统一的审计准则来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国际审计准则无疑是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4.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当前国际会计发展的趋势,如何利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机遇,尽可能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这是我国会计界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在探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然性、可行性以及分析各国会计准则趋同化形势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异,进而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之初,人类社会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日益呈现出市场化、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国际会计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安然事件”等一系列会计造假案件的发生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北京举行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相似文献   

6.
将2005年称之为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国际化年恐怕没有多少人表示异议。2005年,中国财政部发布21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其中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20项具体会计准则;2005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完成35项审计准则的修订工作。如果要用标志性事件来诠释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话,那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表联合声明和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主席——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主席签署的联合声明可以说是正逢其时,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7.
我国从颁布“两则”、“两制”开始.会计准则制定界经历了这样一个角色转换:从借鉴国际会计惯例中的部分做法到以积极的态度推动并影响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是,会计准则趋同不等于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统天下.趋同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是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相互融合的过程.是我国构建和谐会计的一种体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赵欣 《中国审计》2005,(2):39-40
1972年,美国会计总署(GAO)发表了第一份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准则。这份审计准则说明了需要的审计类型,为审计师提供了执行各类审计的共同用语和一套程序,美国的绩效审计准则从颁发到推广应用,进而逐步修订完善,直至得到审计界的普遍认可,这中间经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美国创建“大社会”提议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郝桂岩 《会计之友》2008,(25):60-61
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减值准备、披露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改进和完善,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也体现了我国会计目标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与此同时,也给会计、审计实务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本文从无形资产适用范围、初始确认标准、后续计量、无形资产的披露等几个方面阐述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出台后审计应注意的技术问题,旨在为审计实务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北京举行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也使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本文拟陆续将我国所发布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分别与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AS/IFRS)进行比较,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当前会计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世界商业语言同一的要求越来越为迫切,会计准则作为世界商业语言,全球趋同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全球资本国际化、维护国家自身利益诉求的必要要求。本文分析新准则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性和特殊性,深入探讨了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国际趋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我国会计准则从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变迁过程,并阐述了由此变迁引发的关于会计技术的属性、趋同中的差异、准则制定权之争、新准则实施会计环境和会计教育等相关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朱笑虹  易曼 《企业经济》2003,(9):139-140
一、会计协调的主体有学者将会计协调分为国际会计协调与会计国际协调。前者是指从国际会计组织或机构出发,并由此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然后从国际会计准则出发,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进行协调;后者指从国家角度出发,与国际会计组织协调。两者的实质是相同的,只是进行协调的主体不同。关于国际协调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在认可各国会计实务存在的差异的同时,注重会计准则在发展演变中所起的求同存异的作用,认为随着各国内部会计准则的自然演变,总体的趋势是缩小可选择的范围,减少国与国之间会计实务多样化的程度;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任何国家都…  相似文献   

14.
《财会通讯》2007,(11):112-112
今年以来,随着新会汁、审计准则的实施,我国会计、审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审计准则之间已实现实质性趋同。鉴于这种情况,此前我会发布的相关信息披露规范中,有关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在聘请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同时进行境外审计的要求不再实施。  相似文献   

15.
审计准则是审计服务应达到的技术标准,制定并实施一套高水准的审计准则是保证审计质量、维系市场信心的重要机制。经济全球化和资本的跨国流动对作为国际经济交往商业语言的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出了要求。本文旨在盘点国际审计准则建设及趋同的历程和成就,分析审计准则实现全球大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双重审计制度,境外审计后的财务数据就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调整以后的数据,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实质上就是一个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这就为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即可以将上市银行的接受境外审计的境外审计数作为银行采用新会计准则以后的审计数来进行研究,检验新旧准则的变动是否对银行的财务报告具有影响。因此,在研究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影响时,可以选择2001年到2005年之间可以取得的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境内外审计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中国总会计师》2006,(2):20-23
策划人语: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京举行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发布了5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标志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它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的会计界致力于提高透明度和执行高水准的执业准则,这既有利于会计职业,又有利于中国民众和整个中国经济。 从多维的视角研究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仅可以规避企业因财务报表转换带来的财务风险,而且也可以加速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这个“通用的商业语言”,同其他任何语言一样,同样需要通用的语言法则(语法),即国际会计惯例,这主要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在市场经济下,特别是入世以后,我国会计同样应当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应当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即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问题。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异1.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不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这个组织是由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联邦德国、日本、墨西哥、荷兰、…  相似文献   

19.
会计标准与国际接轨是我国会计改革的目标。为此,要认真研究我国现有会计标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差异,尽快地实现趋同。对于尚不能趋同的部分,也应积极争取国际会计组织的理解。本文就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差异及其协调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为例运用后霸权帝国理论对会计国际趋同的政治因素作了深入分析,认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IASB是一个开放、可变的统治空间,其政治统治秩序特征是非对称性。会计国际趋同是一个形式不平等的合作性博弈和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