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本文结合SBM与不同前沿面的特点,发展了一种新型生产率指数,在环境约束下对1998-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绩效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造成中国经济发展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污染,因此减少污染排放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2)我国经济发展受政策影响显著,应改变以"GDP"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增长观念。(3)东、中、西三大区域在"十五规划"以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LFTP)呈上升趋势,其中与效率相关的LTFP呈下降趋势,与技术进步相关的LTFP呈现上升趋势,全国LTFP年均上升0.95%,其中东中西部地区年均分别上升1.71%,0.54%,0.16%。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计算了1989至2008期间中国30个省际地区的曼奎斯特-伦伯格( ML)与传统曼奎斯特( M)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实证研究表明如果考虑环境因素约束,传统忽视污染排放的M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被高估;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经济M全要素生产率被高估的主要原因与环境规制水平直接相关;通过三阶段 DEA 产出调整、 ML全要素生产率模拟和检验后,发现中国环境规制的实施总体上是极其宽松的,而严格的环境规制实施有利于中国经济ML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正是由于环境规制实施不严才导致中国经济ML全要素生产率对环境因素约束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3.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与财富增长,国内民众利益再次出现分化。中国的实践再一次表明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动、均等地惠及所有人。在2000年联合国提出“千年发展目标”以后,“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PPG)在国际范围引起经济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而它对于中国广大的经济爱好者似乎还是一个新名词。基于国内研究现状,本文主要对PPG及其相关内容进行规范性分析,内容包括有利于穷人增长的类型、内涵、特点及其度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李展 《财贸研究》2023,(11):42-50+83
采用Jorgenson增长核算模型测算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四个经济体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资源再配置效应纳入核算框架,然后基于统一的增长核算框架和可比数据对四国全要素生产率做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四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要素投入,尤其是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9%、0.4%、0.6%和2.1%,对印度、日本、中国和韩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34%、25%、11%和10%。资源再配置效应对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整个考察期内,资本和劳动再配置的净效应对韩国、印度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分别为100%、50%和33%,而对于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测算和分解中国2001—2007年间私营工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研究结果表明:新时期私营工业部门有着年均10.64%的快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其严重依赖于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提升,且技术效率所代表的经营管理水平一直呈下降趋势。私营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区域间存在巨大差异,整体上呈现一种"马太式"特征。  相似文献   

6.
采用非参数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法(DEA—Malmquist),对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投入产出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构成(即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2009年江西省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水平呈现下降趋势,技术效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南昌、新余和鹰潭3市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最为有效,南昌、新余和宜春3市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提高趋势。  相似文献   

7.
运用熵值法及DEA模型对2010-2021年中国省际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进行测算并得出以下结论:(1)2010-2021年,我国经济仍然总体上依赖粗放式的增长,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效果已经显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治理的进行,环境污染指数在2010-2018年呈现下降趋势,2018年后有所反弹。(2)2021年全国总体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者均未达到生产前沿面,且仅北京基本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落后地区如青海、宁夏两地的纯技术效率为1,达到了生产前沿面,但却缺少规模效益。除北京以外,其他地区的综合效率低于全国均值且规模效益递增。从指数分解的结果来看,全国绿色经济效率更加依赖于纯技术效率的贡献。(3)2010-2021年,全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除北京以外的地区规模经济年均变化指数都小于1,绝大多数地区面临生产规模调整的问题。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2000年~2014年经济发展状况、工业与农业污染情况分析,发现柴达木盆地主要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在增加,环境污染排放水平呈下降趋势,但环境污染状况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库兹涅茨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柴达木盆地的环境污染仍有恶化趋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环境污染对柴达木盆地的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影响。制约柴达木盆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能源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污染管理制度不健全。最后,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下,提出促进柴达木盆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据有关部门对经济发展的态势分析,今后十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0%,人民生活水平年均增长6%以上,估计到9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中城市、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将进入小康阶段,到本世纪末全国大部分地区达到小康水平,中国将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预计消费趋势将出现发展“需求”为主体、兼顾“享受”需要,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流的消费革命,从而带来整个工业产业的更新换代。其主要标志为:  相似文献   

10.
在面临稳增长和治污染双重压力的背景下,环境规制实现“降污”和“增效”的双赢至关重要.本文首次利用2003年国务院实施的空气质量“限期达标”制度这样一个自然实验,采用基于趋势评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环境规制的“双赢”效应及其制度异质性,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结论的可靠性.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会在短期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却会降低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伴随着环境规制的其他经济社会效应凸显,对经济增长的不利效应将逐步被抵消,并由负转正,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环境规制的双赢效应既受制于其内生的制度结构安排,又受到所处制度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市场化因素和政府质量因素.研究结果揭示,环境规制的“减排降污”效应影响有利于“经济增长”效应实现,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放大环境规制的正向效应和减弱扭曲效应.  相似文献   

11.
首先对中国交易效率进行测度;其次是建立包含交易效率的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现阶段交易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交易效率能否促进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综合交易效率和交易技术效率指数逐渐提高,综合交易效率指数增长幅度较小,且其数值总体偏低,而交易技术效率指数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交易效率指数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随着中国综合交易效率的逐年上升,交易效率贡献率也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12%上升到2008年的29.36%,而技术进步贡献率在2000~2008年间存在较大波动,没有明显的发展变化趋势。交易费用或交易效率水平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时期投资规模与结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投资目标(一)经济发展对投资发展的要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重要源泉和主要推动力,我国投资发展必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的要求。1.投资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幅达到9.4% ,高居全球第一,相应的年均投资率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分别达到37.1 %和35.0 % ,高增长对高投资的依赖性尤为明显。从经济增长的既定目标考虑,“十一五”时期我国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不会发生很大变化,即使投资率有所下降,也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投资必须从以数量扩…  相似文献   

13.
这几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对外贸易更是以年均30%的惊人速度迅速发展,2005年中国的对外贸易达到了1.4万多亿美元.居世界贸易排行榜第三位,大有上升为第二位的趋势。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国际会展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国际会展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作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加之,各类展会是买家与卖家交流的平台,是沟通双方信息的媒介。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要素驱动增长模式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要素投入膨胀为基础的要素驱动型增长。根据郭庆旺、贾俊雪(2005)的测算,1978年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呈下降趋势。1978--1993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1/2;1994--2004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为1/3。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合作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汽国际”)组建于2006年初,在短短四年时间里,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25%利润总额年均增长更是超过了600%。他们是如何摆脱企业重组的困境、发展到今天的规模?8月21日,记者见到了这位缔造企业“不死神话”的人物——中汽国际总裁、党委书记刘敬桢。  相似文献   

16.
一、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升级的创新思路 (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与外贸市场“区域元”的构建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有两大潮流:即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行发展。贸易集团化趋势明显,区域内贸易地位不断上升,各主要贸易大国都在寻求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区(FTA)网络。我国顺应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趋势,参与了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截止目前,我国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达到9个,  相似文献   

17.
新冠疫情以来,传统贸易持续低迷,数字经济却逆势而上,成为中国外贸的有力支撑。选取2009—2020年78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相关数据来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对外贸易效率的影响。首先,借鉴国际电信联盟的ICT发展指数,从数字经济应用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及应用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一个综合测度指标,以衡量贸易伙伴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虽然贸易伙伴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数字经济发展明显优于亚洲和非洲,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其次,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定量评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对外贸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伙伴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能显著提高中国对外贸易效率,尤其是进口贸易的效率。因此,中国应继续深化数字经济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积极建设“数字强贸”工程,推动贸易数字化,不断促进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商》2015,(30)
采用基于可变规模报酬的非径向malmquist指数对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测度结果发现考虑环境约束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要优于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如何促进效率进步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中国区域经济的环境技术效率,使用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数测算了区域经济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产出没有出现环境无效率,而由能源投入和污染排放所产生的无效率值合计为0.2202,约占到环境无效率总量的71.82%;东部地区的环境技术效率始终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纯技术进步仍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最大贡献因素。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48个样本国家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实证测度中国ICT产品出口效率,并采用Markov链方法揭示中国ICT产品出口潜力的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整体估计显示,双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网普及率、贸易自由度和金融自由度的提高能显著提升中国ICT产品出口效率,国际旅游支出(占总进口的比重)阻碍了ICT产品出口效率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产品细分类别估计显示,中国ICT产品出口效率的影响因素存在略微差异;(2)中国ICT产品整体出口效率不高但稳步提升,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对高收入国家的ICT产品出口效率均值始终高于对中低收入国家的ICT产品出口效率,且两类经济体间的效率差距不断缩小;从细分类别看,通信设备出口效率最高,电子元件出口效率最低;(3)现阶段中国ICT产品出口潜力表现为再造型、开拓型和巨大型,存在长期增长空间且不易发生状态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