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中国A股市场投资者如何利用财务报表盈余信息。研究发现,投资者利用季度和年度盈余信息时存在显著差异:投资者一方面对季度盈余信息反应不足,从而导致季度盈余公告后漂移现象;另一方面对年度盈余信息过度反应,从而导致年度盈余公告后反转现象。研究结果显示,业绩预告制度是造成投资者对年度盈余信息过度反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或正式盈余公告披露日的数据为样本,在控制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效应的基础上,通过构造相关组合交易战略,系统地研究了已公告公司的盈余信息在行业内的传递性,发现市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反应不足。可以认为,这种反应不足是我国A股市场长期存在但并未被证实的市场“异象”。  相似文献   

3.
谭伟强 《金融研究》2008,(2):152-167
基于心理学的"有限注意"观点,本文检验了我国股市盈余公告后投资者对于不同公布时机盈余信息的不同反应,发现我国盈余公告存在显著的"周历效应"和"集中公告效应"。同时,本文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选择盈余信息披露时机时,倾向于在周六公布坏消息以减少投资者的关注程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我国A股上市公司发布盈余公告后,债券价格反应对于关联股票未来回报的预测能力。研究发现,盈余公告前1日至后1日债券收益率的变动可以预测公告公布后窗口期为20日的股票持有超额累计回报;实证结果显示,这种预测能力不会因为盈余信息的好坏而存在显著的差异;最后基于似无相关模型SUR的检验后,发现上市公司的机构持股比例越低,债券价格反应对于股票回报的预测能力越强。本文研究表明,我国被富有经验的投资者所主导的债券市场中债券价格相对于股票价格会更迅速地吸收消化盈余公告信息。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百度超额搜索量作为个人投资者信息需求行为的代理变量,发现在盈余公告附近,个人投资者对公司信息的需求明显增强。随着投资者信息需求的增强,股票的交易量也随之增加。盈余公告前的投资者信息需求行为不影响同期股价对未预期盈余的反应,但是对盈余公告之后的盈余反应系数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这为Holthausen和Verrecchia(1990)、Kim和Verrecchia(1997)的理论模型提供了来自中国市场的证据。本文还发现盈余公告之后的信息需求使市场对盈余公告的立即反应更加充分;此外,业绩预告、新闻报道等影响着个人投资者对公开信息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针对于忠泊等人(2011)提出的媒体关注市场压力假设,文章从盈余信息市场反应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了市场压力的来源以及对管理者行为的影响。文章发现,媒体关注增加了短期内盈余信息的市场反应;降低了长期内的盈余公告后漂移程度;而且媒体关注的这种效应在外部市场化环境较差的地区更加显著。媒体关注对短期内盈余信息市场反应的放大效应,对长期内盈余信息传递效率的提升作用,正是管理者所面临的市场压力之一,媒体关注通过影响资本市场而发挥外部公司治理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盈余公告对投资者意见分歧影响的角度,解释A股市场年报公告期间的股价反应,在为意见分歧资产定价理论提供经验证据的同时,也为A股市场信息披露股价效应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研究发现,公告前投资者意见分歧程度与股票在公告日附近的超额收益负相关,证明上市公司年报会降低投资者的意见分歧,导致公告前因卖空限制和意见分歧而被高估的股价在公告日附近向其基础价值靠拢。此外,本文还发现上述股价反应在正式公告日前的几个交易日就已出现,证明A股市场存在年报信息提前泄露的情况。进一步研究显示,意见分歧与公告日附近股票超额收益的负相关关系随着机构持股比例和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选取89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用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法和盈余反应系数分析法均验证出季度报告具有信息含量,揭示了我国中小板市场目前的状况,证明股票价格波动仍符合基本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选取89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三,用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和盈余反应系数分析法均验证出季度报告具有信息含量,揭示了我国中小板市场目前的状况,证明股票价格波动仍符合基本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10.
以A股市场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的年报为研究对象,对年报披露期间投资者意见分歧变动与盈余公告效应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投资者意见分歧会对盈余公告效应产生影响,两者呈负相关关系,负相关程度随持有期的延长而逐渐增强。意见分歧与盈余公告效应的负相关关系在好消息和坏消息组中都存在。有别于已有研究,发现意见分歧对盈余公告效应的影响随着股票流动性的降低而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投资者意见分歧对盈余公告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投资者意见分歧的角度对盈余公告效应进行理论解释,借鉴衡量投资者意见分歧的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盈余公告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认为:我国的股票市场表现出了明显的盈余公告效应.投资者意见分歧对盈余公告效应具有很好的解释作用.在研究期内,投资者意见分歧与股票组合的累积异常收益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融资融券的推出是中国证券市场交易制度的一次结构性的变革,本文以第一批可以融资融券的90只股票为样本,选取盈余公告漂移异象作为研究标的,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检验融资融券推出对市场价格发现的影响作用.我们发现,融资融券的推出使得投资者有更多的选择和手段对市场信息做出及时反应,A股市场的一个市场异象盈余公告漂移在融资融券后有显著减弱.最后本文利用融资融券制度的可卖空和杠杆交易特征构造了基于盈余漂移的交易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4-2010年盈余重述为样本,检验了我国盈余重述的市场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根据重述披露的时点选择特征,首次提出聚合重述和分离重述概念。研究发现,年报的利好消息或非利好消息对盈余重述负面影响的"抵减效应"或"加剧效应"都十分显著;剔除年报影响的分离重述的市场反应显著为-3%。研究还发现,相对于被动重述,主动重述被认为是"主动说真话"的表现,具有"坦白从宽"的效果;重述追溯调整的幅度、公司盈利能力、财务风险和债务水平,都会显著影响重述公告时的市场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4.
薛媛 《投资与合作》2011,(12):39-39,41
现有盈余管理研究大多以年度盈余为基础展开,而对短于一个会计年度的中报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则比较少。本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季度分布特征研究文献做了综述,主要关注不同季度盈余特征差异及其解释和季度分布特征。之后,对文章整体做出了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将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到会计和证券市场的研究之中。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我国2001~2002年二级市场中上市公司所披露的预测盈余信息(包括单独的预测公告和季度报告中所披露的年度预测盈余信息)的有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上市公司披露的预测盈余信息具有显著的信息含量,在我国证券市场和投资者投资决策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结论支持了监管机构有关加强预测盈余信息披露的决策。本文的研究还为我国制定较为完整的预测信息披露框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盈余公告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盈余公告效应被发现后,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是它所带来的超额收益,本文检验了上市公司的规模、非预期盈余和账面市值率三个因素对中国沪市A股市场盈余公告后超额收益影响的影响,并根据这结论,提出了投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盈余公告效应被发现后,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是它所带来的超额收益,本文检验了上市公司的规模、非预期盈余和账面市值率三个因素对中国沪市A股市场盈余公告后超额收益影响的影响,并根据这结论,提出了投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实证检验了流动性与盈余惯性现象之间的关系。首先,坏消息具有更差的流动性,表明坏消息(低标准化未预期盈余(SUE))的股票比好消息股票(高SUE)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处于更高成本的信息环境中。其次,盈余惯性收益可以部分地解释为流动性补偿,换而言之,具有好消息的股票比坏消息股票对流动性更敏感。本文采用了CAPM以及Fama—French三因素方法,发现投资者并没有对盈余公告信息作出及时和准确的反应,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投资者对盈余预期的高估在于采用了不恰当的定价模型。当流动性作为风险因素引入定价模型时,投资者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盈余质量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内容,它反映了盈余信息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制定决策时信息需求的能力。报告盈余的质量是由企业财务业绩本身和生成盈余数字的会计信息系统共同决定的。人们对盈余持续性、异常应计、损失确认及时性(TLR)、盈余平滑、盈余达标、盈余反应系数(ERC)、会计与审计提升公告(AAERs)、财务重述、内部控制缺陷等反映盈余质量的代理变量进行了大量经验研究。这些研究往往只注重会计准则的执行方面,尤其是盈余管理问题。而企业经营活动特征、会计实务的背景和环境、不同使用者的偏好等因素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以往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违反法规行为给投资者带来的财富损失的文献基本都以监管机构处罚公告作为事件研究的原点,而未考察处罚公告之前的另一项重要事件:立案公告。我们发现,在证监会处罚公告附近的市场反应约为-2%(这与以往文献一致),而立案公告附近的市场负反应则高达-6%左右。这意味着仅关注处罚公告事件将明显低估投资者的实际财富损失。在尝试解释立案公告日附近市场反应的截面差异时,我们发现立案公告前最近年度的盈余管理幅度越大,市场反应越负面,这意味着投资者在面临模糊信息时可能参考了此前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投资决策。我们还讨论了本文证据对我国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的民事诉讼制度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