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李堃 《上海质量》2010,(3):38-42
日本g88届质量管理研讨会于2009年6月举行。近期的日本《质量管理》杂志对这次会议作了专题报导。研讨会的主题是“应用IT技术创造新的顾客价值——制造业的服务化”。出席该会的日本学术界和实业界的质量管理专家着重讨论了建立一种有效运用IT技术和日本自身优势以创造新的顾客价值的新颖业务模式的可能性。会上发表了以“制造业的服务化”为中心内容的主题报告,日本IBM公司和DAICEL化学工业公司的2个案例报告,以及关于日本制造业发展方向(日印协会)和日本产业结构的变革(日本经济产业省)的2个特别报告。并分6个专题进行了分组讨论。最后通过大会综合讨论,明确了这样一个问题:只要有效应用可视化、环境技术和IT技术,以此向全球化市场发出挑战,就能增强日本制造业的原有优势,并能改进弱点。通过顾客服务创新、知识经济化、以及制造业的服务化,就能实现将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从“交易性”向“关系性”的转变。会议的结论是:对日本企业来说现在正是机会。  相似文献   

2.
日本再出发     
2011年的大地震对日本部分制造业的影响是毁灭性的,本国的经济活动一度停止,出口一落千丈。经过8个多月的重建和休整,日本已经做好准备再次出发。与二战后的经济重建不同,日本震后重塑经济的重点是深化国际化,并购外国企业和开拓国外市场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一直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日本许多著名跨国公司如丰田、索尼、松下、新日铁都是制造业企业,很多享誉世界的日本名牌也大都与制造业有关。近来,日本制造业遇到了亚洲各国和地区的挑战,大有衰落趋势,然而,日本不但没有产生放弃发展制造业的念头,反而是重振制造业的呼声越来越高。日本经济界  相似文献   

4.
日本制造业竞争力的要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从引进到创新的发展路途 目前日本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在全球最大500家工业企业中日本占29%,与美国的31%相差不多。制造业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石,产值占该国总产值的比例为19.5%,也是日本产业研究开发的主要承担者,技术开发及其实用化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关键。日本的研究开发以企业为主,而在民间企业的研究开发费中,制造业所占比重高达近90%,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日本制造业产值来源于高端或者中等水平的科技产品,这个比例较世界经合组织其他成员平均水平高出一倍。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经济增长是转移到依靠人力资本上来的时候了。“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的经验可供借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在1994年曾作判断“东亚的经济增长模型,不可能持续。”这主要是针对“亚洲四小龙”,当时,这四个地区的GDP增长中75%耗费的是人力和物力。幸运的是,后来“四小龙”技术转型成功了,保持了持续发展。而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发生经济危机,其实主要是金融危机,制造业所受影响并不大。由于日本拥有一流的技术能力,不仅未出现制造业企业大批破产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坚守制造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扎根制造业?日本从政府到国民都有一种共识:“不依靠制造业就无法生存下去。”因为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只有发展制造业,增加附加值才能持续繁荣下去。日本对立足制造业是一种悲壮的意志。相比较,中国国土幅员辽阔,资源也算丰富,市场巨大,并且中国人经商的才能似乎可以与犹太人相媲美,相较日本,它没有的我们都有,是不是我们就可以不一定非要坚持制造业而走另一条经济发展之路呢?  相似文献   

7.
管近年来的日本经济可谓乏善可陈,但是从1998年秋季开始的日本企业重组和资本重组却取得了重要进展,按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区分的重组规模和实际进程,可以说已扩大到日本国内的所有产业,新的产业结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日本以企业重组和资本重组为主要形式的产业结构调整,同美欧等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至少晚了5-8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之后又遇上了IT革命进入世界性的调整期,因而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尚未充分显露出来。但是,此次日本工业发展史上最大的一次企业重组和资本重组,对21世纪日本企业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意义不容低估。构…  相似文献   

8.
一、重要中心城市的内涵 在理论界其实是没有重要中心城市的说法,但根据城市的区域影响力的分级,则有不同级别的中心城市之说。我们可以把重要中心城市理解为:在特定区域城镇体系内,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起着主导和核心作用的城市,是区域的首位城市,区域的第一增长中心城市;其特征可以概括为若干个“中心”,如:政治中心、商贸中心、制造业中心、交通枢纽中心、科教文化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医疗卫生中心等等;其主要标志为经济规模大、人口规模大、新兴制造业水平高且带动能力强,生态环境优美、服务业功能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等等。  相似文献   

9.
2012年12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50.2%,自2012年5月之后,首次回升至50%以上,意味着全球制造业经济结束了下降走势,初步显现出小幅增长迹象。从受调查的主要国家或地区来看,由Markit公司调查发布的美国制造业经济增速继续加快;欧元区和日本的制造业经济继续下滑;英国的制造业经济有所回升;新兴经济市场中,印度制造业经济增速继续加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3,(32):F0002-F0002
1965年台湾生产力研究中心,自日本引进VE/VM,先后在营建业、服务业、制造业积极推广应用,获得重大成效后,政府机构制订相关法规全面推广应用VE/VM。  相似文献   

11.
《上海小企业》2006,(5):28-28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品牌战略建设的要求,增进沟通和交流,实现各地区的资源优势互补,搭建双赢互利的招商引资平台,在市经委、市中小企业品牌建设推进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由“一办两中心”、上海知识产权园、日本中小企业在华商务中心以及《每日经济新闻》报联合主办的上海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联盟第三次会议——中小企业信息发布与品牌建设研讨会暨中日知识产权交流中心成立签约大会于9月1日在均瑶国际广场举行。“一办两中心”的领导,联盟体成员单位负责人,品牌推荐活动中由专家评审出的80多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品牌企业代表,以及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20家日本企业代表共150多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正制造业是一国综合竞争力的来源和基础。自1786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后的200多年以来,制造业就一直以不可替代的角色推动着每次产业革命。美国、德国、日本先后通过强大的制造业实力,一举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经济中奠定了领先地位。当前,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积极推行"再工业化",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大力布局新兴产业,试图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制高点。我国虽已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总体上大而不强。借鉴美国推行"再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及德国、日本发展制造业的经验,对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积极参与新一轮产业革命、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成为世界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采购中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业转移并不都是利益,也有竞争和风险,但是我们必须采取一种积极进取的战略,统筹处理好工业化和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关系。如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就一定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日本由一个贫弱的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在其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按照日本的企业分类,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中小企业是注册资金3亿日元和员工300人以下的企业,批发业是注册资金1亿日元以下的企业,零售业是注册资金5000万日元和员工20人以下的企业。据日本2006年版《中小企业白皮书》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7%,吸纳就业人数占70.2%,中小企业创造的附加值占总附加值的57.7%,以上数据表明,日本中小企业在提高就业率,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到京瓷工作之前,我一直从事金融行业。 日本的金融行业在全球并不算领先,制造业却是世界一流的。因此,我很想多了解一些日本制造业内的情况,看看到底有什么独特的经营管理理念,能把日本制造业发展得这么好。  相似文献   

17.
一、日本财阀式家族制企业的历史与变迁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为止,主导日本经济的主角是财阀企业。二战结束后,日本财阀企业被强制解散,财阀家族持有的股份被卖给了公众。但不久之后财阀很快又重新回到了日本经济的中心。  相似文献   

18.
“再工业化”重构全球制造业版图 产业革命决定经济发展的未来,这是不变的规律。工业革命期间,制造业产业迅速从英国转向欧洲大陆和美国。二战后。制造业产业从美国迅速转向日本,又从日本向东南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转移,随后转向中国,近几年出现了向东盟五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越南)转移的势头。  相似文献   

19.
从资源禀赋结构看,传统制造业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在全球经济条件下,如何把传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把我国打造为世界主要制造业中心的重要内容。天津自行车产业10年来的成功再造和发展表明,民营化、群聚生产和先进而适用性技术的运用是成功改造传统制造业的基本途径。传统制造业仍是我国的优势产业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从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对中国经济增长所做贡献的几组数字,就可以充分地印证上述结论:一是20多年来,制造业增加值一…  相似文献   

20.
除了文化与管理体系的差距之外,日本制造业在制度上也与美国大相径庭。着眼于长远发展的特点,为日本制造业的崛起和长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