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可是什么样的证据才是有利的呢?在诉讼中什么样的证据才是有效的呢?从2002年4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于当事人诉讼举证做出了不少新的规定。“谁主张谁举证”有例外《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即“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在现实中经常遇到的专利侵权、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环境污染致人损害、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缺陷产品致人损害、搁置物或悬挂物致人损害、饲养动物致人损害、医疗行为侵权等八种类型的侵权诉讼,应当适…  相似文献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简称规定)2002年4月1日施行至今已经较长时间了,然而仍然有相当的当事人举证意识不强,对自己应当承担的举证责任茫然无知;也有的当事人在应当由对方承担的举证责任却自己乱忙乎;还有的对法官提出的举证要求疏忽大意输了官司才如梦初醒:举证责任忘不得,打官司举证是关键l含义要搞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简称民诉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谁主张谁举证”的含义。“规定”第2条对举证责任的含义作了更明确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大凡打官司,恐怕没有人不希望打赢的。打赢打不赢固然要看你有没有道理,在法律上站不站得住脚,但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想打赢官司,还离不开举证。何谓“举证”?简单地说,就是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以证明自己的主张。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就是法律上所讲的举证责任,即谁主张、谁举证。是原  相似文献   

4.
《民事诉讼法》第64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即"谁主张、谁举证"举证制度,明确了主张事实的当事人要对证据证明案件事实负责,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提供证据。往往在一些诉讼中,当事人只注重主张权利,而忽视收集证据或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要求。因此,对民事诉讼中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以1991年《民事诉讼法》的颁布为分水岭,在此之前,我国的民事诉讼构造是典型的职权主义,法院对证据的收集及案件事实的证明承担全部的责任,无疑使得法院在诉讼中承担过多的责任,当事人不承担证明责任,诉前证据收集制度无从谈起。之后,《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1款虽明确规定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但并未对证据收集予以细化,使得证据收集制度成为一项"缺乏程序保障的抽象性权利,是一种权利的招牌"。为弥补民事诉讼诉前证据收集制度的空白,2012年《民事诉讼法》新增诉前证据保全程序,但其功能仅限于保存和固定证据,诉前证据收集是证据保全的衍生物,不符合现代民事诉讼所要求的证据收集和证据开示的目的[1]。  相似文献   

6.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然而在法律制度日益完善、法律意识日趋提高的今天,仍有一部分人为追回昔日的债款,来回奔波,跑腿受气,最后闹到法院,又因举不出证据或举证无效而败诉。个中滋味,讨债者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这也应了一句俗语“钱好借,债难讨”。根据审判实践,借款合同纠纷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借款无合同,诉讼无证据。《民事诉讼法》第 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从法学理论上讲,当事人的这种责任叫做举证责任,根据这一责任要求,原告应当提供证据证明他提出的诉讼请求是有事…  相似文献   

7.
我们所说的打官司告状,在法律上叫诉讼。根据争诉的性质不同,诉讼可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三种。民事诉讼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民事官司,如:解决财产争执、遗产继承、婚姻家庭等案件。用法律语言讲,民事诉讼是指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  相似文献   

8.
如何确定民事诉讼当事人,事关权利救济和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然而,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的“直接利害关系原则”越来越不利于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而且,随着现代型诉讼的出现及日益增加,传统的当事人理论已经无法有效应对现代社会纠纷的解决。鉴于此,有必要从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角度出发,重新反思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起诉条件。  相似文献   

9.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确立了举证时限制度,希望以此实现程序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益。但举证时限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司法改革前瞻的结果,一方面与上位法即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相矛盾,另一方面又欠缺相应的保障机制,同时,在具体规定上又受制于大环境而不够严谨和科学。因此,在以后的立法和实务中有对举证时限制度加以完善的必要。本文试图对举证时限予以简单的分析、检讨,并提出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0.
一、举证责任的争议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因其在法律实践中的重要性和不确定性,一直是法学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第二条进一步明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行政诉讼当事人概念与民事诉讼当事人概念并无二致.传统理论对当事人概念的界定是,与争议有直接利害关系关系的人是诉讼的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是指因民事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直接利害关系人.而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是指因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以自己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主体.这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当事人概念与传统当事人适格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法》第3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事非,进行调解。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是由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主持,由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互  相似文献   

13.
我们所说的打官司告状,在法律上叫诉讼。根据争诉的性质不同,诉讼可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三种。民事诉讼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民事官司,如:解决财产争执、遗产继承、婚姻家庭等案件。用法律语言讲,民事诉讼是指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的活  相似文献   

14.
胡光 《活力》2014,(13):36-36
一、保全证据公证的概念及保全证据公证的独立价值 保全证据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法对与申请人的权益有关的以及有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行为过程加以提取、收存、固定、描述、监督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7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36条均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权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  相似文献   

15.
举证的规矩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 ,有责任提供证据。”这就是所谓的“谁主张 ,谁举证”原则。俗话说“空口无凭” ,打官司要靠证据 ,这在当今社会不知道的恐怕不多 ,可你是否想到 ,举证也要懂“规矩” ,证据里面也有学问。证据要有证明力。证据 ,是指与案件事实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从而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客观材料。证据的生命在于证明力。汪某与罗某从1994年开始合伙做水果贩运生意 ,他们雇请个体司机魏某为其运输。1997年8月 ,汪某因病死亡。魏某遂以自己保存的出车记录为凭 ,向法院提起诉讼 ,要求罗某…  相似文献   

16.
辩论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它贯穿于民事诉讼活动的始终。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法的自治原则正深入人心,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越来越受尊重,职权主义的审判模式正向当事人主义的审判模式转变,在民事诉讼中坚持辩论原则对于尊重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保障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基本权利,强化当事人对诉讼程序的主导权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审判实践中发现,许多当事人不重视授权委托书的填写。有的代理人没有委托手续便参加诉讼,代表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有的代理人虽有委托书,但其代理权限不明确,笼统写着"一般代理"、"全权代理"等等。这些做法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容易造成代理人与被代理人意思表示不一致,有的代理人乘机滥用代理权,损害了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影响了法院正常诉讼活动的进行。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9条规定:"委托他人代为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必须记明委托事项和权限。诉讼代理人代为承…  相似文献   

18.
何成 《企业导报》2014,(6):118-119
民事起诉权是当事人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民事诉讼领域的重要体现。它对于启动民事诉讼程序、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制约法院审判权的滥用、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关于民事起诉权的规定存在在一些不足与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从当前我国民事起诉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分析,对如何重构我国民事起诉权的法律保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论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的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逸萌 《企业导报》2009,(5):156-158
处分权作为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的体现,意味着当事人对自己的民事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有管理和处置的自由,并通过处分权的行使约束法院审判行为。因此合理地处理民事诉讼中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处分权的关系,扩大当事人处分权的范围,加强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保障,是完善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 《民事诉讼法》 和相应司法解释的出台,我国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由严苛走向缓和.但是,举证时限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遭遇了现实困境,这一困境主要表现在举证期限和终止时点确定不合理、 证据交换制度虚化、 费用制裁立法模糊、 证据失权适用要件不完备、 缺乏当事人异议程序等方面.针对这些方面,文章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完善建议,从而保障举证时限制度能够朝着健康、 良性的方向运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