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遇到阻碍,发达国家对中国需求下降,一些发展中国家还从供给环节替代中国。另外,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的出口产业利润空间在向零趋近。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城镇化是最好的选择。同工业化相比,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可以从投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今年两会热议的又一重大话题。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中国的城镇化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有,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很重要,而且会影响世界"。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从本质上看,推动城镇化就是以科学发  相似文献   

3.
一、国际上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当前政府和学术界正在研究中国的城镇化,这是个热点问题,首先需要打开思路看看国际上有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有教训,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概括为六点:(一)随着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普遍较高。城市化发展从本质上讲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城镇化。这是一个基本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城镇化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建国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历史回顾,并聚焦1997年至2007年中国城镇化的这一快速发展阶段,根据1997、2002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从居民消费的视角,分析城镇化对于国民经济特别是银行业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通过居民消费的途径对银行业的拉动成逐年增加的趋势,但通过居民消费进而对GDP的贡献却在下降。建议加速城镇化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内需,挖掘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房地产金融》主办的2014年全球房地产金融中国峰会·北京站现场,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强在进行主题演讲时表示,自己不太唱衰国内房地产市场。“从城镇化的角度来考虑,我们可以看看世界主要国家进入城镇化的过程。中国政府提出未来十年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个人不觉得政府可以把城镇化的问题解决好。”在任志强看来,或可依靠市场的自主调节解决城镇化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中国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城镇化为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图阐述城镇化中市民化这一核心问题,在城镇化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中对于市民化的私人成本和公共成本从政府和社会职能角度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此中透出一个重要信号:今后一段时期,城镇化将在拓展中国经济发展新空间中扮演重要角色,一系列政策措施将围绕城镇化逐步展开,并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如何从加强支付环境建设、改善金融服务的角度参与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成为摆在金融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唐钧 《金融博览》2013,(4):9-10
李克强总理曾强调:"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并提出了"近10亿人的城镇化"的目标。从社会学立场看,城镇化,并非高楼大厦、马路广场……其本质是人的城镇化乃至现代化。因此,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中国的城市,尤其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包容性将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都市圈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本文从城镇化水平、城市密度、城市效率、中心城市等方面对三大都市圈城镇体系比较分析,探究大都市圈发展演进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明确中国城镇化质量含义的基础上,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表明:1990~2012年间,中国城镇化质量在波动中逐年上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相比之下,人口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的拉动作用相对滞后。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作用是提升中国城镇化质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城镇化”多达七次,将城镇化从“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的角度上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显著提升了城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从“城市化”、“城镇化”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概念的变化,折射出中国城镇化发展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与深入,并为金融业提升服务能力提出了新...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快速推进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严重脱节,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的趋势越发明显,当前中国进入高速城镇化时期,必须从四化同步的视角研究如何推进科学可持续的城镇化进程。本文以云南为例,就云南城镇化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其他三化与城镇化互动促进的角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城镇化发展设计了具体的目标、原则、路径、任务和实施办法等,自此中国开始迈向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融资,因此迫切需要新型融资机制来破解这道融资难题.本文以乌海市为例,通过深入调查,阐述乌海市在城镇化融资过程中的创新做法,提出西部地区创新新型城镇化融资模式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时代金融》2013,(2):16-26
新型城镇化——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 岁末年初,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的改革之音逐渐高亢。“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十八大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新一届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并进行了重点部署。这向国内外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撬动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5.
毫无疑问,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各种资源配置中,人是最关键也是最核心、最困难的因素,因而推进城镇化的本质,就在于实现人的城镇化。但如何实现好这种人的城镇化?或者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的城镇化呢?笔者认为这要通过四个方面体现出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的城镇化率已经从1978年的17.9%,跃升到了2012年的52.6%,并在2011年就实现了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城镇人口超越农村人口的这一根本性跨越。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2013年6月公布的《国务  相似文献   

16.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家发改委前主任张平强调: 实现中国城镇化有序、健康的发展 城镇化是当前各方关注热门话题,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中国也不例外,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城镇化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我们经历了从起点低到发展快这样一个历程,到2012年按照常住人口来计算,我们的城镇化水平是52.6%左右.也就是说,超过了50%,这就使得中国的城乡结构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可以说大部分人已经在城市生活.城镇的繁荣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也促进了中国国内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是十八大部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之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中国的城镇化支持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和快速的经济转型,城镇化以低价的土地、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充足的劳动力为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新型城镇化关键是农民市民化,而实现农民的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最艰巨的任务,因此农业银行推出一系列个人和对公"三农"产品,在促进中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8.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指出,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岁末年初,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的改革之音逐渐高亢。"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十八大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中央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协调城乡区域发展,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求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全面完整论述。据研究,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大约会衍生出50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1万元的消费需求,按照每年转移1300万农村人口计算,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将新增6.5万亿,居民消费每年将新增1300亿。这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机构开拓业务提供广阔发展空间。推进城镇化将是未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大契机。而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金融部门如何正确扶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现实应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一、目前推进城镇化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开展,我国社会经济迎来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城镇化这一概念也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了一种趋势。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开展一方面能够促使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国家要求提倡的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动,并且在城镇周边的广大农村,城镇化为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笔者从中国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并对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进行深刻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