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集群网络具有动态演进性,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可以认为是集群网络结构的优化过程。本文以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了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萌芽、起步、发展和基本成熟四个阶段中网络结构的演化过程,发现政府政策推动作用、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及研发支撑与创新导向在集群网络的构建和结构完善过程中起到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创新网络观视角,从集群创新网络概念出发,分析了集群创新网络对集群发展的作用,结合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网络结构的系统解释。最后以美国硅谷为例说明了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姜霞 《改革与战略》2014,(9):115-118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认为,基于社会资本的网络机制、外部经济机制、竞争合作机制和学习创新机制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和推动集群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文章引入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案例,对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并就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赵鹏  罗福周 《改革与战略》2013,(12):117-119
文章基于产业集群、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等基本理论,从网络结构的视角,在剖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主体、基础机制,并在知识创新动态性特点的前提下,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包括知识找寻与获取、知识传递与扩散、知识引进与共享、知识整合与创新的四阶段路径模型。以知识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的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动态过程,以期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集群成长提供有意义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从政府支持、孵化器建设、产业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学习创新、集群合作和创新文化建设七个方面阐述了武汉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政策亮点。剖析了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产业链不完善、集群合作效率低下、体制机制创新不足、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和创新能力偏低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毛宽  曾刚  廉军伟 《改革与战略》2008,24(6):135-138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知识溢出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产业集群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知识溢出在各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文章结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论,探讨了知识溢出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演化的影响,最后结合上海张江IC产业集群的案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7.
基于核心企业的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晓柳 《改革与战略》2010,26(1):121-122,128
文章从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结构的非均匀性特征入手,分析了核心企业在产业集群知识网络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从技术领袖、知识守门人、知识链及新企业衍生四个方面研究了基于核心企业的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叶丽娟  邝国良 《改革与战略》2009,25(11):137-140
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往往是带领当地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力量,甚至对整个国家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也是当前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企业网络分析是集群理论发展的一个创新点。文章在企业网络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网络形式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集群网络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快速发展,集群化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区位特征.文章对常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研究,找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了促进常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孙艳  许媛媛 《特区经济》2009,(4):268-27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形式,是当今经济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是各个学科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网络结构的视角,对意大利萨斯索罗和广东省佛山市南庄-石湾陶瓷产业集群就产业集群的分工网络、交易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南庄-石湾产业集群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若干完善其产业集群网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陶琳 《发展》2010,(1):81-81
本文从经济学和技术角度界定了高新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性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2.
集群被视为区域竞争力和增长政策的一个主要概念。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曾经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发挥过巨大的贡献的产业集群也引来了新的考验。然而,集群的成功或失败并不是单纯的政策实施的结果,而是各种条件共同作用形成的。这些条件包括公共干预政策,也包括企业自身创业、学习和自组织网络形成等,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本文梳理了集群研究的历史和一些重要的产业集群理论,简要介绍了现阶段国内外集群研究的主要趋势,希望对集群的发展现状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转移是产业空间组织的异地重组,成功的产业集群转移使集群优势得以保持与扩大,带动承接地经济发展,作为承接地政府最为关心的如何才能使集群转移成功。学者们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体现在其网络的优势,通过剖析产业集群网络构成与功能及在转移中的变化,发现产业集群转移后由企业组成的产业网络得以基本保持,社会网络和创新网络基本丧失,产业集群转移的本质就是在异地进行新一轮网络化的动态过程,因此承接地政府有意识的完善产业网络;重建社会网络和创新网络是产业集群转移成功的关键。安徽省郎溪县是成功承接产业集群转移的典型,通过总结郎溪县政府在转移集群网络化过程中的行为,印证产业集群转移理论并指出郎溪县在承接产业集群转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政府主导模式下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邝国良  阳水长 《改革与战略》2008,24(11):171-172
文章基于企业网络,对政府主导模式下的产业集群,企业网络方面的特征,网络主体的角色进行阐述,就我国现阶段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我国集群网络发展的若干建议,使产业集群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正处于蓄势待发的时期,尽快制定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及2020年远景规划是当务之急。本文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从产业集群理论出发,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为例,系统研究分析了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布局思路、布局原则及布局重点。  相似文献   

16.
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其成长环境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创新成果和创新绩效。本文依从纵向结构的思想,界定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的概念,提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三维环境体系,即宏观区域环境、中观集群环境和微观企业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武汉长江光电"企业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作用机理。最后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部结构出发,提出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环境构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赵婉 《北方经济》2012,(11):50-52
正一、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分析近年来,许多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在关注集群范畴下的技术创新活动,认为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是产业集群这种独特产业组织形式的重要优势。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创新优势来源的解释也存在着差异。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产业集群渐渐达成了一则共识,即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典型的网络组织,网络中的结点及其联结构成了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一)产业集群网络的基本要素构成产业集群网络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这五个组织。在这五  相似文献   

18.
孟祥芳 《天津经济》2014,(12):20-25
构建创新网络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核心。首先,分析了天津特色产业集群的总体布局;其次,从集群形成角度,将天津产业集群分为“衍生型、孵化型、嵌入型以及原发型”四种类型;最后,选择了四个典型集群案例对其创新网络结构进行解析,明确完善集群创新网络对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天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中山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经济。在促进经济升级过程中。中山市根据自身“一镇一品”、轻工业为主、非公经济蓬勃发展的特点,通过建设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实施联盟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对各地传统产业集群升级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任晓 《港口经济》2013,(7):14-18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结构,在促进产业、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港口作为海洋产业经济的基础,是衔接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关键所在,港口产业集群更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进入21世纪以来,港口经济与产业集群理论相融合,发展了港口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主要涉及集群内涵与外延界定、集群成因与管理、绩效评价和经济学研究方法等,相关理论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