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加强金融监管背景下,金融结构改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端将金融创新路径聚焦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三个方向。普惠金融创新体系基于商业银行供给结构改革,互联网金融服务线上中小微企业、"三农"等弱势群体,社区银行和民营银行物理网点服务线下中小微企业、"三农"等弱势群体,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相关担保、征信、评级等配套市场。绿色金融创新体系基于国际经验比较,从绿色金融专业机构和绿色金融产品等构成要素以及绿色金融全流程配套改革两个方面进行构建。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从覆盖科技创新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体系以及为金融服务的科技创新引导基金、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市场、专业科技担保机构等配套市场两个层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2.
绿色金融是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助推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展区域各城市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评估将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通过采集长三角绿色金融建设的制度政策、市场活力、保障措施等系列指标,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绿色金融发展评估指数,以发现不同城市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从顶层设计、机制创新、分工合作等角度对绿色金融如何高效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阶段中,绿色金融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金融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在我国的金融行业之中,虽然绿色金融的发展起步态势良好,但由于我国相关工作人员对绿色金融发展的研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初期阶段.在绿色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和弊端现象.绿色金融的发展与创新,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4.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其除了在经济发展中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外,还会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而绿色金融则是以在金融资源的导向作用下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即金融产业向环保产业及环保技术倾斜,为低耗高效的环境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吸引更多生产资料,重新配置各个产业之间的经济资源.由此可见,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启动器与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2014—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绿色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能够在供给端和需求端促进我国居民消费潜力释放。在供给端,绿色金融发展能够通过增加绿色产品种类进而促进产品多样化,满足居民绿色消费需求,提升居民消费意愿从而促进消费潜力释放。在需求端,绿色金融发展通过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从而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市场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应对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经济进入了结构转变的新的发展时期.新的经济背景和经济运行环境决定了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要素.金融产品的供给将面临更高、更新的社会需求,需要高技术、高性能、高服务的金融产品品能实现;整个金融体制和结构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金融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金融结构深化和银行深入发展的动力;金融业已逐步过渡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风险产业、知识密集产业.所有这些变化主要是通过一国的金融的大爆炸表现出来,中国现阶段已经积累了这种大爆炸的能量,不久将会出现金融大爆炸.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金融供给的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维度构建了由金融相关比率、金融从业人员比重、上市公司数量等九个指标构成的金融供给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对河南省2000—2014年间的金融供给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表明,河南省金融供给取得了显著绩效,但仍处于高度依赖供给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阶段,金融供给结构不合理和金融供给效率低下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此,需要从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和提升金融供给效率两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推动金融供给侧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6,(12)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迫切要求,是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落实"五大任务"和确保"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以及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的关键;也是从金融层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文章旨在通过对国内外与绿色金融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其核心观点,为我国打造绿色金融体系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阐述绿色金融发展对于广州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理论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广州市绿色金融发展的宏微观基础、存在的诸如政策刚性不足、绿色理念欠缺、产品和服务尚不完善和信息披露及共享机制不健全等短板;总结了国外绿色金融发展经验,并从发达国家经验中提炼了几点启示,结合广州市绿色金融发展现状,提出了广州市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绿色金融支持“两型”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梅梅  邓超  唐莹 《经济地理》2014,(11):107-111
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两型"社会建设和"两型"产业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必然发展方向,"两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金融支持。基于对"两型"产业金融需求特征的剖析,从绿色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模式与产品体系三个方面构建"两型"产业发展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并对长株潭地区金融体系如何有效支持"两型"产业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英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是金融产业集群现象的一个缩影,不仅提升了东道国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也推动了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金融产业集群的视角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利用相关金融统计数据探讨了伦敦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产业结构分布、金融业就业状况以及劳动生产率结构。借鉴英国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在人力资本、金融法律监管改革和金融市场制度创新等方面对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2.
控股公司体制的独特性质决定了财务控制的必要性和核心地位。要使控股公司形成合力 ,实现规模经济 ,必须建立规范的母子公司体系 ,进行有效的财务控制 ,合理确定控制框架和内容。控股公司财务控制从集权程度来考察 ,可划分为集权制、分权制、相融制 ,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及相适应范围。正确选择财务控制模式对于控股公司发展至关重要 ,必须因时、因地制宜 ,从各公司实际出发 ,并充分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定位、产品 (产业 )选择、管理素质以及公司所处发展阶段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金融业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对绿色和环保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源头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生态效率。通过建立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超效率DEA、Moran’s I等,对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验证金融集聚对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呈现出区域差异性,表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特点;区域差异源于局部集聚性和集聚阴影效应;银行业对中部地区生态效率溢出效应明显,证券业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生态效率的溢出效应明显,保险业对生态效率溢出效应不明显,金融密度对西部地区生态效率溢出效应明显。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海洋产业快速发展,海洋经济跃然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加速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绿色金融作为加速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保护的现代金融业,能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重要的资金保障,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本文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为基础,剖析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政府、市场、创新、资金及人才五个方面构建海洋领域绿色金融保障体系,促进绿色金融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金融创新是金融深化的突破口,金融监管作为一种管制手段对金融创新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不同类型的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在"博弈"互动过程中共同促进金融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金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本身所积聚的种种风险日渐显露,并给社会经济秩序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害.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金融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和程序等因素,就决定了金融谮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必然发挥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即金融审计责任越来越大,金融审计风险也日益加大.因此,为了降低审计风险,金融审计需要重点从审计人员、审计方法、审计内容等三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强化金融审计,以提高金融审计质量,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reform of derivatives markets in the US by stressing the influence of moral distinctions on financial market reg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business and consumer groups outside finance activate boundaries between legitimate risk management and illegitimate speculative practices. This categorical distinction delegitimised certain practices with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nd affected both the relative power of interest groups and the political agenda. First, the mobilisation of moral boundaries strengthened the position of legitimate groups and weakened tha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n negotiations. This forced the latter to alter its lobbying strategies. Second, by highlighting inappropriate speculative practices, groups outside the financial sector changed policy-makers’ perception of problems. Policy-makers adopted a position which is congruent with broader moral understandings. The study is based on data from Congressional hearings, interviews, media articles, letters and interest group publications. The process tracing analysis adv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mechanisms linking moral perception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financial markets.  相似文献   

18.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房地产行业动荡不安,面对低迷的国际经济形势,房地产行业要实现长远发展,获得持续性核心竞争力,必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防止金融危机造成房地产市场的过热或崩塌。  相似文献   

19.
金融服务创新—关注金融排除人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除金融排除、实现普惠金融是全面和谐小康社会建设和金融业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金融服务创新是应对金融排除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20.
银行混业经营不仅关系到自身效率的提高,更关系到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对全球范围内61个国家的跨国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一个国家对银行混业经营的限制越少,该国的金融体系越趋于稳定,发生银行危机的概率也越小。不仅如此,在宏观经济越不稳定的国家,其一般性银行危机演变为系统性银行危机的概率也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