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北宋以前汉中地区的农业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三部分,运用历史文献与近年来考古发现资料,考察、论述了先秦至隋唐汉中地区农业发展状况,主要对北宋以前汉中地区的土地开发、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水利兴修等作了重点探索。本文认为先秦王隋唐时期汉中地区农开发虽历程缓慢、曲折,但古代先民们还是充分利用了汉中盆地良好的农业地理条件,较早的农业开发使汉中地区在战国、秦汉时期即成为西北著名产粮区,并对秦汉王朝的确立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唐代开始的“畲田”经济拉开了秦巴山区山地农业开发的序幕。由于汉中地区地理环境较为封闭,加之常受战争、流民及周边氏、羌等少数民族的冲击,农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渔猎、采集经济在北宋以前一直在农业生活中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2.
历史时期汉江流域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鲁西奇 《中国农史》1999,18(1):35-45
人口密度与城镇密度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动,是考察历史时期农业经济区之形成与演变的两项重要指标。历史时期汉江流域主要有5个农业经济区,其中南阳盆地开发最早,先秦至两汉时期农业经济在全流域居领先地位,之后则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襄宜平原与随枣走廊以及汉水上游河谷盆地的开发稍晚,农业经济的发展平稳而缓慢;汉江下游平原的垸田经济在宋代开始兴起,至明清时期进入全盛,其农业经济水平跃居全流域第一位;秦巴山地农业经济区形成最晚,并很快走向衰退。土地资源、人口资源、环境因素、区位交通条件等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及其变动,是制约农业经济区形成与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对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隋唐时期(581—907 AD是我国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的关键时期,江苏淮北地区又地处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碰撞的关键地带,研究其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可以透视隋唐社会的发展演化状况。本文基于连云港孔望山墓地的农业考古研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探究了江苏淮北地区隋唐时期的农业经济状况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江苏淮北地区隋唐时期延续了自大汶口早期(6300—5600 BP)就形成的多品种农业种植体系,形成了“稻、粟、黍、小麦、大麦、大豆”六种作物共同种植的农业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水稻、小麦和粟的种植在江苏淮北地区隋唐时期多品种农业种植体系中位居主要位置,而大麦、黍和大豆作物的种植仅位居次要位置。隋唐时期的气候变暖、均田制度的实施、田制与赋役制度的调整是促使江苏淮北地区农业经济繁荣发展并延续多品种农业种植体系的主要因素。而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作物产量本身的差异是江苏淮北地区隋唐时期先民选择以水稻、小麦和粟为主要作物进行种植的原因。本文为探究历史时期社会演变、形成与发展过程研究提供了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4.
论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问题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从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南北朝至清代中期、清代中期以后三个阶段对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进行了讨论,认为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各生产门类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变化;农业结构呈现阶段性的回归式变化,即秦汉至南北朝以农耕为主→南北朝至清代中期以畜牧狩猎为主→清代中期以后农耕为主的演变;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民族和以畜牧狩猎为主的彝族之间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的差异及其变化,造成农业结构及其变化的地域差异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结构的演化历程,人为因素决定了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的变化与选择。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保中 《中国农史》1994,13(1):66-71
研究地区农业史和编写地方农业志,亟需解决历史分期问题。东北作为历史上少数民族聚居和开发较晚的边疆地区,农业发展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根据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对该区农史基本线索进行初步勾勒,把东北农业史划分为八个历史阶段:从距今七千年前至春秋时期,是东北地区原始农业的产生及发展阶段;战国中叶至秦汉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开始在东北传播,东北传统农业逐渐兴起;从魏晋南北朝至宋辽金元时期,东北传统农业在破坏与重建中曲折发展;明清时期,东北农业有所发展,但在封禁政策下开发缓慢;1860年营口开港以迄清亡东北传统农业开始向近代化农业转化;1911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农业近代化进一步发展;1931年至1945年“八·一五”光复前,东北农业迅速殖民地化;1945年以迄当前,是东北地区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起步和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农业技术体系率先成熟于秦汉时期,是以北方旱作农业为基础所形成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汉唐间,伴随中央政权对江南地区的次第开发,传统农业技术的诸多元素也源源进入江南地区,催生了稻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对江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回顾这一历史过程我们亦不难发现,源自于北方地区的传统农业技术不是立竿见影地在江南地区产生普遍影响,而是存在一个不断本土化的过程,至唐代,这一过程大体完成,因此也最终引发了江南经济的真正的繁荣。  相似文献   

7.
历史时期中国绿洲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封玲 《中国农史》2004,23(3):124-128,F003
绿洲农业是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历史时期我国绿洲农业开发的基本进程,分析了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政治、经济的稳定与强盛是绿洲开发的先决条件,战乱、不合理的开垦、利用以及对森林的滥伐和过渡放牧是造成绿洲沙漠化扩大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叠加导致了绿洲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8.
段超 《中国农史》2000,19(1):41-47
土司时期,由于中央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土司对农业的重视,土家族地区的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表现为土地开垦的增多、农作物品种的增加等。在生产方式上,土家族地区既存在着与汉族地区相一致的农耕方式,也存在着刀耕火种的落后经营形式。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生产关系中先进的地主制经济与落后的领主制经济并存。  相似文献   

9.
隋唐至北宋,除五代十国时期农业生产短期衰退外,可说是山西农业持续高涨时间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由于当时政局稳定,人口增殖,科技进步和经济交流范围扩大,因而刺激了农业生产。农业耕垦指数高于汉代,农田水利建设也比汉代有较大的发展,传统农业科技进一步完善,作物引进成就表现明显,因而粮食单产与总产量,均比以前历代为高。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的农业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勇 《中国农史》2002,21(3):18-23
秦汉时期随着中原统治势力的进入 ,西南夷地区一些河谷平地和郡县治所周围的农业生产迅速达到了中原农业发达地区的水平 ,但是这些农业发达地区却为广大的农业未开发地区和牧业区所包围。这一农业开发格局的形成与秦汉政府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方式以及西南夷地区自身的自然条件与社会习俗是分不开的 ,它也保证了西南夷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吴海涛 《中国农史》2007,26(4):31-38
文章以北宋和金朝时期农业经济为例,论述了淮北地区社会经济的盛衰变迁。北宋时期,淮北因传统农业区和王畿之地的优势而成为当时全国经济重心之一。金朝时期,淮北因战乱及其他原因,社会经济失去昔日的优势。致使金以后淮北社会经济渐而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恶化、战乱、都城移址和运河变迁等。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的农业开发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和时段性差异。由于各地自然禀赋、民族、传统生产方式以及其在秦汉政府战略地位之差异,因此,秦汉政权在不同地区农业开发的战略意义、方式、力度以及效益也有所不同,导致了秦汉农业开发形成了显著的区域不均衡特征。从时间维度的视角审视,秦汉400余年间的区域农业开发在各方面也有一定的变化:其开发之目的,大致呈现出政治、军事色彩逐渐减轻,而经济、文化意味渐趋浓郁的变化态势;其开发之重点区域,呈现出由西北而东南的转移;开发之主体,则表现为渐次下移的特点。秦汉区域农业开发的时空差异,是政治、经济、技术以及气候环境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吴琦 《中国农史》1998,17(4):69-75
漕运的发展与古代农业经济的演变格局,与区域农业生产水平,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农业的发展状况决定漕运的动向,漕运的发展反映农业经济的变化情况。秦汉时期北方农业经济在全国遥遥领先,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宋代"苏湖熟,天下足"谚语流行,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新谚流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这种发展轨迹与特点,在漕运中得到了全面的反映。通过剖析漕运与农业经济的关系,我们确能更深入地认识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与一些重要区域的农业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14.
唐宋时期汉水流域粮食作物种植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西奇 《中国农史》2001,20(3):16-22
唐宋时期,汉水流域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小麦的种植面积及其在人民食物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渐扩大,粟、菽等杂粮作物也占有一定比例.汉水下游湖沼区,水流域、汉中盆地、蛮河中下游及南河下游地区的水稻种植占据主导地位;唐白河平原在隋唐北宋时期水稻种植较为普遍,南宋以后,水田面积大幅度减少,逐渐演变为较为单纯的旱作区;襄宜平原北部和随枣走廊西端也存在着同样的演化趋势;在丘陵山区,麦、粟等旱地作物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耕作制度方面,唐中后期到宋元时期,汉水流域已开始出现稻麦轮作复种制度,但不普遍,只在少数地方实行;绝大多数地区还是实行稻或者麦(或其它杂粮)一熟连作制;在山区则残存着接近于撂荒休耕制的"畲田".  相似文献   

15.
绿洲农业开发与楼兰中国生态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丽 《中国农史》2001,20(1):16-26
楼兰地区的植被和气候是自第四纪地质时期继承下来的,并且逐渐趋于稳定。但在做作业历史时期,楼兰古国却从一个繁荣的绿洲变成了不可逾越的荒漠,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绿洲农业的开发。本文以楼兰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对战争胁迫下楼兰古国和塔里木河中、上游地区西汉至唐朝绿洲农业的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论论了荒漠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建立了“绿洲放心弃周期”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6.
张芳 《中国农史》1997,16(1):24-31
本文对明清时期中南、西南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状况作了综述,文中依不同的地形区域及开发程度分区进行纵横分析,揭示了山区各地农田水利发展的进程、特点和规律。又结合山区的自然特点,分析了明清时期南方山区水利发展与梯田开辟、立体农业、粮食生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山区水利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及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京口、晋陵地区在六朝以前土地尚未垦辟,农业生产很不发达,直至六朝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仍低于先进地区。本文探讨了京口、晋陵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至南朝末的农业发展历程,认为:六朝以前京口、晋陵地区的农业生产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和春秋战国两次高峰,但经济发展很不稳定,常因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导致农业生产的倒退和衰落。进入六朝时期以后,京口、晋陵地区的农业得到了较为稳定的发展,其经济发展的水平逐渐赶上了发达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有三:(1)永嘉以来大量南迁人口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矛盾。(2)大量水利工程的兴修初步改变了本地不利耕作的自然条件。(3)六朝政府的重农和安抚流民政策,促进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产出效果的地区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存在差异,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产出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通过对15年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产出的比较研究,确定了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为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在不同地区的投入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东汉至清江西农业自然灾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由民 《中国农史》2000,19(1):15-21
自东汉至清末这一千九百多年中,江西的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特征可分成四段:东汉至南北朝,灾害发生的频率低及灾害种类较单一,以旱、蝗为主;隋唐至北宋期间,灾害的频率仍然不高,灾害种类仍较单一,以水、旱为主;南宋元期间灾害的发生已呈多样化和高频率;明清时期灾害的特点是多样性、高频率、连续性和严重性。气候的变化是形成农业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然而,江西的地理特点及明清时期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也是形成农业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在这一千九百多年的抗灾救荒中,江西人民最主要的经验是兴修水利和设仓积谷、储粮备荒。  相似文献   

20.
王利华 《中国农史》1999,18(4):90-101
本文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果品生产与加工情况略作考述。文章认为:这一时期,该地区的果品生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枣、栗、桃、李、杏、梨及林檎、柰、柿等传统果品,种植区域有所扩展,见于记载的品种显著增多,涌现了不少名产及著名产区;葡萄、石榴、核桃等外来果品逐渐得到推广,开始在当地果园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对当地的果品消费产生了实际的影响。当时这一地区的果品加工,主要是制干、作脯、腌渍、作果油、作果■及加工果酒,某些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后代所长期延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