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新时代发展和大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各项育人工作要有机融合、相互协同、形成合力,最终达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实践育人提出了新要求,课程思政建设有必要延伸路径、扩大效应,为实践育人带来新指引。总结以往模式方法与工作经验,文章从目标任务、指导原则、组织架构、具体内容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梳理,并以此构建6项“课程+”实践育人模式,以期为提升高校思政育人成效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真切有效地贯穿到高校办学、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重要育人环节。图书馆作为党建研究的资源库和重要宣传阵地,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政课的重要“延伸课堂”,具有重要的育人意义,因此要积极构建图书馆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推进图书馆党建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才能切实有效地落实和提升图书馆的自身发展以及思政课育人工作的质量,使二者发挥出最优合力效果,为党和国家培养出能推动社会全方位发展的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3.
应用型高校直接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其办学目的的实用性、办学面向的实际性和办学过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应紧密契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招聘与人才测评”课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举措包括“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工作流程为主线”的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学绩评价机制、“课程思政育人、校企协同育人与专业教学育人有效融合”的育人体系等五大方面。高校应从课程实际出发,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推进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相似文献   

4.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密不可分。高校党建思政教育工作要遵循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原则与宗旨,加强高校党建思政教育,完善高校党建思政工作机制,创新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路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理念体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要求。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必须抓好三个关键环节:教师接受"课程思政"理念是形成协同效应的前提,强化课程建设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基石,学生的获得感是"课程思政"改革效果的检验标准。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正本筑基的系统性工程,已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新形势下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提升认识,深化实践,通过发挥课程教师思政育人效能、建强高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优化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完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保障,创新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融合机制、构筑大数据网络育人格局,不断丰富和发展课程思政教育,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开新局、增实效。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精神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理工科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载体平台和育人素材,为理工科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提供了突破口、拓展了新路径。文章提出,挖掘科学家精神的思政元素,建立思政元素库,以“价值引领、学业指导、科研实践、能力提升”为主线,将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入理工科高校的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方面,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作为本科教育教学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改革尝试,引起广泛重视,各高校纷纷展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重点,不仅需要各高校展开教学实践,而且需要从学理的角度来认识课程思政这一新教育理念,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反思,以解答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由此形成课程思政建设中立德树人的一般原则。文章从课程思政元素的科学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圆融有机融合以及专业教师课程育人能力的有效增强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9.
李广玉  蒋茁  王琳 《理论观察》2023,(11):50-55
随着国家一系列美育相关文件的颁布实施,高校美育工作逐步获得更加广泛的关注。研究现代美育的历史演进和类型,分析美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辩证关系,讨论当代高校美育思政的内涵意义,有利于以美育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相比于传统的专业学院美育模式,书院制美育思政工作在资源协同、社区育人和“全人”教育等方面具有鲜明特征。以立德树人观、课程思政观、浸润美育观为观念模式,通过把握美育思政的关键机制,提升品德素养、强化爱国情怀、激发报国热情,构建书院制美育思政实践模式,实现美育思政育人相融合,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的重要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交通工程专业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在交通工程专业实施的关键。然而交通工程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工作中仍面临巨大的挑战:思想上的挑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理念匮乏;行动上的挑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机制上的挑战,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制偏颇。为此,交通工程专业教师要从强化课程思政理念、构建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协同育人平台、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构建科教融合育人载体、实施过程性和终结性考核等方面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育人渠道的作用,彰显专业课程的育人功效。  相似文献   

11.
基于CHIP2002和CHIP2007数据,采用双重差分( DID)、线性概率模型( LPM)研究扩招对于个人教育选择及教育公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扩招后个人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提高6.9个百分点。具体而言,扩招使得个人接受大专教育的概率提高10.3个百分点,接受大学本科教育的概率提高6.4个百分点。扩招并没有改善在性别、民族、家庭文化背景(父母受教育水平)方面的差异引起的教育不平等,扩招政策没有起到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最后提出促进教育公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苗华 《理论观察》2010,(4):9-10
科学精神主要包括坚定不移的求真精神,尊重事实的务实精神,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和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精神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同时科学精神教育有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能对其精华正确吸收和运用,则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儒家思想的教育,可以通过吸取儒家思想中健康的伦理道德观、将儒家思想作为重要文化背景、利用现代化手段传递儒家思想、从时事热点着眼提升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知等途径实施。  相似文献   

14.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发挥的的功效越来越显著,与此同时高校国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愈发突显。本文通过论证高校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具有的内在一致性、内容上的交叉性以及形式上的互补性,提出了实现二者资源整合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并分析了二者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整合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公民教育是西方国家实现政治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从逻辑的角度看,它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相当的交叉,又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探究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看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条件、传输的理念、教育方式和效果四个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教育实习在师范教育中的实践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范教育应更加重视并切实搞好教育实习。实际教学能力是衡量毕业生质量、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师范教育来说,教育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提前了解教学实际,学以致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二十一世纪的素质要求,即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娴熟的业务素质和精湛的外语水平,而对图书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所在.本文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前景和方向等角度,分析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建设和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实现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建设和继续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Mizen, P. 1995: THE STATE, YOUNG PEOPLE AND YOUTH TRAINING: IN AND AGAINST THE TRAINING STATE. London: Mansell, £40.00 cased, £16.99 paper.

Armstrong, D. M. 1996: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MPIRICAL EVIDENCE AND REGIONAL PERSPECTIVES. Belfast: Northern Ireland Economic Research Centre, Working Paper No 14.  相似文献   

19.
《走向世界》2008,(2):86-88
奥地利孩子在0-3岁之间,上民间组织举办的活动较多。通常是某镇的一位母亲举办各种各样的"娱乐班",以提供孩子们一起玩的机会,同时也是母亲们沟通的场所。这些"娱乐班"费用非常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