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6 毫秒
1.
防范信贷风险是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中的主题,也是难题.当前,我国社会信用制度建立正处于探索阶段,社会信用保障体系尚未完善起来,政策法规配套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银行系统防范信贷风险面临着一些难题,对于今后如何防范信贷风险,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建立个人消费信用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商业银行消费贷款信用风险防范的角度,论述了建立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个人消费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及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建立个人;肖费信用制度的三条现实举措:一是建立个人消费信用信息库;:是制订个人资信评定标准;三是建立对违背个人消费信用者的制裁措施。  相似文献   

3.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信用是一个人立足的基础。我国急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信用体系。个人信用体系的内客,包含个人资信档案登记,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超前的风险预警和防范,个人信用的管理,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良好的信用理念道德教育和有利于信用制度推广的环境体系。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现代经济金融正常运行的根基,而资信等级评定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辖区资信评级业发育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参与开展资信等级评级业务,既是完善自身金融服务、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更是支持国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维护规范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冯梅 《西安金融》2001,(11):52-52
为了及时、全面反映借款人资信情况,防范信贷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4月建立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制度。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的建立,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银行授信管理的需要,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建立新型银企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立我国信用咨询体系的开端。实施银行信贷登记咨询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金融机构提供借款人资信咨询服务,提高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能力,更好地为中央银行履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职能服务。  相似文献   

6.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其业务经营活动表现为货币资金运行的特殊形式,由此决定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在我国目前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的情况沔,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信贷风险,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是当前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本文拟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类型上进行分析,探讨信贷风险防范机制构建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现代经济金融正常运行的根基,而资信等级评定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辖区资信评级业发育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参与开展资信等级评级业务,既是完善自身金融服务、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更是支持国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维护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的需要,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8.
加强企业资信评级风险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逸 《现代金融》2004,(9):9-10
企业资信评级是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价。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资信评级结果越来越被市场经济主体广泛采用,同时,评级风险也日趋凸现。加强企业资信评级风险管理、有效防范评级风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信贷风险是当前我国银行业最大的金融风险,是影响商业银行健康发展和提高效益的关键因素。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防范和化解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需要问题。特别是新巴塞尔协议实施后,我国商业银行要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0.
探索建立防范化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有效机制交通银行济宁分行刘新亭田中胜郭玉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银行自身生存、发展和社会稳定,探索建立防范化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机制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大课题。下面就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机制问题谈...  相似文献   

11.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高度发达的信用体系在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看,一般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着手建立本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了解发达国家信用制度的特点,分析发展中国家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实践,将为我国建立与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制度的完善,良好的社会信用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本文介绍了晋江市摘要: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制度的完善,良好的社会信用是有效防范金融风开展诚信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推进诚信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银行业信贷风险时有发生,如不加强防范将会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直接影响银行自身生存与发展。因此,认真探索建立防范化解信贷风险机制是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商业银行由于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对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判断不准,导致偿还贷款失去保证,形成不良资产和信贷风险,具体表现有:(l)不良贷款占比居高不下且有逐年增加之势;(2)呆滞呆帐贷款余额和占比日益加大;(3)潜在的信贷风险越来越大。二、形成信贷风险的原因分析1、企业整体效益滑坡,偿还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4.
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在江西省赣州市推广应用以来,该系统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规范借款人的信用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市中心数据库涵盖全市所有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的信贷业务数据和资信状况,能及时地为各金融机构提供咨询服务;二是系统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据统计仅2002年各行(社)通过系统查询发现15户申请贷款的借款人有大量逾期贷款,且有效抵押物严重不足,因此共取消了1200多万元的贷款意向,避免了因对借款人资信的失查而造成的信贷风险;三是该系统为重塑老区社会信用状况,增强借款人的信用观念,规范借款人的信用行为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那些信用观念差,靠骗银行借款过日子的借款人,咨询系统已经成为他们难以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而且是信用经济.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有助于建立社会诚信,同时作为征信工作重要主体之一的商业银行,也需要借助于征信系统来防范信贷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文旨在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探讨当前个人征信系统的现状、问题、难点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金融电脑》2004,(6):60-61,65
本方案包括信贷风险防范与控制理论和方法、信贷管理预测预警模型、信用信息系统摸型、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方法研究等内容、在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及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跟踪研究国际商业银行和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成熟的信贷风险管理和信用评估方面的技术、方法、支持工具和分析评估模型,设计适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并实现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7.
资信评估作为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揭示和防范信用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协助政府加强金融监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决策,为我国资信评估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甘肃目前仅有银行业内部客户信用评级,专业化资信评估尚属空白.加快发展资信评估业,既要积极借鉴国际国内开展资信评估的成功经验,更要紧密结合本省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当前,应重点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大型资信评估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信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及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我国继产权制度改革之后,改革的重点需要转向建立与国际信用环境相适应的信用制度与社会信用体系。而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种信用中介机构特别是大型资信评估机构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所有业务风险中最主要的风险,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是进行准确的风险识别.做出合理的风险分析并及时预警。本文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经验与成果,针对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和经营环境.提出适应本国银行发展需求的、以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构成的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拟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本征向量法(TE)作为构建风险预警模型的算法,建立适应国情并且顺应现代化银行发展趋势的新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对信贷风险进行监测和分析.将有效控制和降低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不良贷款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商业银行的一个主要问题,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严重损害了商业银行的合法权益。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信用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在当前的可得信用市场中,旺盛的需求与现实的供给已严重脱节。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信用制度,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信用市场就迫在眉睫。运用国外引人机制,努力促进专业征信机构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兼并扩容的方式,建立统一的信用数据库是解决我国信用制度缺失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