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逐渐形成和不断变化,同时新的意识形态话语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在生成新的社会认同,意识形态话语的社会认同成为了中国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认同视角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构建的基本内涵可以从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意志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意识形态话语的社会认同的建构路径应该注重一定历史时代下的社会环境因素、把个人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集体记忆要经过反复选择和实践等方面。在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社会认同的现实意义在于为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提供了价值目标追求和人文关怀指向、为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提供了行为动力和举措缘由、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认同提供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遵循其内在必然性而发展变化着,是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自我意识功能的有机整体.《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框架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成熟.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和相当社会影响的思想倾向。全媒体的发展,大大延伸了大学生的身体器官,拓展了大学生活动和发展的新领域,为大学生成长开辟了新的平台。但是,数量庞大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无孔不入,构成了纷繁复杂的信息生态。面对不断涌现、五花八门的信息资源,一些大学生缺乏鉴别真伪、优劣的能力而盲目接受,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这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仅要实现工作理念、方法、途径等内容的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创新教育观、提高自身政治和业务素质、掌握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以适应新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社会存在为起点,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内涵功能入手,通过对两者关系的比较,明确社会技术和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运行中的地位和其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理清社会技术和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价值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曹燕丽 《魅力中国》2010,(23):226-227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这一主阵地的坚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充分实现。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涌入高校,在活跃校园氛围的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面临着弱化的困境。本文从分析社会思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关系出发,直面现实困境,着眼于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科学发挥来引领社会思潮,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睿 《老区建设》2008,(20):4-5
在全球化、网络化背景下,信息交流的加深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成长空间,然而同时也使我国的国家政治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现代网络社会中维护我国的政治安全,坚持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意识形态"的概念束缚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念之上,并将其当做否定性的概念来对待。这就使得此概念与一般社会生活中的意识形态现象相去甚远。因此,在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外延进行扩大化处理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进一步在社会学视野下梳理各种意识形态理论,从而指导人们以更为广泛的视角来观察社会生活中的意识形态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民族地区,宗教信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宗教信仰对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宗教对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起着积极的正功能;另一方面,宗教对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有着消极的负功能。充分发挥宗教对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正功能,规避和降低宗教对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负功能,是提高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同时,也要警惕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向我国民族地区进行渗透,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维护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9.
孙斐 《改革与开放》2014,(18):46-47
人类道德产生由萌芽到道德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从最初的简单的风俗、习惯及传统、文化融合、传承、演化,逐渐变成了习惯履行的规则和规范并延续和发展着。道德是一个动态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的变化会在形成和发展中,受到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德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相似文献   

10.
李湘云 《发展》2014,(1):105-106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意识形态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任务,十八大将此作为文化强国的第一要素提出。当下。市场经济带来社会价值观的分散、多元和混乱,中央对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强调与现实社会民众价值观的分裂之矛盾已呈现出来。社会精神信仰的缺失已成为目前各种社会问题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广,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度越来越大。有人认为这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有人归结于社会转型期的必然阵痛。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去思考群体性事件的本质,找寻它们彼此的联系,从而从群体性事件窥探我国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的困境,探寻从根本上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互联网背景下对网络行为主体所开展的思想教育、价值塑造和政治引领工作。网络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网络信息传播所特有的技术理性,规约甚而控制网络人的主体性和价值观,进而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根据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向度,消解网络思政的技术意识形态和政治主导意识形态间的内在张力,主要应该从强化中国网络话语的思想统领、突出主导意识形态解释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向、重视网络文化创新和内容建设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抗文生  张玮 《发展》2008,(3):121-122
当媒体传播进入信源论时代,DV已经突破原始定义,由一个单纯的技术名词转化成一个具有多元意味的词语,在社会诸多领域渗透并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DV作为影响大众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探讨DV大众信息传播的社会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概念由来已久,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多处提到"市民社会"一词并在"市民社会"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唯物主义历史观,但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论长期不被重视。文章简单梳理了市民社会概念的发展,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概念进行分析,深入理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的唯物史观与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阶级社会中的道德作为阶级统治的手段具有狭隘的意识形态性,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阶级将被消灭,而随着阶级的消灭,作为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也将一同消亡。  相似文献   

16.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好的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在当前显得十分必要。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意识形态工作夯实基础、巩固阵地的关键,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要给予十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处的环境和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在给意识形态传播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加剧了西方社会思潮意识形态的渗透,冲击了传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弱化了高校师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创新话语建设体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8.
蒙一呜 《魅力中国》2013,(32):11-13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特殊时期,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极其重要。然而,在市场化、全球化的新时期,我们的意识形态安全却面临着外部和平演变的危机、国内利益分化导致的矛盾以及文化差异对推进意识形态认同的诘难等多方挑战。因而,我们应该全力做好思想宣传工作,正确认识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和拳质,重点从社会舆论、学校教育和榜样示范等多个方面发力,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马克恩主义、社会主义认同,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生活领域中,意识形态具有整合功能、批判功能和教育功能。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社会思潮多元化、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等挑战,要以民生富裕引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以社会公平正义引导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以党的作风建设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意识形态是影响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应该从三个层次上认识意识形态概念 ,即世界观、思想和信念体系以及政策的掩饰和包装。意识形态作为看世界的方式 ,作为整合社会不同观念的工具 ,作为对外政策的合理化“证明” ,在具体政策影响上是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有其深刻的作用 ,但是不应超越历史 ,忽视历史内容的必要限度 ,而应从历史中去寻找根由。以美国为例分析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可以发现 ,美国对外政策中存在着“天定命运”、“美国例外”和自奉的“利他主义”等几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有时清晰 ,有时模糊 ,但都不是凭空而来的 ,而是具有深厚的精英或大众的认同基础 ,因此 ,必须客观而细致地辨析和认识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