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8 毫秒
1.
养本然之心     
张峰 《秘书工作》2010,(4):59-59
《菜根谭》有云:“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意思是说,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可以显出人生真实的境界;在质朴淡泊的地方,才能够体会心性本来的面貌。那么,怎样才能“养本然之心”呢?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先生有人生三大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 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的人生也有三大境界,即无知、无畏、无我。  相似文献   

3.
书的随想     
一读书与人生 读书是一种事业。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应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4.
《中外管理》2012,(8):18
@中外管理杂志:【境界】尼采说过,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  相似文献   

5.
造境时代     
境.1、疆界:《荀子、强国》:“入境观其风俗。”2、地域.处所。《吕氏春秋、怀宠》:“故兵入于敌之境,则民之所庇矣。”陶潜《饮酒》诗:“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3、境况,境地。如:顺境,逆境.事过境迁。——出自《辞海》境界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美学理论。认为境界包括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及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管理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刘姗 《活力》2005,(5):219-219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十分重要的范畴,纵观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艺术,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意境”的特点在于重表现,重抒情,以创造景物意象为主。但是,意造境生,有意必有相应之境。“意境”的产生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它一方面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为主。另一方面也必然熔铸进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情趣,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8.
楷书之美的理想之境一直吸引我乐此不疲地探索、前行……这一境界在我脑海,在我笔下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它就是“萧散冲逸,深雄古雅”八字。萧萧,有冷落、荒凉之意,可解为萧瑟、萧疏、萧寂等。我生性好静,不善言辞、交际,常萧然独处。现在身处愈加烦躁喧嚣之世,偶尔的空闲愈加怀想那份“萧”的感觉——凄凉,甚至有些孤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和艾略特分别是中西诗学转型期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各自的文化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王国维在融会中西哲学和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境界说",以"无我之境"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艾略特也提出了类似"非个人化"诗学及创作,成为欧洲新批评理论的创始人.这两种理论在继承和发展文学传统、提倡诗人的非自我表现、追求诗歌的哲理表达等方面体现出中西文论的见仁见智的一致性,探讨他们的共通性对"共同诗学"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读书三境界     
在我看来,读书可以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马克思、鲁迅、顾准式的读书境界。他们读书不仅为自己,更为天下。马克思读书写《资本论》,让天下有革命倾向的人生出实际的革命念想;鲁迅读外国书译外国书,有为中国人“盗天火”的神圣感;顾准读书研究希腊城邦式民主,试图解开“文革”发生的社会历史根源。这个读书的最高境界只有一一代伟人或哲人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11.
谈《易经》中的法律思想李旭波“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稀也,物稀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易经·序卦传》)这段话简单的...  相似文献   

12.
恬淡是真味     
读书与人生的阅历总是有关系的。曾读到《菜根谭》中的句子:"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意思是说,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可以显出人生真实的境界;在质朴淡泊的地方,才能够体会心性本来的面貌。一度不理解,经过人生波折起伏,现在明白了。由此让我想到了一位忘年交的文化前辈送我的诗句:"人生风雨不虞事,恬恬淡淡养本然。"现在想来,那位前辈在"文革"中遭非常之难,却能"荣辱成败都是歌"地一路走来,活到九十多岁,原来是他有"养本然之心",原来是他懂得"恬淡是真味"的人  相似文献   

13.
产品(服务)的不断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现时,虽然企业的创新活动普遍看好“人无我有”的开发战略,但实际上,真正属于“人无我有”的全新产品(服务)却极少,大多依旧陷于“人有我有”的竞争之中。基于此,一些精明的企业为了赢得竞争的胜利,十分注重运用相似规律进行创新,即实施相同加上变异之术,开发“人有我异”的产品(服务),从而大获成功。长期以来,“老头衫”这种圆领、短袖、套头式的贴身白色纯棉织品,多为中老年男性穿用。近年来,有些厂家将它作了“T恤”改扮:颜色以白色为主,兼容浅黄、草绿、桔红等鲜艳色…  相似文献   

14.
闲话正气     
晓阳 《重庆财会》2002,(8):25-25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正气,就是正大光明之气,激浊扬清之气。从孟轲的“浩然之气”,到韩愈的“文贵有气”,都是崇尚的“正气”。正气是一种精神生态,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可以使“贪者耻,庸者志,懦者立”。正气,也是一种舆论氛围,是一种感化力量,它可以使“鬼神泣壮烈”,“沛乎塞苍冥”。胸有正气,气宇轩昂,气韵生动,气象不凡,人生大境界也!  相似文献   

15.
高永平 《活力》2011,(12):235-235
新闻的生命力之所在就是“新”.这是新闻文体与生俱来的天性。新闻之“新”。除了事实新外。在媒体竞争如此惨烈的今天,我觉得非常重要的还是报道所选的角度也必须新。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才能寻找、选择到新鲜脱俗的角度,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从而更好地表现稿件主题呢?一、从观众需求中选取新闻报道角度’  相似文献   

16.
五心养生法     
张其成 《秘书工作》2012,(10):60-61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之作,里面记载了大量关于养心、调心、养神、调神的论述。我把它们简要归纳为五个“心”:第一,心态平和;第二,心情快乐;第三,心地善良;第四,心胸开阔;第五,心灵纯净。所谓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养生之法,奥秘精微,究其根本,养心而已。在中医看来,养生之高明之处在于养心,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这个“五心养生法”。  相似文献   

17.
在两位年轻朋友的协助下,将二十多年来的随笔选编结集。搜索枯肠,无以名之。迳直称作王梦奎随笔,无非是表明作者其谁,文类为何而已。我个人的写作大体上是在公务之余进行的,是余情或者余事;文类则主要是论说,这些丛杂的文章可以说是余情之余情,余事之余事。对写作的执着与追求是一样的,有时甚至更为苛严。所不同的是一个“随”字,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这是很难企及的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龚自珍诗曰:“未济终焉心飘缈,百事反从阙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这是人生的感悟。我早已过了心飘缈的年龄,但笔墨生涯…  相似文献   

18.
“依样葫芦”与“脱胎换骨”是写作的两种手法,虽有类似之处,却是两种境界。一味地“依样画葫芦”,往往容易“刻意古范,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写出的文章不仅似曾相识,有时还会弄巧成拙、张冠李戴;若能“领会神情.  相似文献   

19.
绩效沟通的“三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炳红 《人力资源》2006,(5S):56-5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由此及彼,我们不妨看看——[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这是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经常放在嘴边的一句人生感言,意思是说:建立自我,是要让自己强大起来,使个人梦想成真;追求无我,是要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达至更高的理想境界。企业家冯仑在与李嘉诚的一次吃饭中深刻体会了这一点。他原以为像李嘉诚这样的大人物一定会等大家都到齐后才缓缓而来,吃饭时稳坐主桌、拍照时位处中间等,但赴宴时却大感意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