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业产业链组织、信贷交易成本与规模农户信贷可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发展对缓解规模农户融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和合约理论探讨农业产业链组织、信贷交易成本对规模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并基于江苏省668户规模农户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信贷交易成本高会降低规模农户的信贷可得性,规模农户加入农业产业链组织能够有效降低其与正规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合约实施机制不完善所致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其信贷可得性。与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产业链组织相比,规模农户加入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链组织更有助于降低信贷交易成本,提高信贷可得性。  相似文献   

2.
正规信贷约束对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支持对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本文利用2015年四省粮食种植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地区粮食种植户受正规信贷约束的状况以及正规信贷约束对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农村地区受正规信贷约束的农户比例约为30%,且以需求型信贷约束为主;尽管供给型信贷约束并非是制约农户贷款的主要类型,但两种信贷约束类型均会对农户粮食产出产生抑制效应;与需求型信贷约束相比,农户因受供给型信贷约束产生的生产损失更为严重;进一步地,如果农户的信贷需求能得到充分满足,粮食产出预计将提升14.6%。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投资对农户土地要素供求的影响角度分析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的原因,分析得出农村土地权利的缺失导致农户失去利用正规金融渠道的基础,造成农户信贷约束,限制了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增长;这样农户信贷约束的存在就抑制了农户对土地要素的需求,同时降低土地租金率,使得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能否赋能农村金融发展,进而缓解农户信贷约束,对激发农户发展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三期的面板数据,采用条件混合回归(CMP)考察互联网使用对农户信贷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互联网使用能缓解农户信贷约束,使用互联网使农户获得信贷的概率和规模分别增加5.48%和31.18%。其中,互联网使用使农户获得正规信贷的概率和规模分别提高6.45%和43.22%,但对农户非正规信贷影响不显著,说明缓解农户信贷约束主要体现在正规信贷层面。进一步地,通过多维度的农户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缓解农户信贷约束在中等收入以上、有外出务工和中等经营规模以上农户群体内作用强度更大且更显著,表明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户信贷上存在“精英俘获”现象,且在正规信贷和非正规信贷上具有差异。而且,在考虑样本自选择问题和变量设置偏差后,结果依然稳健。因此,发展并普及互联网对完善农村信贷市场、缓解农户信贷约束成效显著,应充分激发“互联网+”赋能农业的活力,但也要重视“非精英”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的共享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939份创业农户样本,采用logistic、probit计量模型分析创业农户正规金融约束状态及成因。研究发现,创业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意愿强烈,60%以上农户处于金融约束状态。处于创业早期发展阶段、规模化种养业农户主要受需求型金融约束;处于创业发展阶段、创业业态具有创新性的农户主要受供给型金融约束,期望得到贷款额度高,难以满足银行抵押担保。基于此,提出"信用融资、项目融资、联合融资"模式,走出抵押融资困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14年西部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的581户农户数据,从农户经营类型视角切入,运用Heckman广义三阶段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经营类型农户的信贷需求及约束程度。分析发现,西部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农户受信贷约束程度不太明显;农户在面临资金困难时,对正规金融机构的依赖性较强;信贷约束程度与农户经营类型呈现明显的反向关系,非农经营方式的农户由于缺乏土地抵押品导致受信贷约束的程度较大。因此,应建立合理有效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机制,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解决非农经营方式农户的信贷需求。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金融知识影响农户信贷认知与信贷背离的理论分析下,本文利用黑龙江、河南、四川和浙江四省粮食种植户的抽样调查数据,基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异质性,运用IV-probit模型和含工具变量的cmp模型实证分析金融知识对农户信贷背离与信贷认知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前农村金融存在深层次的隐患,农户普遍具有金融知识匮乏、信贷背离与信贷认知偏差等问题;金融知识匮乏引致农户正规信贷背离,压制农户信贷申请积极性,同时金融知识匮乏导致农户对正规信贷信息产生认知偏差;区域发展不平衡下金融知识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经济落后地区影响更为严重。因此,加强正规金融机构金融政策宣传、普及金融知识和差异化施政是改善信贷背离与信贷认知偏差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借贷行为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即与借贷水平不断上升相对应的是借贷面的不断萎缩,农户借贷行为越来越不活跃,主要原因并非信贷约束,而是农户收入增长和投资机会缺乏;从借贷来源和用途看,农户借贷主要来自于民间,正规金融机构在满足农户借贷需求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且受到经济周期和政策的显著影响;低收入农户借贷用途还主要停留在生活层面,而高收入户具有明显的负债经营特征,且更可能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民间金融是农户从农业向非农业转型的助推器,而正规金融是非农户实现快速增长的加速器。因此,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让农村正规金融在农户向非农户转型过程中提供低成本和便捷的信贷支持,有助于加速农户经济转型,助力农户经济增长更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缺少抵押品和信息不对称,金融服务供给长期不足,这抑制了农户的福利增加,对其消费结构的优化存在较大影响。本研究使用实证方法分析正规信贷约束影响农户消费结构的差异性发现,在总样本中,正规信贷约束并不影响农户的消费结构,农户家庭主事者年龄、健康状况以及农户的礼品礼金开支占比正向显著影响家庭改善性消费,农户参与经济活动的难度则负向显著影响家庭改善性消费。通过分组分析发现,受到信贷约束的东部地区农户的改善消费意愿容易受阻。对此,应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户收入的稳定性,创新服务模式,丰富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供给,结合农村地区人情社会的特点,完善涉农征信服务,实现金融产品精准有效供给,缓解信贷约束,在实质上改善农户的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基于代际差异的视角,采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知识对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在前人对"代"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将农户划分为共和国创立一代(1949年及以前)、社会主义建设一代(1950—1966年)、文革一代(1967—1980年)和新生代(1980年以后)。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有助于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的提高,具体来说,文革一代农户金融知识的提高对其正规信贷可得性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对共和国一代农户的正规信贷可得性影响不显著。为此,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相关部门应从代际差异的视角,避免"一刀切"方式,对不同代际群体的农户进行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教育,提高其在正规信贷市场中的参与率,以此缓解农户信贷约束,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农户分化视角,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对"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农贷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了重新解读,研究发现:"新常态"下,普通农户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两类信贷需求不足;创业型农户各类资本较高而容易获得两类信贷青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等原因难以获得正规信贷;正规信贷供给的收入导向特征明显,非正规信贷更能贴近并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信息对称等变量对信贷供求两端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的启示在于:中国农贷市场应有机整合正规信贷与非正规信贷的比较优势,并大力推进普惠信贷体系建设,优化供给侧结构;同时,农贷市场应主动适应农户信贷需求的动态演变,特别应深化农村产权资产抵押担保融资改革,加强农村领域的金融知识普及,进而实现农村金融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助推农业现代化及全面小康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正规信贷约束对农牧户畜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方法]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考察畜牧业生产的农牧户受正规信贷约束的情况,以及正规信贷约束对农牧户畜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1)调研地区2569%的绒毛用羊养殖农牧户受到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约束,且以需求型信贷约束为主,且信贷约束会使农牧户绒毛用羊的生产投入偏离产出最大化下的投入水平,最终直接影响到农牧户绒毛用羊的生产技术效率。(2)年龄、受教育程度、养殖规模和参加合作社均对受信贷约束农牧户的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所有受约束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时,农牧户的绒毛用羊生产技术效率将提高6%。[结论](1)应加快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征信系统建设步伐,拓宽农户贷款抵押担保的范围与模式,加大对农户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2)放松政府管制,构建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降低农村金融市场交易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实施优惠利率; 鼓励农牧户适度扩大绒毛用羊养殖规模,并引导绒毛用羊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合作社的服务水平,从而提高养殖户养殖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本文考察信贷约束强度对农户消费结构优化的影响,并通过工具变量方法缓解信贷约束的内生性。研究结果表明,信贷约束显著降低农户的消费总量,减少其生产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不利于优化农户的消费结构,而减弱农户的信贷约束强度可以显著提升农户的生产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通过考察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调节作用发现,信贷约束对低收入群体具有更强的负向作用。即仅在低收入家庭和农业收入家庭的分样本中,信贷约束会显著降低农户的消费总量、生产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因此,在贸易摩擦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为刺激农户提升消费总量和优化消费结构,尤其是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后续政策应着力改善农户的信贷环境。  相似文献   

14.
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是当前我国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是否显著影响农户的支出总量及其结构需要实证的检验。与以往研究结论不同,本文考虑了融资需求,重新定义信贷约束,使用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检验发现,正规金融显著提高了农户的支出总量。相反,民间借贷的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得知,正规贷款通过增加农业生产投入,降低储蓄的持有度,不仅提高了农户的食品消费,而且提高了教育投资,进而拉动了支出总量。然而,生产性的民间借贷和非生产性借贷对农业投资存在相互抵消作用,使得家庭总体民间借贷对消费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3年的家庭微观数据,从信贷需求结构和信贷渠道偏好的角度对中国农户信贷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信贷市场主要表现为有信贷需求的农户比例较高,但获得正规信贷的农户比例较低;同时,有非正规信贷需求的农户比例非常高。有信贷需求的农户获得正规信贷的比例较低的原因有:1有正规信贷需求的农户中未申请贷款的农户比例较高,有效信贷需求不足;2有信贷需求的农户中偏好从非正规渠道融资的农户比例较高,正规信贷需求缺乏。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发现,农户金融知识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农户有正规信贷需求但未申请贷款的可能性,也显著降低了农户具有非正规信贷偏好的可能性。因而,金融知识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农户正规信贷获得,降低非正规信贷偏好。  相似文献   

16.
农户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违约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吉林省3096户农户的田野调查数据及其正规金融信贷记录,对农户信贷违约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判别,分析农户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违约的形成机理。研究结论表明,其他负债显著提高了农户信贷违约的风险,且对农户信贷违约的边际影响最大,而信息透明度、家庭财务负担、家庭稳定性及家庭持续盈利能力等因素对农户信贷违约风险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在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应该首先从完善农户信息、健全农村金融功能和提高农村生活保障等方面入手,降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形成机会,保证正规金融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农业产业链金融,是在当前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涉农金融机构积极整合农业产业链,使原来分散的信贷主体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一种全新信贷经营管理模式。201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创新提出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这为涉农金融机构进一步支持"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农户的分散化,是"三农"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因而无法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农业产业链金融,其重大意义就在于整合了农业资源和金融资源,通过对农业产业化中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及整个产业链效率的评估,充分发挥"产业联动、以大带小"的作用,以产业链为纽带实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15—2016年湖南、江西两省水稻种植大户数据调查,描述分析现阶段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农户的正规金融可获性状况,阐述了正规金融借贷约束产生原因及其对农户农地流入规模和农机长期投资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正规借贷约束程度越大对农户农地流入规模的抑制程度越大。需求方对农地流入规模的约束效应显著,供给方约束效应则呈非线性,显著抑制自有和社会资本不足农户的农地流入规模;正规借贷约束会抑制农户的纵向农机投资行为,表现为对农机长期投资额具有抑制效应,但对农业长期投资环节数无显著影响。可见,正规借贷约束的长期存在会抑制农户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经营的扩张,并对农机长期投资存在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9.
粮油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把耕地作为粮油产业化经营的依托和“第一车间”,通过龙头带动,中介组织运作,使生产、销售、加工等诸环节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利用这条产业链将农户同市场相衔接,实现规模化、整体化、综合性、效益性的产业经营过程,是农产品优势资源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粮油产业由粗放型的数量扩张向集约型的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途径。不同发展阶段的粮油产业化需要不同程度的信贷资金介入,农业政策性金融以优惠、高效、政策性强的特点,在政府强力推进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应成为粮油产业化发展中信贷  相似文献   

20.
张兵  张宁 《中国农村经济》2012,(10):58-68,90
本文基于江苏省农村地区1202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多项Logit模型和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实证检验了非正规金融是否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获性。研究结果表明: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服务对象以及借款用途具有显著差异,二者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互补性,非正规金融扩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服务对象,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非正规借贷显著降低了农户受到信贷约束的概率,进而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获性。因此,中国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农村非正规金融合法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