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本文考察信贷约束强度对农户消费结构优化的影响,并通过工具变量方法缓解信贷约束的内生性。研究结果表明,信贷约束显著降低农户的消费总量,减少其生产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不利于优化农户的消费结构,而减弱农户的信贷约束强度可以显著提升农户的生产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通过考察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调节作用发现,信贷约束对低收入群体具有更强的负向作用。即仅在低收入家庭和农业收入家庭的分样本中,信贷约束会显著降低农户的消费总量、生产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因此,在贸易摩擦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为刺激农户提升消费总量和优化消费结构,尤其是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后续政策应着力改善农户的信贷环境。  相似文献   

2.
正规信贷约束对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支持对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本文利用2015年四省粮食种植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地区粮食种植户受正规信贷约束的状况以及正规信贷约束对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农村地区受正规信贷约束的农户比例约为30%,且以需求型信贷约束为主;尽管供给型信贷约束并非是制约农户贷款的主要类型,但两种信贷约束类型均会对农户粮食产出产生抑制效应;与需求型信贷约束相比,农户因受供给型信贷约束产生的生产损失更为严重;进一步地,如果农户的信贷需求能得到充分满足,粮食产出预计将提升14.6%。  相似文献   

3.
农户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违约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吉林省3096户农户的田野调查数据及其正规金融信贷记录,对农户信贷违约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判别,分析农户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违约的形成机理。研究结论表明,其他负债显著提高了农户信贷违约的风险,且对农户信贷违约的边际影响最大,而信息透明度、家庭财务负担、家庭稳定性及家庭持续盈利能力等因素对农户信贷违约风险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在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应该首先从完善农户信息、健全农村金融功能和提高农村生活保障等方面入手,降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形成机会,保证正规金融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东北地区518户样本农户调研数据,采用离散选择模型对农户信贷需求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整体富裕程度不高,贷款资金主要投向基本消费领域即以消费性信贷为主;家庭人口越多、户主年龄越大、消费性支出越多,贷款主要用于消费的概率越大;而务农人数越多、农业收入及农村工商业收入越高、生产性支出越多,贷款主要用于生产的概率越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应充分考虑金融需求结构的静态特征和动态变化趋势,商业性金融机构继续保持和完善生产性信贷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针对农户基本消费的信贷产品;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是当前我国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是否显著影响农户的支出总量及其结构需要实证的检验。与以往研究结论不同,本文考虑了融资需求,重新定义信贷约束,使用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检验发现,正规金融显著提高了农户的支出总量。相反,民间借贷的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得知,正规贷款通过增加农业生产投入,降低储蓄的持有度,不仅提高了农户的食品消费,而且提高了教育投资,进而拉动了支出总量。然而,生产性的民间借贷和非生产性借贷对农业投资存在相互抵消作用,使得家庭总体民间借贷对消费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基于代际差异的视角,采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知识对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在前人对"代"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将农户划分为共和国创立一代(1949年及以前)、社会主义建设一代(1950—1966年)、文革一代(1967—1980年)和新生代(1980年以后)。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有助于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的提高,具体来说,文革一代农户金融知识的提高对其正规信贷可得性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对共和国一代农户的正规信贷可得性影响不显著。为此,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相关部门应从代际差异的视角,避免"一刀切"方式,对不同代际群体的农户进行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教育,提高其在正规信贷市场中的参与率,以此缓解农户信贷约束,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兵  张宁 《中国农村经济》2012,(10):58-68,90
本文基于江苏省农村地区1202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多项Logit模型和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实证检验了非正规金融是否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获性。研究结果表明: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服务对象以及借款用途具有显著差异,二者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互补性,非正规金融扩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服务对象,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非正规借贷显著降低了农户受到信贷约束的概率,进而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获性。因此,中国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农村非正规金融合法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14年西部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的581户农户数据,从农户经营类型视角切入,运用Heckman广义三阶段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经营类型农户的信贷需求及约束程度。分析发现,西部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农户受信贷约束程度不太明显;农户在面临资金困难时,对正规金融机构的依赖性较强;信贷约束程度与农户经营类型呈现明显的反向关系,非农经营方式的农户由于缺乏土地抵押品导致受信贷约束的程度较大。因此,应建立合理有效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机制,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解决非农经营方式农户的信贷需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3年的家庭微观数据,从信贷需求结构和信贷渠道偏好的角度对中国农户信贷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信贷市场主要表现为有信贷需求的农户比例较高,但获得正规信贷的农户比例较低;同时,有非正规信贷需求的农户比例非常高。有信贷需求的农户获得正规信贷的比例较低的原因有:1有正规信贷需求的农户中未申请贷款的农户比例较高,有效信贷需求不足;2有信贷需求的农户中偏好从非正规渠道融资的农户比例较高,正规信贷需求缺乏。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发现,农户金融知识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农户有正规信贷需求但未申请贷款的可能性,也显著降低了农户具有非正规信贷偏好的可能性。因而,金融知识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农户正规信贷获得,降低非正规信贷偏好。  相似文献   

10.
规模化农户具有信贷需求额度较大且期限较长、市场参与度较高等特点,使其更易受正规信贷约束。然而,农业产业链组织融资可以通过降低信贷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和提升农业投资积极性,为缓解农户正规信贷约束提供新视角。政府应加大对规模化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鼓励特色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应多样化发展并丰富创新金融产品,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部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辽宁省的调研数据,研究了农村正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农户人情消费支出这种非正规风险分担机制的变动情况。结果发现:参与新农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户人情消费支出显著减少,说明正规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对于人情消费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正规信贷机制未引起农户人情消费支出的减少而是使其显著增加;人情消费具有刚性,现实经济中,农户收入以及外界冲击对人情消费支出不产生显著影响。建议在农村地区针对农户重点关注的疾病、养老、教育等建立更广泛、深入的正规风险分担机制,同时健全正规及非正规的融资机制;此类措施为改善农村愈演愈烈的随礼现象,引导农户进行更理性的人情消费行为提供政策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户信贷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通过2001年全国范围内的农户抽样调查资料对农户信贷活动情况以及农户获得信贷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采用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的方法得出以下结论:近年来农户信贷服务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非正规信贷依然是最主要的来源,正规信贷来源进一步缩小。而影响农户获得信贷资金的因素主要包括:户主年龄、家庭的财产状况、非农就业人数、正规贷款用途以及地区经济条件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户小额信贷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及特征,在Iqbal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户信贷行为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选取2000—2008年全国统计数据检验农户信贷行为取向、信贷水平等对农村经济增长、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关系。农户信贷中农业生产性信贷水平对农村经济增长、农户收入水平、农户消费支出水平具有较显著的正向作用,而消费型信贷水平与农户平均消费水平有负相关关系;农户的收入水平对农户平均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有一定影响,特别是与工业品消费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能否赋能农村金融发展,进而缓解农户信贷约束,对激发农户发展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三期的面板数据,采用条件混合回归(CMP)考察互联网使用对农户信贷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互联网使用能缓解农户信贷约束,使用互联网使农户获得信贷的概率和规模分别增加5.48%和31.18%。其中,互联网使用使农户获得正规信贷的概率和规模分别提高6.45%和43.22%,但对农户非正规信贷影响不显著,说明缓解农户信贷约束主要体现在正规信贷层面。进一步地,通过多维度的农户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缓解农户信贷约束在中等收入以上、有外出务工和中等经营规模以上农户群体内作用强度更大且更显著,表明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户信贷上存在“精英俘获”现象,且在正规信贷和非正规信贷上具有差异。而且,在考虑样本自选择问题和变量设置偏差后,结果依然稳健。因此,发展并普及互联网对完善农村信贷市场、缓解农户信贷约束成效显著,应充分激发“互联网+”赋能农业的活力,但也要重视“非精英”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的共享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2017年山东和江苏两省农户家庭调查数据,将正规信贷配给分离为部分数量配给、完全数量配给、未借贷型价格配给、交易成本配给、风险配给以及自我实施型配给,借助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构建多重处理效应模型,分析不同类型正规信贷配给对农户福利水平影响的差异性,有效弥补以往研究视角的不足以及研究方法存在的缺陷。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六种类型正规信贷配给均对农户福利水平产生显著负向影响,降低了农户生产性收入、一般性资产和非基本消费支出,并且农户遭受需求型信贷配给(未借贷型价格配给、交易成本配给、风险配给以及自我实施型配给)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农户遭受供给型信贷配给(部分数量配给以及完全数量配给),这就意味着:在需求型信贷配给演变为正规信贷配给主要形式的今天,农户福利损失不仅未得到有效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6.
在金融抑制较为普遍的农村地区,建立在亲缘与业缘基础上的农户社会资本在农村信贷资金的配置过程中发挥了"特质性"资源的作用.分析表明,社会资本水平在农户间存在不均等性和非同构性;社会资本水平较高的农户正规信贷的实际发生率较高,且户均信贷规模明显较大;农户非正规信贷发生率有随其社会资本水平的提高渐次下降的趋势,而户均信贷规模则有增加趋势;不同社会资本的农户通过非正规途径的信贷发生率高于通过正规途径的信贷发生率,而前者的户均信贷规模明显低于后者;不同社会资本水平农户信贷目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理论上讲,信贷是农户受到灾害冲击之后的主要事后管理策略之一。然而,在中国农村信贷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信贷策略的可及性和有效性有待检验。本文使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自然灾害冲击下的农户正规信贷策略。结果显示,短期而言,受到自然灾害冲击农户的正规信贷可得性和信贷规模均较高,但是自然灾害短期冲击的影响不存在滞后效应;长期来看,相比于较少受到自然灾害冲击地区的农户,灾害频发区的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与信贷规模均无显著差异,正规信贷不能成为灾害频发区农户的有效风险管理策略。此外,家庭预防性储蓄作为重要的事前风险管理策略降低了农户对正规信贷的依赖,非正规信贷和商业性保险能与正规信贷形成有效的互补关系,而来自于私人和政府的转移支付体系在应对自然灾害冲击时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视角的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对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社区金融供给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正规金融主要供给对象是富裕的、拥有较高社会资本的农户;而贫困农户则主要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金融支持。农户强烈的用于生活性消费的金融需求主要由非正规金融途径提供,农村非正规金融以关系型信用为基础,具有隐性利息。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金融知识影响农户信贷认知与信贷背离的理论分析下,本文利用黑龙江、河南、四川和浙江四省粮食种植户的抽样调查数据,基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异质性,运用IV-probit模型和含工具变量的cmp模型实证分析金融知识对农户信贷背离与信贷认知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前农村金融存在深层次的隐患,农户普遍具有金融知识匮乏、信贷背离与信贷认知偏差等问题;金融知识匮乏引致农户正规信贷背离,压制农户信贷申请积极性,同时金融知识匮乏导致农户对正规信贷信息产生认知偏差;区域发展不平衡下金融知识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经济落后地区影响更为严重。因此,加强正规金融机构金融政策宣传、普及金融知识和差异化施政是改善信贷背离与信贷认知偏差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构建一个包含农户信贷需求和供给的理论框架,分析农地确权对农户信贷供需的影响。研究方法:Prob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从需求面看,农地确权对提升农户贷款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已完成确权村庄的农户贷款意愿比未完成的提升15.8%;(2)农地确权对农户贷款意愿的提升受农户投资需求的影响,农户投资需求越大,农地确权提升信贷需求的作用也越大;(3)从供给面看,农地确权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具有正向影响,持有证书的农户申请农业投资贷款成功的概率比未持证的提升12.7%;(4)农地确权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促进作用受金融可及性的影响,农地确权对金融可及性较差农户的信贷供给促进作用更大。研究结论:进一步增进农户产权意识和金融知识,构建多元风险分担机制,提升乡镇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推动农村信贷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有助于促进农村信贷市场发展,进而巩固农地确权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