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006年,“入世”过渡期正式结束,人民币业务正式对外资银行开放。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外资银行必将进一步涌入。外资银行的进入一方面可能会冲击银秆业.另一方面也可能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好处特别是外资银行进入给中国信贷市场带来相应影响。  相似文献   

2.
徐薪 《武汉金融》2001,(3):58-61
改革开放以后,外资银行逐步进入我国。外资银行的进入,一方面活跃了我国的金融市场,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给我国的金融业带来了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了压力和挑战。我国加入WTO后将逐步开放人民币业务,加入WTO五年后,将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取消设立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这首先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将全面参与国际竞争,而外资银行在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周怡佳 《中国外资》2010,(20):46-4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我国加入WTO,200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出台,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进入全面开放阶段,外资银行通过增设分支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申请经营人民币业务等手段在国内市场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江涛 《上海财税》2001,(10):34-35
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入世后,国内金融市场将逐步向国外开放,更多的外资银行将进入中国市场。然而,由于国内金融企业目前尚未真正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历史包袱沉重,金融技术基础薄弱,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因此,面对入世,国内金融行为显得压力重重。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我国加入WTO,200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出台,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进入全面开放阶段,外资银行通过增设分支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申请经营人民币业务等手段在国内市场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进入对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探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传统与数字普惠金融作用的差异性。研究发现,相比于依赖“硬信息”的传统普惠金融,外资银行进入更有效地推动依托“软信息”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从作用异质性看,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金融发展程度低和互联网技术水平高地区的普惠金融促进效果更明显。从作用渠道看,除直接效应外,外资银行进入会通过竞争和技术两个渠道对中国普惠金融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且其中的竞争效应主要作用于传统普惠金融,而技术效应更显著地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为此,本文建议通过鼓励外资银行积极参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激励中资银行拓展普惠金融业务、统筹外资银行进入区域分布等措施推动中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一、外资银行快速发展对中资银行的影响 上海作为中国金融开放的前沿,是外资银行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在未加入WTO前已率先向部分外资银行开放了部分人民币业务。随着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承诺的逐步到位,中外银行之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对于外资银行快速发展造成的影响,我们应该有一个辩证的态度,要区分当前和长远两个时期、正面和负面两种效应。  相似文献   

8.
余萍 《西南金融》2004,(4):55-55
中国入世后,外资银行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拓展业务的步伐,2003年12月11日后,武汉、成都、重庆这三座内陆地区的代表城市,均对外资银行开放了人民币业务,为内陆地区引进和发展外资银行提供了巨大契机。然而,发展至今,我国内陆地区外资银行的状况,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目前,内陆地区仅有6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武汉2  相似文献   

9.
开放条件下如何提高国有银行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整个社会经济改革与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银行业开放速度进一步加快,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目前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已没有任何地域和客户限制,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也在迅速扩展。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已批准设立28家外资银行代表处,12家外资银行分行和6家支行;批准48家外资银行机构经营人  相似文献   

10.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WTO,在银行业市场开放方面,就审慎发放营业许可证、外汇和金融咨询类业务及时开放与人民币业务分阶段开放等方面达成协议。三年多来,中国政府认真履行承诺,外资银行在华有了迅速发展,截至2004年底,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已多达220多家,且新设机构正加速增长。随着2006年底限制措施的最终取消以及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适应性的增强,中资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冲击将会加大。中资银行要充分利用剩下两年的WTO后过渡期,积极推动以促进银行机构稳健经营和增强竞争力为宗旨的改革,确保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大国 《国际金融》2001,(12):27-29
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入世,根据有关协议,我国在加入WTO后将取消外资银行经营的地域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在国内同业市场上拆入期限较长的人民币资金业务等;两年后外资银行可经营中资公司人民币业务;5年后外资银行经营包括个人在内的全方位的银行零售业务。这是一项清晰而透明的金融开放思路,基于此,卢森堡及欧洲许多银行正密切关注形势的发展,不少银行正在对中国的市场前景作调研,并伺机抢占中国市场。这是由于西方市场已较成熟,业务发展空间有限;而中国正在成为新兴市场,且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因此孕育着无限商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加入WT0后,国内金融市场逐渐对外资银行开放,一些外资银行已经登陆国内市场。对我国刚刚起步的银行零售业务而言,外资银行的冲击力具有相当大的威胁性,首当其冲是外汇零售业务,而随着人民币业务的逐渐解禁,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零售业务的全面冲击已近在眼前。对国内银行来说,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加快进行银行零售业务的革新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根据入世承诺,中国于2006年12月11日前向外资银行开放了境内公民的人民币业务,并取消开展业务的地域限制及其他非审慎性限制,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现在,外资银行已经逐渐进入中国市场,中外资银行同台竞技,无论对银行本身还是中国老百姓来说,都开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是中国金融零售业务对外开放的第一年,外资银行正式进入中国,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国内监管体制、市场格局、竞争模式都将随着全面开放而出现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15.
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服务贸易的背景下已成为必然趋势。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至今,我国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从地域限制、客户对象限制到逐渐开放,截至2006年6月,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183家外资银行分行,14家法人机构,242家代表处,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达972亿美元。虽然外资银行在国内银行市场上所占据的比例仍较小,而且在进入过程中,我国政府对其严格管制,但外资银行在某些细分市场上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准入的放宽和人民币业务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将投资目光由中国的城市转向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并且已迅速展开行动。面对外资银行如此挑战,中资银行亟须认清形势,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拓展和巩固农村金融市场,以确保在这场行将到来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中不输于外资银行。  相似文献   

17.
谢忠 《南方金融》2001,(5):26-27
中国加入WTO已经为时不远,中国市场大门的开放将引导中国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走进中国,对银行业来说,“入世”后两年,将允许外资银行向国内企业开展人民币业务,五年后允许向国内居民个人提供人民币业务,使国内银行业面临巨大个人提供人民币业务,使国内银行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带来发展的空间与机遇,金融市场竞争态势的演变,迫使我国对WTO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策与措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外资银行饕餮中国:金融"解冻"前的盛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勇 《国际融资》2007,(1):32-33
2006年对外资银行来说是极其关键的一年.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将在年底前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并取消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采取的非审慎性限制措施,实现对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金融"解冻"前夕,为了抢占先机以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外资银行通过参股和扩张网络的方式加紧了对中国市场的抢滩,一场外资银行饕餮中国的盛宴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9.
外资银行即将全面进入我国市场,外资银行在华开展人民币业务将进入全面发展期,各种国际普遍适用的本、外币衍生交易将在我国呈现繁荣发展局面。本文借鉴外资银行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的实际操作及风险管理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利率互换业务管理的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当前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准入的放宽和人民币业务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将投资目光由中国的城市转向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并且已迅速展开行动——进军农村金融市场。面对外资银行如此挑战,中资银行亟须认清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拓展和巩固农村金融市场,以确保在这场行将到来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中不输于外资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