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地使用权股份化利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我国农地使用权股份制改革,必须以保障农民权益,稳定与发展相结合、充分实现农地效益为基本前提.其制度设计应该完善现有的个体农户的农地使用权股份化制度,促进个体农户经营有机联合;建立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实施股份合作制经营,促进集体共有财产权与个体农户农地使用权有机统一;循序渐进将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农地资本化是农地产权的资本化.农地资本化以优化农地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的;以坚持农地集体所有,严格土地用途,用活使用权为原则.目前,农地使用权资本化途径较多,实际还应推进集体建设用地非农资本化经营和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补偿制度;而农地所有权资本化途径主要体现为农地征收、征购、平等交易等.农地资本化要顺利健康推进,促进城乡统筹深入全面发展,还须在农地产权制度、农地市场、技术与人才、社保体系等方面构建起保障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户众多,但经营农地分散、规模小,不利于现代农业开发和农民增收.盘活我国农户农地资源,采取财政、税收、融资、投资等支持政策,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农业经营能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将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农地破碎、集约利用率低等问题.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农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中最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从根本上制约着农业经济的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对现阶段黑龙江省农地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阶段黑龙江省农地制度的合理性及缺陷.为完善黑龙江省农地制度,促进农民增收应做好以下三点:在不发达地区应继续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宏观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侯微 《乡镇经济》2009,25(10):4-7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地制度市场化改革经历了从农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重塑农民为部分产权主体,到承包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实现土地流转,再到明确提出建立农地要素市场的目标,最后到以打造农地财产权为重点的农地制度改革来完善农地市场的四个阶段,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农地制度市场化变革模式。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资本化是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农业规模经营效率、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的关键性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要素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在现有土地产权制度框架下推进农地资本化改革还存在诸多障碍,比如产权制度虚置、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农民生活保障风险等。本文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明确土地产权、加快市场配套建设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优化农地资本化改革的制度环境,促进我国农村经营制度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应对农业发展危机,日本开展了一系列农地制度改革。自1945年自耕农制度确立以来,日本先后经历了土地权利移动规制、促进土地所有权转移、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依靠"农业经营体"推进规模经营和加快农地集约利用5个发展阶段。伴随着农地制度改革,日本不断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并创新设立了一系列农业政策。这些改革措施对于促进中国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正在全国推行,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土地权属制度的又一重大创新,其核心是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流转农地经营权虽有助于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但该制度的运行则可能会带来产业、市场、社会等风险,最终危及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要做好"三权分置"制度风险的法治防范,从构建农地流转保障机制、积极引导农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完善立法等方面着手,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放活农地市场,确保农地"三权分置"落实和农业的良好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厚廷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3):80-84
农地制度变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人们围绕这一问题提出的变革方案虽然其直接指向不同,但都是对产权结构的调整,由此产生的产权效率来自于制度变革对经济主体的激励效应、未来预期和行为方式的影响。鉴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农地制度变革效能的强制性,应该以“极化土地经营权”作为土地制度变革的类型选择。这种类型中的农地制度变革效能的实现机制极具魅力,其中的所有权指向和经营权指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0.
该文分析了台湾地区农地政策与城乡共同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还权于农民、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的第一阶段,“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的第二阶段,以及在农地使用权流转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三阶段。台湾地区通过推行农地流转来实现农地规模化、集约化运作,为实现台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而这也正是一般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必然经历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努力探寻的农业、农村发展道路。台湾地区农地制度变革对于我国大陆农地制度改革与完善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1.
农地流转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利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十七届三中全会批准农村土地多种形式流转经营为背景,基于地方政府的土地失范行为和农民的弱竞争行为,从制度层面、农地流转的过程以及农地流转政策的贯彻3个方面时农地流转过程中地方政府与农民利益博弈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协调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利益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资兴市五个乡镇的农户为调查对象,采用田野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不同农地流转经营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进行调研,并对不同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制度背景下的农地产权制度、农地流转方式和农地利用方式对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和投资产生了影响,从而引起了生态环境效益的变化。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农地流转过程中应加强绿色耕种技术和方式的推广,并进行一定的补贴;完善农地流转制度、信息建设;开拓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切实帮助农民做好粮食的销售问题;加大政策宣传,提升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引进新的生态肥等环保产品鼓励农民使用。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对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越南土地制度变迁中的农民权益、土地使用、法制建设、市场服务、国家管制等方面的考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我国在农地制度改革创新以及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方面,应当始终把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放在第一位,赋予农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加强农地及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制建设,构建农地运行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完善国家对土地的宏观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农业正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时期。现代农业要求土地集约和规模经营,进行土地流转是实现土地集约和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农地流转模式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土地问题上的一贯方针。借鉴别国模式,结合我国实践,进行模式创新,可以多方位促进农地流转健康发展。农地信托流转模式既是土地制度的创新,又是经营体制的创新,符合新时期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要求,有利于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有利于土地资源资本化,形成多元、长期的农业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5.
罗必良 《改革》2013,(1):66-75
土地对农民具有重要的福利保障功能,这几乎是以往农地制度安排的基调。现实的难题是,一方面伴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显著降低;另一方面土地保障功能的替代机制逐步形成,但并未有效促进农地的流转。因此,农民的土地"退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福利保障功能及其替代问题;"人动地不动"表达了农民对土地财产权利的诉求。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内核,应该从保障农民的土地福利功能转向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功能。  相似文献   

16.
李红 《特区经济》2006,213(10):159-160
以家庭承包为核心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曾经大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农业向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的发展,农地流转应运而生。在当前应通过实施农民再教育工程、完善农地流转的市场主体、规范农地流转的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和完善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17.
陈彤 《亚太经济》2013,(6):71-75
越南在保持农村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制定了农地终身使用并可继承的政策,开启了农地流转市场化的体制先河,并有效促进了庄园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目前,越南基本完成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的制度框架,并在法律与制度层面不断完善与匹配,以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越南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的发展历程说明,土地所有权性质不会成为土地流转市场化的制度障碍。中国在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制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法律的匹配性,并立足南北农村土地特质差异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现实国情,兼顾制度推广的普适性和特殊性要求,鼓励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制度改革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文章分析了宁夏土地制度改革探索的成绩及问题,提出了明晰土地产权、提高土地征地标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有效性、建立农地收益增长机制和加大对农民、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土地流转扶持力度等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地是农业的基础和根本,农地制度创新是农业微观经营组织创新的关键环节。合理地配置农地资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结构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现阶段西藏农地制度安排 1、农地家庭经营制度的所有权安排。“两个长期不变”政策的前提是坚持土地、市场、森林公有制。农地公有制不是国有制、而保留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依靠政策推进农地制度变革的做法,在今天其弊已现。为此,应着眼于法律制度供给来推进农地制度变革,即通过其内部法律制度建设和外部法律制度建设,来全面推进农地制度的变革,以弥补政策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