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该文从社会分工理论、系统工程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五个层面来剖析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总结其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进一步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以及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三个层面分析和总结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弊端,得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现实必然性;最后综合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在推动策略中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与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2.
"‘就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作为城镇化的两种发展模式,应当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以中小城镇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是一种"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作为城镇化的两种发展模式,应当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3.
在新型城镇建设中使用PPP模式,关键是不要生搬硬套、盲目借鉴,而是要深入了解各地实际予以灵活借鉴,才能促进当地城镇化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要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而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决定了政府在公共事业服务中需要发挥  相似文献   

4.
与传统城镇化强调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作为衡量尺度不同,新型城镇化更注重发展质量,让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实现市民化、让“就地城镇化”的居民在当地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在总结牧区城镇化40多年来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牧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进程,认为牧民城镇化的态度遵循"经济理性"原则,即投入较少的成本就能获得较大的收益分析牧区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只要条件具备,牧民倾向于从牧区流向城市,从牧民转变为市民,即使放弃草场的权利和实惠。政府在城镇化中要尊重牧民的意思,完善相应措施,保证城镇化发展和牧民利益的双赢。探讨不同经济类型牧区发展的特点,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牧区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即选择小城镇、就地城镇化等发展路径,依托特色牧区建设、民族文化、绿色发展、兴边富民政策扶持等优势,以改革开放40多年牧区发展经验为基础,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新疆城镇化模式的选择对新疆城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内地城镇化五种典型的发展模式,并指出新疆城镇化发展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将新疆的实际与内地城镇化成功经验相结合提出新疆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土地利用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区的不断增多,土地城镇化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城镇化,出现很多社会性问题。从土地城镇化的概念、土地城镇化特征、土地城镇化的研究方法以及土地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对已有的土地城镇化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概述,并且提出在今后需要强化对土地城镇化调查与评价、土地城镇化类型及其演进规律、土地城镇化情景模拟与调控以及基于城乡统筹的土地城镇化制度创新四大领域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城镇化发展最为显著的表现为人口的城镇化与土地的城镇化。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两个系统的指标权重赋值,同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都匀市2009-2017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数据为基础,对协调程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都匀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由2009年的极度失调阶段上升到2017年的初级协调阶段;在整个研究时间段内,早期人口城镇化发展快于土地城镇化,后期人口城镇化发展逐渐滞后。今后都匀市在发展上要合理规划土地,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人口与土地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总结中国沿海地区部分省、市已成功实现就地城镇化的经验,同时,通过合理利用政治和公共资源,乡村可以在政府和企业等其他经济组织的带领下实现就地城镇化,为中国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新方向,从而达到城镇化和乡村的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新意"在于抛弃原先的造城运动,改以往粗放的"土地城镇化"为"人口城镇化"。而对于小城镇来讲,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更适宜?就此,浙江选择了农村"就地城镇化"途径,率先走在了全国的前头。作为领头羊的浙江如何探路?试点的途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和挑战?其他各地能否从中取到"真经"?  相似文献   

11.
李松  白洋 《改革与战略》2014,(12):116-118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总结我国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县域产业聚集,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了论证,可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论中部崛起的科技现状与科技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部崛起是党和政府所面临的、极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经济全球化需要的适应、我国各经济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在分析了中部科技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中部崛起战略的科技走向和对策建议。并明确指出科技进步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决定性因素,是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3.
市场环境下家政社区服务业新运作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反映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本文结合安徽省情 ,就如何推进安徽城市化进程问题 ,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王继红 《科技和产业》2010,10(9):32-34,102
判断一国或一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是一国或一区域制定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本文通过对铜陵经济发展历程的分析,全面总结其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客观评估铜陵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依据经典经济发展阶段理论,采用2008年统计数据,重点从人均GDP、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就业结构等方面判断铜陵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并由此分析铜陵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许家军 《乡镇经济》2009,25(7):49-52
文章建立在协整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研究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及其动态相关性。研究结论表明,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发展都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相比而言,工业化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更显著更持久。因此,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是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城镇建设工作要和工业化推进有机结合,总体来说,实现工业化发展在现阶段对我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的前景与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去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都与方兴未艾的城市化浪潮息息相关。展望未来10~20年,中国将有近10亿人口居住在城市。一方面,这种巨大的城市化空间都将孕育新的机会,并将成为未来中国长期增长与经济转型的宏大主题;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市场、资源和公共服务三方面的重要约束。因此,解决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城市化问题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蒋阳  王冰 《科技和产业》2019,19(1):34-36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表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识。首先选取了华北地区中五个省市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起一套评价五省市城镇化的指标体系,进而运用该指标体系对五省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了评价,最后得出华北五省市城镇化水平分为三个层次水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判断及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新桂 《特区经济》2008,228(1):158-159
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城市化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从几个方面对我国城市化水平进行基本判断,最后提出我国城市化进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种长期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30多年来,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及国民财富水平的迅速提升都与方兴未艾的城市化浪潮息息相关。展望未来10~20年,中国将有近10亿人口居住在城市,从任何角度讲,中国城市化的巨大规模都将孕育新的机会,并必将成为未来中国长期增长与经济转型的宏大主题。一定程度上,未来中国经济能否继续领跑全球,关键就在于发展中的城市化主题。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城市化问题不但直接决定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并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以城带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英 《特区经济》2007,(2):155-156
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城带乡,是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我国当前的以城带乡,应该利用城市经济、政治、教育、卫生等多方面的优势,辐射和带动农村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信息、教育、医疗卫生等,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在实施以城带乡的过程,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