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静 《消费导刊》2009,(24):77-78
"省管县"不管是在财政还是行政领域都是一个热点的话题。由于市管县财政体制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所适应中国的国情,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市管县体制暴露出许多的问题。许多研究学者认为市管县财政体制为国家财政做出了贡献,如果进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变革将会给人权、财权、事权配置产生变化。本文以石家庄地区为例对为何要进行进行省管县财政体制变革以及变革的方案等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促进石家庄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财政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目前,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是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在为什么改革、怎么样改革的讨论中,市管县体制是理论工作者探讨的焦点问题。本文在梳理市管县体制产生、发展与成型的历史演变基础上,肯定了市管县体制在密切城乡关系、加强城乡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分析了这一体制与科学发展内在要求不相适应的体制弊端。  相似文献   

3.
实行市管县,是我国经济体制进入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一个战略措施。市管县后,如何发挥中心城市的重要作用,按经济区域合理组织生产资料流通?新形势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建国以来,我国的物资流通体制在探索过程中几经变革。早在六十年代初期,中央曾在江苏省进行过物资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根据经济合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商》2015,(24)
20世纪80年代为了打破城乡分割、工农分割格局,更好地实现农业资源支持工业发展以及发挥城市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进行了"市管县"行政体制改革。但是由于改革速度过快,改革没有考虑到具体城市特殊经济实力状况,"市管县"行政体制改革在特定区域内的弊端凸显,在一些经济实力相比其辖下县域经济弱的城市,出现"小马拉大车""市卡县"、"市刮县"等现象,严重阻碍县域经济发展,而且"市管县"行政体制增加了管理层次,增设管理机构与人员,造成行政成本浪费、政策执行扭曲。市场经济、信息技术以及管理手段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创造条件,给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对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限,不仅能够克服"市管县"行政体制的弊端,还能够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节约行政成本,为我国城镇化建设道路打牢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国省直管县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和行政治理环境的变化,行政层级过多导致的高成本与低效率问题日益显现,在一些地方,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已经不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省直管县  相似文献   

6.
<正>1985年5月,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等五县划归晋城市,又将原晋城县级市分设为城区、郊区(后改称为泽州县)六个县区。原晋东南行署除划晋城市的县区外,所剩十几个县与原长治市合并,仍称长治市。我被分配到晋城市工作。当时山西省领导分工由常务副省长白清才同志负责市管县的工作。他同人民银行总行、财政部、中商部和对外贸易部协商,在新组建的晋城市搞财贸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设立晋城市财  相似文献   

7.
卢廷春 《商场现代化》2007,(31):318-319
县域经济是我国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城乡统筹发展。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市管县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通过对全国百强县发展经验的借鉴和学习,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县级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城乡统筹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陈翻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4):55-56
通过对"市管县"和"省管县"进行理论界定,并比较分析了"市管县"和"省管县"各自的利弊,指出"省管县"在理论上仍不具有成熟性,在实践探索中仍应耐心试点,尤其是要分别选取东、中、西部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试点,只有试点成功后方可在全国推行。  相似文献   

9.
卢廷舂 《商场现代化》2007,(11S):318-319
县域经济是我国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三捉”问题的解决和城乡统筹发展。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市管县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通过对全国百强县发展经验的借鉴和学习,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县级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城乡统筹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商》2015,(13)
辽宁的县域经济一直是制约其整体经济发展的瓶颈,"扩权强县"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出路。在"市管县"体制下的"扩权强县",其实质是摆正地级市市辖区与县域的关系,在城区与乡村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辽宁省的扩权强县试点在2010、2011年分别在绥中县和昌图县展开,在总结吸收其他省份的先进经验的同时,辽宁省的试点工作呈现一些新特点。但同时因为起步较晚,至今尚处探索阶段。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辽宁省县域经济破局提供一些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关于县域经济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是我国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城乡统筹发展。县域经济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市管县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通过对全国百强县发展经验的借鉴和学习,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县级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城乡统筹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县域经济是我国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城乡统筹发展。县域经济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市管县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通过对全国百强县发展经验的借鉴和学习,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县级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城乡统筹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和行政治理环境的变化,行政层级过多导致的高成本与低效率问题日益显现,在一些地方,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已经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省直管县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但是,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省级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统筹地区之间的发展,更好发挥协调能力;能够通过减少行政层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运转效率和财政管理工作效率;能够增加财政管理透明度,调动县级财政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省级政府的管理压力。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是政府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谭建立 《财贸经济》2005,(12):41-44
各国的政府设置都有自己的法律依据,我国的地方政府设置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财政角度出发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借鉴古今中外政府设置的经验教训,主要从撤消乡镇政府、强化县市级政府、取消"市管县"体制、实施统一财权制度、明确各级政府的权力与责任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广德县开始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目前已初步取得了"扩权强县"的效果,但由于行政市管县与财政省直管县体制之间的摩擦,一些新的矛盾随之产生。据此,主要讨论了市县间事权与财权分配不当、跨区域提供公共物品难度增大、市帮扶县的积极性减弱、改革模式化严重等问题,并提出建议:明确省、市、县政府间职责权限;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支持鼓励县县、县市合作;加强信息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6.
张要杰 《消费导刊》2010,(3):32-33,35
市管县体制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它本是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区经济"的产物,但令人吊诡的是,这一体制却在市场化取向改革以后获得广泛的发展并最终完全确立,同时冲破了宪法关于省、县、乡三级地方政府的局限,衍生出一级独立的政府治理层级——地级市,反映出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7.
纵观20多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县级政府行政体制还存在大量问题,如县级政府机构角色定位失当、政府职能不适宜市场经济下的要求、机构膨胀,人员分流难、现行市管县体制不利于县级政府的发展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重塑中国县级政府的角色、实行省直管县体制、加快转变现有县级政府职能、优化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对“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下,省级财政直接管理地市与县(市)财政,地方政府间在事权和支出责任、收入的划分,以及省对以下转移支付补助、专项拨款补助、各项结算补助、预算资金调度等都是省直接对地市和县(市).地市没有管理县(市)财政的职能,不直接与县(市)发生财政关系。省管县财政体制与市管县财政体制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一是有利于减少财政管理层次。  相似文献   

19.
《商》2015,(31):180-181
中央、各级省市政府因地制宜推出自己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安徽省直管县财政入不敷出的窘境明显缓解,直管县经济水平得到提高。但现在的财政体制改革仍面临着与原有市级管理体制冲突、省直管县本身举措不完善、直管县权力的监督须要加强的局面。本文重心在于挖掘出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以及背后存在的问题,并客观看待市管县体制,就下一步改革给出自己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家实行中央调控和省级地方调控的两级调控体制。作为处在宏观与微观结合部位的地市州,特别是以市管县的中心城市,在全国整个经济的运行中,接近市场,并承担着承上启下和幅射、转换的“枢纽”作用。对于这个枢纽部位,有必要研究和探讨建立“第三级”宏观调控体系,明确其主要工作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