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1 角砾岩体分布概况区内现已发现32个角砾岩体,成群成带分布。自东而西,可分为王庄——陶村角砾岩带、杨河沟——雷门沟角砾岩带、安沟——黄水庵角砾岩带、三人场——沙土洼角砾岩带。王庄——陶村角砾岩带,呈 NW 向展布,宽约2km,长10km。在此带内分布有20个角砾岩体(J_1—J_8、J_(10)—J_(17)、J_(29)、J_(30)、J_(31)、J_(35)),以该带南东端祁雨沟矿区最密集(J_1—J_(16)),向 NW 方向渐变稀,越靠近花山岩基角砾岩体剥蚀越深。角砾岩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石湖金矿区控矿构造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总结出背斜褶皱叠加成矿断裂的多次活动和石英闪长玢岩脉外接触带与断裂带复合控制部位是矿化富集的有利地段。构造地球化学方法是进行深部找矿预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NW向、NE向两组断裂形成的格子型构造总格局,严格控制了冀北地区金矿、铅锌银矿的空间展布规律,控制了该区地球化学场和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NW向、NE向断裂构造,是本区主要成矿控矿断裂构造,特别是NW向断裂构造,它横贯全区,控制着整个铅锌银矿、金矿的地质成矿规律,成为该区的一大特点,也是解决该区预测找矿问题的焦点。NW向、NE向断裂构造交汇处,多为金矿、铅锌银矿矿化密集区。本文从地质、物探、化探等不同的角度对该区断裂构造成矿控矿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了下一步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4.
构造地球化学障就是在构造地球化学场中元素浓度梯度极大值所在的地质构造地段,其本质是构造地球化学环境发生突变而使元素活动性急剧降低从而发生元素构造地球化学分异和沉淀作用的地质构造地段。接触带构造地球化学障是重要的成矿构造地球化学障。本文运用构造地球化学障成矿理论对丰山矿田的接触—断裂带构造地球化学障、接触—褶皱带构造地球化学障、接触—角砾岩带构造地球化学障、接触带舌状体构造地球化学障及其成矿作用作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广西龙围矿区铅锌矿位于广西上林县明亮镇西北方向,区内探明铅锌矿资源储量目前已达到中型规模,区内含矿地层为泥盆系下统郁江莲花山组,大明山复背斜及F 1断裂为主要控矿构造,共圈定2个铅锌矿体。区内地层岩性为铅锌矿体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燕山期花岗岩为铅锌矿体成矿母岩,提供了重要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热液活动;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及次级裂隙发育,为铅锌矿体导岩、导矿及容矿构造,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赋矿空间。区内赋矿地层单一、断裂构造控矿、成矿物质来源广泛、成矿作用复杂,矿床属中温热液断裂充填型脉状矿床,主要控矿因素为构造、岩浆岩及地层围岩,成矿阶段分为沉积阶段和含矿热液叠加改造阶段,矿床成因为中温热液断裂充填型脉状矿床。  相似文献   

6.
羊鸡山金矿床,是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所发现的一个与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岩类有关的较为典型的爆破岩简型斑岩金矿床。成矿岩体是由石英闪长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两次侵入所构成的分异杂岩体。岩浆隐蔽爆破作用发育为其成矿岩浆作用的突出特征;爆破角砾岩与石英闪长玢岩紧密伴生构成爆破岩筒,并严格控制着金矿的形成和矿体的空间分布。羊鸡山金矿床与斑岩铜矿床系列各类铜矿床空间上密切相伴,处于同一构造—岩浆成矿带。二者成岩成矿机理也十分相近。作者认为在已知斑岩铜矿成矿区(带)内寻找斑岩金矿床,是进一步扩大金矿找矿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华北陆台北缘,内蒙古温都尔庙——白云鄂博加里东褶皱带南侧地带,作者确认,属于形成时代大致相当于苏联贝加尔期的晚元古代褶皱带,构成我国北方硫—多金属的构造成矿带的组成部分。华北陆台北缘晚元古代褶皱带经历三期强烈构造变形,主期褶皱(F_2)的轴面、区域性片理(S_2)和广泛发育的逆冲—推覆构造、韧性剪切带构成了以褶皱带中央结晶轴对称的正扇形构造格局。工业硫—多金属矿体的分布和形态特征,明显具有构造成矿的特性。变形—变质作用的显微构造研究表明:褶皱带的三次重要构造—热事件,每次的变形和变质作用都具成因联系,相随发生,但变质作用的高峰期总在变形之前,尤以第二期最为强烈显著。同时发现,强烈的顺层(片)韧性剪切作用是该褶皱带各期构造变形和片理形成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祁雨沟金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石英的天然热释发光性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中前锋成矿期热释光曲线呈“(隐峰)+主峰型”,主体成矿期热释光曲线为“双峰型”,矿化晚期热释光曲线为“单峰型”。据此可对“祁雨沟式”金矿床成矿期(阶段)进行划分,同时判明成矿热液与浅成岩浆热液有关,祁雨沟隐爆角砾岩和石英脉型以及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为同一成矿系列。石英双峰型发光曲线是“祁雨沟式”金矿化的指示标志。  相似文献   

9.
河淮地幔亚热柱的隆升,使岩石图发生强烈减薄的同时,地幔物质呈蘑菇状向外围造山带之下拆离。当幔源拆离薄层被造山带陡倾韧性剪切带切割造成减压释荷,使韧性软化岩石转变为深熔岩浆上侵,形成沿造山带轴部展布的点状或线状构造岩浆带,表现为以构造岩浆带为核部的隆升构造一幔枝构造。隆升较快的构造区段上覆盖层里揭顶式大幅度拆离,形成典型的变质核杂岩构造。地幔亚热柱→幔枝构造→变质核杂岩演化过程控制着成矿物质的运移、聚集、成矿作用,并在幔枝(变质核杂岩)构造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的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10.
在与赞皇太古代片麻岩隆起接壤的井陉盆地南缘盖层中广泛发育斜冲推覆断层。这些断层沿地台“双层”结构的构造界面发生滑脱,下部地层由 NW 向SE 沿与滑脱面呈约45°夹角的斜截面向上斜冲推覆,形成‘背驮式’推覆断层。区内斜冲推覆断层以 NNE 向测鱼—香寺沟断层(F_1)和皂门界断层(F_2)为剪切边界组成脆性剪切变形系,当边界断层发生右行斜冲剪切运动时,构造地块内依次产生低序次的 NE 向皂门界—朱会沟断层(F_)及 NE 向洞沟断层(F_4),它们与剪切边界断层的力学性质一致,属于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同向构造。中新生代,伸展环境下的井陉盆地在阜平、赞皇两变质核杂岩演化的差异上升期间,因受区域 NW—SE 向主动应力作用,盖层沿不整合面滑脱向 SE 运动受阻于赞皇隆起而形成该区叠瓦状斜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11.
冀北地区分布的金和铅锌银等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上有相似性,也有差异。金矿主要分布在燕山台褶带内,与早太古代桑干群变质岩系有关,受华力西期水泉沟碱性杂岩体控制。铅锌银等多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内蒙地轴范围内,与晚太古代红旗营子群变质岩系有关,受燕山期中酸性浅一超浅成小岩株控制。两者的构造控制相似。  相似文献   

12.
已知典型矿床研究表明,斑岩钨矿床具以下基本特点:(1)成因上与特定的岩浆岩建造密切相关。(2)空间上受深断裂控制成群成带分布。(3)受含矿母岩浆制约具特定的蚀变类型组合及其分带规律。(4)常与Cu、Mo、Pb,Zn、Au、Ag等伴生成矿。形成斑岩钨矿床的所谓特定的岩浆岩建造,成因上属作者所划分的过渡型花岗岩类的花岗质潜火山杂岩;时代上集中于燕山早期晚阶段(晚侏罗世)、构造演化阶段处于陈国达教授所划分的地洼发展阶段激烈期。杂岩体演化成矿是斑岩钨矿床形成的基本途径;其成矿岩体几乎无一例外地均是岩浆充分分异演化的分异杂岩体。但随着杂岩体由早而晚岩性由基而酸的演化,壳质组分向岩浆晚期的逐渐聚集,斑岩钨矿床的形成总是与杂岩体既期高酸富碱富挥发分的壳质斑岩直接相关。所以,斑岩钨矿床既具与斑岩铜矿床相类似的成岩成矿机理,又具与斑岩铜矿床明显有别的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前者是斑岩钨矿床赖以确立的依据;后者则决定了斑岩钨矿与斑岩铜矿不同的含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标志及其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三峡库首区的工程地质环境演化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尤其是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论证并据自己的工作得到一些新的结果。作者首先论证了库首区的地壳表层结构,强调仙女山、九湾溪、天阳坪三断裂构成的K字型断裂系的重要意义,并据断裂构造岩的成分结构及力学性质分析了仙女山断裂的多期活动及孕震物理。其次从白垩—老第三系的分布、温泉的排列、地形变的协调性、地应力的一致性论证了仙女山断裂活动自新构造期以来即已南北一体化,其北延过江的形式是反经验的,即以挤压应力拗折带的形式过江,而在地表无确定的断裂带存在。第三,由赤平投影解,水系优势方位统计等反演研究及现代地应力测量结果,证明库首区自燕山运动以来基本上以NW向应力场为主,属于NNW向构造体系。第四,由阶地、第四纪堆积物及物理地质作用的研究,发现新滩地带不存在阶地“超覆”,瑶子“砾岩”并无明显的构造变形迹象。库首区自新构造期始至今稳定抬升,升率约为0.1 mm/gt。在此背景下,发育了秭归—渔洋关孕震断裂带及黔江—兴山孕震断裂带的一部分。这两个带控制的地区、地壳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活跃。特别是新滩地带近2000年的重力崩滑(外动力)与区域地震(内动力)在时空上具有明显的相谐性。此外,文中还结合三峡的新构造研究提出了新构造期次划分方案,它对于工程地质环境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本区早前寒武纪地壳曾经历了两期区域变质作用和四期构造变形作用:2650Ma前后单塔子岩群形成,稍后即发生第一期构造变形,形成区内最早的构造形迹一等斜平卧褶皱。第二期变形亦仅发育于单塔子岩群中,表现为闭合一直立一倾伏褶皱,其轴叠加于先期褶皱之上;2450Ma时变质深成岩体形成.同时发生角门岩相区域变质作用,本期变质作用晚期阶段在南北向构造应力挤压下,区内产生第三期变形,形成大型复式背形构造和近东西向展布的韧性逆冲剪切带;古元古代时期,大规模的中性、中酸性及酸性岩浆相继侵位,1800Ma左右发育了绿片告相变质,晚期变质阶段伴随有北东东向脆-韧性剪切变形事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阐述郯庐断裂带北延重要分支密山—抚顺断裂带西南段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动力学角度对该断裂带中、新生代不同尺度构造形迹分别进行研究。分折了与该断裂带有成因联系的大、中型伴随构造反映主干断裂活动时限及应力场方向的情况。并结合节理统计、岩组分析资料,得到一个统一的、有联系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即燕山早期该断裂带区域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σ_1方向为近 SN 向(NE10°±10°);燕山晚期σ_1为北东向(NE50°±10°);喜山期σ_1为近 EW 向(NE90°±10°)。作者认为该断裂带古构造应力场的演化规律与板块运动存在着联系。  相似文献   

16.
隐爆角砾岩筒为热液成矿作用中十分重要的成矿结构面和矿化富集部位,同时是寻找深部矿体的重要标志。河北省彭庄隐爆角砾岩筒是冀东近年勘查的"三稀"矿产赋存靶区,岩筒内铷矿化较均匀,铍、钨局部富集,铍、银、钨等矿化体呈透镜状分布在铷低品位矿体中,各矿(化)体均受隐爆角砾岩筒控制。在以往矿产勘查基础上,主要对隐爆角砾岩筒地质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目前工程控制的岩筒内上部属低温蚀变角砾岩带,其下部应存在团块矿化、细脉矿化角砾岩带,深部可能有含矿斑岩体,对本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 区域地质基本特征1.1 大地构造及区域构造特点1.1.1 大地构造背景祁雨沟地区位于华北准地台南缘豫淮台褶带的熊耳断坳与秦岭地槽北缘的交界处北侧(图1),即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接壤的华北板块南缘的熊耳弧后裂陷盆地内。区域上广泛发育有太古界太华群深度变质、复杂构造变形的片麻岩系,元古界的陶湾群、宽坪群、熊耳群,震旦系主要为中一浅变质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及火山岩系,显  相似文献   

18.
青海亚曲硫化物铜镍矿床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祁连山地槽南部隆起的东南边缘,北临祁连山加里东地槽札赖——大通山地向斜,东南钦接秦岭地槽海西——印支地向斜,西南为昆仑山海西地槽,呈一由青海湖经日月山、拉脊山向东南延伸的长条隆起地带。构造线方向北西西,局部向北偏转。由于处于三个构造单元的交接处,故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相当复杂。分布最广者为一系列基性——超基性杂岩。该杂岩普遍含镍较高,与本区硫化物铜镍矿床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天山地区的板块活动可以追溯到中晚元古代。天山陆壳的基底可分为三种类型,中天山的花岗——变质岩层基底形成于早元古代末;南天山及塔里木北部的基底形成于晚元古代;北天山及准噶尔的基底大致与中天山相同。从震旦纪至二叠纪、天山的板块活动以手风琴式张、合为特征,经历了七次张、合旋回。板块活动的挤压缝合带与扩张带相对应,在时间上,它们“此张彼合”;在空间上,互相对偶,分别存在于板块的对侧。天山(及邻区)陆块与相邻褶皱带的空间关系,不是陆核与边缘褶带的增生关系。天山陆壳是由不同时代的褶皱带及其间的苦干地块坩成的镶嵌构造区。板块张、合所产生的褶皱带及蛇绿岩带,大致以中天山为轴,向南、北方向交错排列。  相似文献   

20.
研究通过对冰峪沟英那河小峪河周边6个测点的节理裂隙实测,整理统计6个测点共296条节理的走向、倾向等产状参数,绘制节理产状玫瑰花图;通过对研究区域卫星影像图及地质图进行图层叠加,解译研究区域断裂分布特征,结合节理产状系统地分析了冰峪沟地区构造发育特征。研究确定NNE向为研究区的主要断裂发育方向,兼有NE、NW向断裂发育,且研究区NNE向断裂发育时期要晚于分布相对较少的NE、NW向断裂,区域应力场表现为北西向的压应力和北东向的张应力。断裂分布区域岩石破碎强烈,易于风化形成沟谷,河流沿断裂破碎带侵蚀发育,区域地貌形态受地质构造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