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州市自2003年起,在全市实行以"土地换保障"为重点,建立个人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以基本养老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为主要内容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这些与经济发展相适用的社会保障制度,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2.
构建统一性与差别性相结合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宪法赋予政府的基本义务,是农民享受的基本权利,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经过50多年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农村社会保障的框架内容与城市是有区别的,其重点应在就业,养老、医疗、社会救济、义务教育等方面;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须首先抓好保障制度、保障基金、社区保障等工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农村合作社为视角。研究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农村合作社的社会保障功能,为农民养老和医疗、住房、社会救助等保障水平的提高设计一种新的思路:即以合作社为载体来实施农民的补充养老和医疗等保障,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主要用于基本生活、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支出比例较大,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减轻其在医疗、养老方面的负担。共生理论视角下,要发挥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居民基本消费之间的联动效应,当务之急,我们要结合各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主要措施,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手段促进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升级。  相似文献   

5.
土地是民生之本。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农地还附属有丰富社会保障的社会功能:农地是农民的生活来源,农地承载农民的基本就业功能,农地是农民的基本收入来源,农地收入是养老育幼的基础,农地还可以作为失业保障。依法确立农地的社会保障属性是农地制度安排的大势,为此要重点做到:建立农地物权化机制、建立农地物权化机制、推进土地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建立和完善以养老、待业、医疗三大基本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配套措施,是创造稳定协调的社会环境、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重大举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南汇县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迈开了新步。迄今为止,已开展了养老、待业、医疗等社会统筹保险工作,初步构建起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和谐,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与现状,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地农民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制度,使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失地农民.  相似文献   

8.
建立全覆盖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为贯彻落实好十七大精神,需要加快建立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9.
目前,广大农民的“老有所养”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这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最直接的要求。渔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又是全国重点渔业大省,进一步加快建设渔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对于推进现代渔业,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渔区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他们在担心什么:风险与保障视角中的农民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民大部分已经解决温饱问题,但多种风险形式的威胁,特别是疾病与医疗、子女学费压力等,很有可能使农民重新陷入生活无着的贫困境地。以风险与保障视角来分析农民问题会发现,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已难以规避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所面临的巨大风险,它们有可能累积成社会风险并威胁农村甚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农民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需求非常迫切,包括针对贫困问题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扶贫开发项目,以及帮助农民减小甚至消除疾病的医疗保障和老年生活风险的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
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及几个关系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及几个关系薛兴利张晓云刘桂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既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权益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搞好计划生...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能否建立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发展的后顾之忧,是解决“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民生三感"彰显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映射社会保障政策及其供给的实践效用。合理的就业保障、科学的安置保障、有效的社会融入保障可以提升被征地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水平。然而,在供给实践中存在的就业保障不充分、安置保障欠科学、社会融入保障缺失等障碍,制约了被征地农民"民生三感"水平的提升。因此,有必要通过强化技能培训以完善就业保障、坚持"以人为本"导向完善安置保障等途径,优化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供给,释放社会保障政策应有的功效,提升该群体"民生三感"水平。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湖北省孔镇343个农民的问卷调查,本文考察了农民的养老担心,并通过建立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家庭保障、社会保障与农民养老担心的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的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状况对农民的养老担心有显著影响。总体来看,家庭经济状况是农民养老的基础,而相对于子女数量,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减轻农民养老担心的关键。研究还发现,新农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养老担心,发挥一定的养老保障效用,但是新农保的保障水平并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也即新农保仅是有限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为破解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解决他们养老后顾之忧,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从制度设计的层面积极探索创新,在全市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将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实现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全覆盖,确保被征地农民"失地不失志、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保障",从根本上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走出了一条通过推行基本生活保障和促进就业双轮驱动来破解被征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新路.  相似文献   

16.
南通构建农保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提出了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明确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从江苏省南通市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既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更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法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在城乡一钵化进程中,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包括基本社会保障法律关系、补充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和其他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其中,基本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包括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而补充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以企业年金为重点;其他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则主要由国家管理关系、商业保险关系和个人或家庭保障关系组成.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尊重国际、国内农村社会保障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探索其创新空间的可能性:一是要壮大集体经济的实力,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努力衔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发展的关系;三是要搞好社会养老保障立法,规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到制度化;四是要积极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宣传工作,让农村居民认识自己面临的社会风险,积极参保.  相似文献   

19.
土地承担着农民的多重保障功能.而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是在农民保障制度缺失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是导致"三无"农民大量形成的重要原因.当前的征地补偿制度已经严重滞后,忽视了失地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也形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根据目前我国的情况,为失地农民建立保障体系提供以下建议:①建立合理的最低保障制度;②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③建立包括养老、医疗和失业在内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险制度;④为失地农民建立法律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土地对于这国农民而言,不仅是财富之源,而且是民生之本.土地不仅承担着农民基本的物质保障,同时也是基重要的心理"防护伞",农民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稳定的养老、就业保障,然而,城市化、工业化、专业化是这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基中必将涉及农村土地的征用与集中(流转).在农村土地承担社会保障功能的前提下,如何解决土地征用与集中(流转)过程中的问题,本文结合对浙江嘉兴、金华农户调研情况,提出了以社会保障为视角,对农户"土地流转置换"的意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