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数字     
《经济导刊》2006,(9):9-9
截至2006年6月,广东省共获中国世界名牌产品1个,中国名牌产品名牌165个,占全国总数的18%。2006年,广东省将有13个企业冲击世界名牌,包括华为技术、中兴通讯、格力电器、格兰仕、美的等早已享誉国内的品牌。  相似文献   

2.
王宏伟 《经济师》1997,(3):49-50
实施名牌战略振兴民族产业●王宏伟一、我国企业产品正面临世界名牌的巨大冲击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契机,也为我国消费者带来了一个闪烁发光的名牌世界,世界名牌产品竞争力之强,来势之猛,对我国企业冲击之大,令人震惊。人们购买世界名牌格外火爆:购...  相似文献   

3.
施卫华  李嘉 《广东经济》2005,(10):57-57
9月23日,省政府在广州召开全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工作暨名牌表彰电视电话会议,总结交流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会议对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及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的企业进行表彰。其中,我省首次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的深圳华为获奖300万元。据介绍,一年来,我省名牌带动战略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迄今为止,我省共获得名牌称号1814个。其中在今年国家有关部门首次评出的3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深圳华为榜上有名;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65个,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外经贸交流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世界名牌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人们不难发现,在琳琅满目的世界名牌商品中,来自法国的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带有“法兰西”或“巴黎”字样的商品在豪华的购物中心柜台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商品的内在质量堪称一流,外形设计则富于浪漫色彩,受到了广大中国消费者的欢迎。人们不禁要问,法国人是怎么样创立出如此众多的风靡世界的名牌商品的呢?  相似文献   

5.
2005年9月2日,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公布了荣获2005年中国名牌产品暨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企业及产品名单,共评出501个中国名牌产品,其中包括123个3年有效期到期进行复评的中国名牌产品,总计新增378个中国名牌产品。  相似文献   

6.
世界级品牌发展规律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世界级知名品牌的基本含义与主要特征入手,重点探讨与分析了世界级品牌的发展趋势及一般规律,对加快中国企业品牌的发展,创世界名牌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刊记者 《商周刊》2013,(14):57-57
日前,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世界影响力组织发布了最新一期全球家电市场调查研究指数。研究显示:植根中国的国际品牌,海尔空调凭借在全球空调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人选"世界名牌"行列。  相似文献   

8.
名牌就是知名的,著名的,驰名的牌子。世界名牌,是指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杰出表现,得到相关顾客认可和偏爱,产生巨大效应,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企业产品品牌,商标和商号,我国名牌与世界名牌的差距是很明显的,可以通过规模化策略使我国企业名牌成为世界名牌。  相似文献   

9.
吴卫刚 《经济师》2002,(10):247-248
加入WTO后 ,众多世界名牌服装将涌入中国市场 ,创造、延伸并保护国产名牌商标 ,已成为每个企业的当务之急。服装商标是服装企业和产品的代表形象 ,要根据服装的风格定位进行设计。商标战略需要在法律环境下推行和实施  相似文献   

10.
试论新经济下的品牌全球化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富清 《现代财经》2001,21(8):56-59
新经济下的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品牌的全球化。认识到世界名牌的优势,正视我们与世界名牌的差距,是我们迎接品牌全球化挑战的基础。只有不断坚持创新管理,加速培育民族化的世界品牌,才能更好地打造具有品牌竞争优势的国际化企业,加速创建通向世界名牌之路,以迎接迎接品牌全球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成健 《经济与管理》2007,21(9):25-28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国际竞争中,品牌运营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的关键。在后WTO时期,中国企业只有打造出强有力的品牌,才能立足于世界经济。与国际品牌相比,中国企业品牌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品牌意识及品牌保护意识淡漠,品牌定位不准确,缺乏品牌建设长远规划,品牌营销能力薄弱等问题。本文通过与国际品牌的比较,结合中国企业品牌发展的现状,分析中国企业品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关于市场主导型城市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春生 《生产力研究》2004,(8):26-27,31
市场经济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制度前提 ,市场主导型城市化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城市化的普遍选择。目前 ,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城市化发展中 ,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才能促进城市化健康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企业品牌经营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左莉  刘延平 《生产力研究》2007,(7):110-112,12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的成熟品牌纷纷进驻中国,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己明显地感到我国企业与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现阶段,品牌经营在企业间激烈的竞争中越发展现出其内在的优势。同时,对核心竞争力的发掘、培育和管理也成为企业谋取独特的、持久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因此,致力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经营的研究,帮助我国企业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强势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两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出推行科学化品牌经营,是企业巩固、维护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基本修炼与手段。  相似文献   

14.
"过渡期"后,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显著增强的新形势下,由于我国外贸发展现存的缺陷等原因,我们需要创新外贸战略,建立出口促进和产业保护的新型长效机制,使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优势基础从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转到科技、品牌、企业素质和国际规则构建等综合经济优势上来,提高我国国际分工的位次,向贸易强国跨越。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异质性与中国最低工资标准就业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波 《经济与管理》2010,24(11):23-25,31
最低工资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的经济政策,也是经济学家关心的议题。我国的最低工资标准偏低,且执行程度欠佳,所以我国的最低工资覆盖情况实际上符合部分覆盖的假设。同时由于我国劳动力的异质性以及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导致未覆盖部门的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增多,而覆盖部门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例增多,总的就业效应方向并不明确。  相似文献   

16.
近半年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价格指数逐步攀升,而景气指数则反向跌落,这种违背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现象说明,包括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在内的中国出口企业对出口商品的价格协议能力十分有限。针对这种情况,比较可行的措施是推行外贸企业内贸化经营,确立我国商品的品牌能力,建立我国商品的销售网络,进而提高其出口的价格协议能力,最终重新实现"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汽车合资自主品牌发展模式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达国家汽车市场集体低迷,然而中国汽车市场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和发展潜力,并在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产销国。随着世界汽车工业巨头在华布局的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合资品牌为主、民族自主品牌与进口品牌为辅的市场竞争格局。2008年4月广汽本田提出了合资自主品牌的创新发展模式。本文基于以上背景,通过研究影响中国合资自主品牌发展模式的经济、政治、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四大因素,并重点论述经济因素中重要变量与中国合资自主品牌导入时机的直接关系,从而提出了中国汽车合资自主品牌导入时机的研究系统。  相似文献   

18.
中国FDI的国际竞争力与环境保护责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和我国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DI)在全球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同时中国也重视国际环境合作和制度建设,鼓励境外投资企业严格履行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和谐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我国汽车市场产销发展迅猛的同时,汽车生产企业问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汽车生产企业必须迎合市场需求变化、提高服务水平、建立自主品牌、选择适合的销售模式,才可能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寻求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Debates about economic policy in Britain have been dominated by claims that sovereign debt problems are due to loose fiscal policy and excessive spending rather than volatile capital flows and flawed monetary policy. There are strong grounds for believing that these stories are largely nonsense, yet they inform policy and are widely believed among mass publics, and have proved almost impossible to refute in everyday political discourse. The answer to this puzzle, we suggest, is that such claims are better thought of as bullshit (as conceptualised by Harry Frankfurt 2005) rather than outright falsehoods: in other words, as speech acts that are indifferent to the truth and proceed without effective concern for the veracity of the claim in question.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al bullshit applied to economic policy debates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seek to explain its hold on the popular imagination. We assess what makes some particular brands of bullshit more successful than others, and argue that in a world of competing realities as well as competing theories, the power of rhetoric is more likely to settle an argument than evidence and log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