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乡村治理受到了更高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乡村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新型城镇化下,乡村治理呈现出不同的新问题,乡村治理主体也面临新的挑战。因此,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我国乡村治理主体,并对其进行优化,从而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中国乡村治理发展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英 《农村经济》2006,(11):17-19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简略梳理了我国乡村治理发展的主要思路,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我国乡村治理的内在规定性及其发展的现实为基础,提出21世纪乡村治理发展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并对21世纪乡村治理发展的机遇,选择等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陆叶  于水 《农村经济》2008,(5):12-16
乡村治理的传统模式--"乡政村治"在二十多年的运行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理论界与实践操作才均已在创新乡村治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的探索.但是,乡村治理水平始终难得到本质上的提升,本文选取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乡村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全面分析和重新认识乡村治理中的"人"对于把握我国乡村治理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并于理论与实际操作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党中央长期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区不断推进乡村治理工作,为全面促进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努力。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本文总体分析了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性质和特点,深入探讨了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并总结出应在加强乡村党建引领、推动乡村自治建设、强化乡村法治建设、注重乡村道德建设及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等方面实现现代化发展,从而达到健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时代,“两山”理论引领我国乡村振兴发展。“两山”理论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实现是一个辩证否定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在我国当前乡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三个方面困境,一是我国乡村有的地方还处于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粗放发展阶段,二是我国乡村有的地方陷入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两难境地,三是我国乡村的生态治理能力还很薄弱。我国乡村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坚持乡村生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发展乡村经济,不断健全乡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6.
社会力量作为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主体,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政府对乡村治理的有效补充。社会力量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生态效益、促进文化传承与融合、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丰富农民增收途径等作用于乡村产业、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乡村治理和乡村人才等多个方面,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对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进行了实践探索,并且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政策法规迟滞、主体意识不强、乡村融入困难、监督激励缺位等突出问题,需要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主体意识、探索融合路径和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举措,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是指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品的活动。乡村政府或乡村其他权威机构构成了乡村治理的主体,国家基本制度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政治环境。在乡村治理活动中,治理主体的产生方式、组织机构、治理资源的整合以及它和乡村社会的基本关系,构成了乡村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后,乡村治理模式应运而生,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新时代的今天,"乡村政治"模式的效应在逐渐衰退,为了能够更好的建设新农村,乡村治理模式必须要进行完善,依靠政府、农民、社会组织等主体推行的多中心治理乡村模式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首选。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反思和重构我国乡村治理构建模式的必要性,希望能够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目的]乡村治理有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战略总要求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分析有利于完善农村现代化建设以及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法]文章以湖南省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法对乡村治理体系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区域乡村治理体系的主要因素。[结果]被调查农户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60岁,年收入主要集中在1万元以上。进而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可知:社区生活组织、村规民约、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留守儿童之家、集中性治丧场所以及村务公开等6个变量对乡村治理体系的开展实施正向显著影响,而年龄对乡村治理体系的开展负向影响。[结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治理体系主要在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分析影响湖南省乡村治理体系的因素,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参考意见,同时充分发挥乡村治理功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0.
乡村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乡村治理结构的演进史,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深刻的历史与实践逻辑。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对乡村治理结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推进我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创新发展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为乡村社会结构的未来发展提高政治保障;营造良好的乡村法治文化环境,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聚焦乡村治理问题,找准乡村治理重点,最终实现乡村治理结构的科学发展及社会管理的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时间节点,分析其实施以前和以后的差别,以期探究乡村振兴实施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变迁。方法 文章基于CNKI网络数据库1990—2021年乡村治理研究相关文献,借助CNKI和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 (1)20世纪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相关研究较少。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是刺激我国乡村治理研究快速增长的第一个关键点,2002—2006年我国乡村体系研究文献突增,并主要围绕乡村治理体系的困境和问题,开始从村民自治的乡政村治模式寻求出路。(2)2006—2017年乡村治理体系研究保持缓慢推进,问题探讨更加广泛,包括善治、乡村精英、法治、治理模式、农村社区、路径和对策、自治、协商民族、城镇化、法制化、乡贤文化和新乡贤等。(3)2013年的浙江桐乡的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建设试点,又一次激活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带来新研究增长点。(4)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为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的第三个增长点,相关研究文献暴增。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前,乡村治理体系发展缓慢,税费改革和桐乡案例是乡村治理体系发展的两个主要的推动力和转折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后,乡村治理体系发展开始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宏大的视角,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成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目标和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12.
罗兴奇 《农业经济》2023,(10):56-58
数字技术的发展渗透于各个领域,带来了经济发展方式、文化传播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变革,同时也为我国乡村振兴带来了发展方向。数字乡村治理,有助于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提升乡村治理效率,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主要从数字乡村治理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条件分析其实践逻辑,并对当前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进行简单剖析,据此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如何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难题。已有研究围绕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问题,提出了新内源发展和自主治理两种理论。但是,新内源发展理论缺乏对激活内生动力机制的探讨,而自主治理理论难以直接应用于中国情境。本文在城乡中国的背景下,融合新内源发展理论和自主治理理论,提出了乡村内外部力量互动促进公共事物供给,而公共事物供给进一步促进乡村内生动力激活的机制,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福绵区福绵镇十丈村的案例说明,若乡村通过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能够惠及全体乡村居民的公共事物,则乡村内生动力就能得到激活。本文关于乡村内生动力实现机制的解释,不仅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也为提高新内源发展理论的可操作性和拓展自主治理理论的应用场景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4.
李昕 《山西农经》2023,(9):14-17
西藏偏远农牧区生存环境恶劣,乡村风险抵御力较弱。开展乡村韧性治理,提升脱贫地区乡村系统主动应对风险的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在韧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西藏实际,提出增强西藏乡村经济韧性的发展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技术嵌入乡村治理过程,可以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产业结构多元化、生态环境健康化和乡村文明高质化,进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标。但是在数字乡村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治理思维束缚、内驱动力不足和外部支撑乏力问题,因此,乡村数字治理现代化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点在于培养数据思维、构建人才支撑体系和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乡村治理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弘扬与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民教化、乡村服务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成为需要面对的迫切问题。以新乡贤文化为视角,对乡贤文化及其属性进行解读,分析总结新时期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并从四个方面提出新乡贤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实施路径,以此促进乡风文明和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顾雨菲  廖璇 《山西农经》2024,(3):102-104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农村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媒介的作用越发凸显。以贵州省龙里县湾滩河镇走马村为例,探讨了媒介赋能网格化管理的路径和效果,分析了媒介赋能网格化管理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和意义,旨在为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构建现代化、和谐、美丽的乡村社会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从乡村功能演化视角,探索全域整治助力乡村空心化治理机制,以期为空心化治理决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解析法、半结构式访谈法。研究结果:(1)乡村功能演化是生产功能主导向多功能协调的转型过程,具有城镇去中心化、空间减量化、数字智慧化、绿色生态化等特征;(2)全域整治具有对象全面、目标多元、手段复合、主体多样、机制灵活等优势,更适合解决日益复杂的空心化问题;(3)全域整治协同利益主体,以多元机制支持项目建设,实现用地结构重构、质量重塑、布局重组,促进产业升级、融合与增值,结合设施完善和生态改善,实现“地—业—钱—人”空心化治理和三生功能提升;(4)实证研究表明,全域整治以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产业升级与融合,推动了多渠道资金投入和产出,吸引了人口回流,实现了多维空心化治理。研究结论:从乡村功能演化视角明确了全域整治助力乡村空心化治理机制,未来应从理论内涵、治理路径、政策优化等层面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石楠 《中国土地科学》2023,37(7):135-136
《可持续乡村振兴及其规划治理》一书,得益作者申明锐多年的用心积累,以及对地方实践凝练提升,运用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可持续乡村振兴和规划治理的重大话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作者构建的“从理论视角导入、到案例检验、再到理论化输出的三步法写作思路”,是一个成功的尝试,有效地规避了政治学领域研究治理问题的一些常见通病,能够“自信地说出数据背后的真实运行逻辑”,有利于“对源于西方的治理理论形成有效的补充与校正”。当今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为学术界提供了举世无双的肥沃土壤,多年前笔者在南京曾经发出“一流实践经验、二手规划理论”的感慨。如何系统总结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探索不同于城市的乡村治理模式,需要学界、业界的共同努力。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不只在于妥善解决了亿万人口的城镇化问题,更在于对于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总结和分享,超越项目、合同、工作层面的积累,把实践的经验转化为知识。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进一步明晰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中国道路”,这是乡村发展的重大命题,也是规划行业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拟发掘现行选聘机制下大学生村官参与乡村治理所具有的价值内涵,并基于此探析大学生村官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保障大学生村官参与乡村治理的价值效用充分发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