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反腐,即通过网络技术及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应对行政行为与执政行为的监督和对权力的约束,从而达到有效预防、遏制贪污腐败行为,是一种新的反腐斗争形式。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作为一种网络民主监督平台,网络反腐借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在行政监督、司法监督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中国梦背景下深入探讨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尤为必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在中国梦背景下,网络反腐的作用和发展方向,讨论了如何有效科学地利用网络监督平台和群众监督的力量实现反腐倡廉的目标,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2.
移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既为大学生构建正确的国家意识提供了条件,同时,又对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移动网络具有便携性、即时性、交互性和自媒体性的特点,移动网络影响大学生对国家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因此,移动网络时代建构大学生国家意识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即重塑移动网络的认知社会化,增强移动网络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加强移动网络时代政治心理调适,加快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3.
在强调预算治理的当下,可诉性理念越来越成为预算制度的必备要素.预算监督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而构建预算的可诉性机制,在预算监督中架设公众参与的司法桥梁,是保障预算监督的有效方式.预算可诉性机制通过司法能动主义矫正政府的预算背信行为,将公众与政府同置于司法的天平之上,既可以确保预算监督中的公众参与,也可以震慑政府在预算执行中的不规范行为.因此,建立和完善预算的可诉性制度,是实现预算民主和预算法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高校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机制的构建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是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还存在监督意识缺乏和制度缺失现象。当前要提高政党意识、责任意识和人本意识,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努力实现制度创新,从意识和制度两个方面构建较为完善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5.
转型时期的中国,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风险剧增,公民意识觉醒,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息鸿沟、政府网络舆情监督意识的薄弱、媒体的炒作等导致公共危机频发.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不同于大众媒体的传播特性,在公共危机爆发时,利用得当则能使危机顺利化解,反之则导致危机升级甚至难以控制.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给政府的危机应对带来极大挑战,政府应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媒体环境,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转变危机管理理念,注重危机预警体系的建立,增强法律供给,完善沟通体系,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出生态公民意识与行为的概念维度,本项研究针对生态公民的概念与内涵,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分析。研究通过设计相应问卷及指标筛除,力求构建生态公民的测量指标结构,并以大连地区303份有效问卷为实证数据,分析了该地区生态公民意识与行为的现状,为生态公民培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定量化的测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政务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政治媒介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公民包括要求、支持和抵抗在内的政治参与,但研究表明,网络政治参与的作用主要集中在解决具体问题上,而难以在政策制定上发挥作用。究其原因,除却公民意见输入与政府行为之间有效链接机制的缺失等制度原因外,领导重视程度、公民意见类型、政务微博的功能定位与组织架构以及政府的"线下"问题处理能力也对政务微博的运行状况有重要影响,当然也理应作为改进微博运转效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农村民主监督是当前推动村民自治的重要保障,是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文章从村民监督对象的权力强大、民主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村民民主监督意识淡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民主监督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提高村民素质、强化民主监督渠道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现代法治社会要求具备科学合理的法律监督机制.其主体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其客体重点是圆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涉及相应广泛的监督内容、权力与权利,以及监督原则。现代法治社会法律监督应坚持相对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当前,完善法律监督应积极培育公民的监督意识,加强制度环境建设,树立法律监督的权威性,建立健全科学的法律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0.
知情权·话语权·新闻炒作——关于媒体价值观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情权是公民获取社会公共信息的权利。知情权实质是公民权,也是新闻媒介话语自由权的基础。理论的误导、化精神的迷失和经济利益的拉动,媒体借口公众利益滥用权力炒作新闻给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章在批判“受众是消费”和“非理性媒体价值观”的基础上,阐述了媒体的公共产品意识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指出建立监督“监督”组织和行业法规、培育健康的媒介化是解决新闻炒作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1.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民主财政,构建公共财政必然要求民主财政.财政支出民主化就是要在公共财政支出的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做到公开与透明,并实行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评价.这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公共财政支出民主化的过程,浅析了我国当前公共财政支出民主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缺乏社会公德、公民责任感和参政议政的监督意识是公民意识缺失的表现;历史上缺乏与公民伴生的民主条件。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不良因素的渗透和思想教育没有及时转变到公民教育上来是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加强从小学到大学的系统的公民教育,是确立公民意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特质之一。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出现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新潮流。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开放性、"虚拟的平等性"以及放大性的特征。基于伦理学的学科理据,公共利益、自由、宽容等成为保障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顺利展开的必要伦理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公民意识教育与高校治理、和谐校园建设以及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着重要的依存关系。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在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法律意识、科学理性意识等方面仍然出现非对称性发展的情况。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志愿者行为的实践性,在“两课”教学方式中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强化学校“公民文化”建设,使大学生意识培养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大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信息交流渠道,基于自媒体平台进行口碑营销具备传统营销模式无法媲美的优势,但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挑战,本文先介绍了企业口碑在自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接着分析了运用自媒体平台进行口碑营销的优势并给出了相关营销策略与实例应用,最后根据策略提出了两点注意事项,希望能为相关研究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为公民实现广泛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开辟了新的路径,也对政府舆情导控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今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传媒发展迅速,可以说"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这一新型传媒系统,渗透到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也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巨大考验。因此研究网络舆情导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民意识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应该是具有现代意识的高素质公民。当今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些不良作风和行为倾向,提醒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作为高校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滁在教学中应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任,任课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有意将公民意识的内涵、标准要求等相关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亲身体验。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博弈模型基础上,创新性的纳入租金收入、前期监督成果运用等变量,构建了监督部门、财政业务管理机构、部门预算单位三方参与的博弈模型.分析结论表明:租金收入会降低财政业务管理机构工作的努力程度;业务管理机构和部门预算单位自身的行为成本影响着对方的行为选择;监督部门可以通过预算削减幅度来衡量共谋的可能性大小;罚款和行政处罚都能影响共谋概率和最优监督概率,罚款的惩戒效果不具有持久性,行政处罚的惩戒效果优于罚款.  相似文献   

19.
在大学校园里,以微博为突出代表的自媒体(We Media)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我表达场域,它是伴随着互联网新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交互式媒体,催生大学生话语权的彰显,以及新型师生关系博弈的形成,使得大学生网上叙事及维权成为可能,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工作、舆情引导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在自媒体视域下,对大学生网络维权的现状以及舆情引导的对策都应值得认真研究和对待。  相似文献   

20.
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当前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目前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较低,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无序状态。必须通过加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保护公民知情权、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培养各类非政府组织以及加强公民意识培养等途径来逐步提高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