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梁启超是早期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通过选择传统的佛教理论作为阐释工具,以清末“群学”为理论基础,用中国本土思想转化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观念.这种对西方自由观念的创造性阐释,既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精神,又结合中国晚清社会实际情况而做出了富于创造性的解释,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开民智”是梁启超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开民智”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代报人加强新闻的社会教育功能开了先河,但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未能通过报刊实现培养“新民”的最终社会教育目标。反而加大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知沟”。本文试图以“知沟”理论分析梁启超“开民智”的新闻思想的功过得失。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宣传家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近代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在当时的文化思想领域产生了较深远的社会影响。严复首先倡议、梁启超加以发挥的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为基本内涵的“三民”理论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新思想。本文试图从时代氛围、思想渊源、逻辑结构和中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以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为基础引进了大量外来先进思想,并通过对其学习、选择与变通来实现传统金融思想的现代化转型。这不仅为后来中国金融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人才和经验,也推动了本土新式金融事业和制度建设的发展。文章在考察了晚清金融思想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原因、模式、过程和特点后认为,经济发展需求是晚清金融思想转型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西方金融思想的传播从外部提供了激励和参照,而开放的环境则是这一转型的前提条件,这也构成了晚清金融思想转型的模式。传统金融思想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若干经验教训即便在当代中国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研究晚清时期的社会性别时,我们往往会关注报刊媒体中所反映的女性形象。《申报》和当时形形色色的画报等媒体对妓女形象的观察,可见晚清妓女的“点点碎影”。《申报》同当时画报进行比较,由于定位的不同,《申报》和当时画报在语言修辞上确有不同。《申报》强调了鸨母的恶劣、惨无人道、贪婪与唯利是图及狡猾,而对妓女本身的非议不多。在画报不多的记载中,妓女是作为一个整体负面形象出现的,鸨母并没有被单独区分出来。尽管商业因素影响到报纸媒体的表现形式,而决定媒体中的女性形象的是更深处的社会思想,可以将当时所有的思潮分成传统心态和启蒙思想两个体系中。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认为,女子在智力上和男子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她们应该和男子一样享有正常的权利。他把"人权运动"和"女权运动"并列起来,认为女子争取权利要分不同的阶段来进行。在梁启超看来,女权的实现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即:教育平等权→职业平等权→政治平等权,而教育平等权则是最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晚明思想启蒙与西方不同,在西方文艺复兴多表现为情感的解放;在中国则以政治伦理的觉醒为制高点,冲击君主专制,表现为理性的早启。在"非君"思潮中,民歌、民谣是一支生力军,民间的异端言行,是对封建秩序的抵制和消解,启蒙思潮正是从这解构的裂隙中蓬勃滋长。从"非君"到"抑尊"是中国政治思想的飞跃,思想家们提出种种抑制君权的设想,然而没有新兴的社会力量来制约君权,只能沦为泡影。由于催生新社会的动因先天不足,致使某些新质因素胎死腹中。不现实的早熟思想,却以它的先验性,在后世放出光华。  相似文献   

8.
"文学性"问题是文学研究领域的母题。本文试图换一种思路思考,从"文学之真"、"文学之善"、"文学之美"三个维度重新探索了文学性。在本文中认为文学性是一个浑然的整体,它包括了过程与意义、手段与目的、本体与客体的融合。它既是作家伟大心灵的艺术化、形象化、文本化的最终展示,也是作家灵魂实现"文学之真"、"文学之善"、"文学之美"的交融升华并最终凝聚为语言文本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园林有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两条发展脉络,苏州园林集中体现了文人园林中文人的文学修养、生活方式以及态度、思想对园林意境设计的影响。其命名受文人对自然与美学意境的追求的影响而极具文学、绘画的美学意境;其整体设计受到文人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影响,用"以人为本"作为为园林的意境设计指导思想;园林的整体意境受文人思想影响着重于显而不露、意境无穷;园林植物的种植亦强调其所表达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霍克斯英译《红楼梦》的翻译行为,证实了"操纵""文化构建"思想对翻译文学存在一定影响,一方面文化对翻译有"操纵"作用,译者有受操纵的一面,也有反操纵的一面;另一方面翻译有一种"文化构建"的重要功能,翻译一经产生会对目标语或译入语文化的演进产生巨大影响。翻译不仅塑造了原作在读者心中的形象,而且是传递文化信息的媒介,是文学更新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传统中国人行为的领域中,费孝通所提出的“差序格局”和梁漱溟所提出的“伦理本位”大概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理论,它们之间既存在一些共通之处,也有一些深刻的分歧。其中最突出的分歧在于对中国人行为取向的判断,费孝通认为中国人是自私的,其行为可概括为“自我主义”;梁漱溟认为中国人不自私,而是“互以对方为重”。本文认为这一分歧的理论背景是20世纪上半叶的“民族性”大讨论,作为这一讨论的典型代表,“自我主义”和“互以对方为重”各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得失之处。  相似文献   

12.
从清诗及清代社会思潮的大背景考察《艺概.诗概》的使命,从中国文化的深厚背景找寻刘熙载诗评的理路,从清儒与宋儒的关系考察刘熙载之所失,是捕捉《艺概.诗概》目的的基本手法。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隋唐以前,对蒙学教师的历史记载很少,蒙师在社会上也不受重视,社会地位不高。在明清之际,特别是清朝,随着社会的发展,蒙学教育的成熟,蒙师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蒙师的构成、选择和待遇上都出现了不同于前朝的情况,充分显示了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著名的史论著作《读通鉴论》中谈到"晋保江东以存中国之统,刘弘之力也。……微弘,则琅琊南迁,王导亦无资以立国。"刘弘作为西晋末年的重臣,不溺陷于八王之乱的纷争厮杀之中,而是端持正道,保境安民,尤其是平治荆州、江南地区的战乱,并选贤任能,协调南北,为后来琅琊王司马睿的南迁奠定了基础,不愧为社稷之臣。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尤其是明清时期流行的毛评本,进一步"强调汉室皇朝正统"为作品主题思想,具有极高的艺术创作价值。结构严谨,脉络分明,语言精练。虽然,它也存在一些瑕疵,但是其依然是一部瑕不掩瑜的流传千古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的伟大古典文学巨著。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社会史的角度,将师范院校视为一种文化和社会机构,考察它们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变迁中的角色。笔者指出了欧美学界在中国教育的研究中对师范学校的忽视,认为这种忽视表现出他们在研究中国社会时仍持有“隐性”的“西方中心论”。文中讨论了师范院校在教育体系中的独特设计、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以及学生来源和教育实践活动,认为这些都表现出中国对西方教育制度的选择性接受,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连续性以及“中”“西”文化和教育理念的相互渗透、包容、改造。同时,从社会层面上看,师范学校的独特性使其对清末的社会转型、民国时期的国家建设和乡村改造、20世纪女子教育和女性进入社会,以及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的东山再起,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鼓吹“乡治”,极大地拓展了作为“地方公论”产物的“乡里空间”范围,并由县延伸至省一级,直接促进了“一省之力”的成熟和独立,最终形成了辛亥革命以各省独立获得成功这一独特形态。这种视角有别于传统的现代性坐标,可以使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更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王道政治”是个好东西?——评“儒家宪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绍光 《开放时代》2010,(9):136-150
蒋庆似乎确信“王道政治是个好东西”,并提出一套理论来阐述自己观点。这个理论自成一家,冲击性很强,迫使人们思考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历史与现实的问题。既然蒋庆展开“政治儒学”研究、宣扬“王道政治”和“儒教宪政”不是纯粹出于学术兴趣,而是为了对症下药,“为中国未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一个理论上可能的选择维度”,并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政治困境,这篇文章集中讨论他把脉认定的“病症”以及他苦心孤诣下的“处方”。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晋商文化占据中国商界上百年。他们坚守中国传统的"诚"的理念,以信用为基础,创立了票号,也就是近代中国银行的雏形。诚和信的理念为现代会计制度奠定地基础,丰富了会计文化内涵。晋商会计就是中国近代会计的典型代表,而晋商发明的中式复式记账——"龙门账"在世界的会计史上熠熠生辉。晋商文化精髓仍须要现代会计人一代一代传承、创新,发展。今天的会计科学,完善会计技术,提高会计审美能力,追求会计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