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竞争格局的变化、高周转策略以及积极面对调控背景下的市场,是龙头房企在市场平淡期业绩飘红的三大因素进入2014年,受地方政府政策调控、"钱荒"二次发力、楼市"春节效应"等诸多因素影响,全国重要城市住宅市场成交量开始下降,销售市场逐渐趋于平淡。中指系统数据显示,1月监测的43个城市中,有36个城市楼市成交量环比下降。其中,1月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楼市成交集体遇冷:上海商品住宅成交环比下降30.65%;深圳一手住宅成交环比下降45.5%,同比下降70.4%。然而,龙头房企的业绩似乎并没  相似文献   

2.
张宏伟 《楼市》2012,(12):44-45
Q&A◆中央明确"两个不可能",为何却依然有人认为政府有救市可能?一则由于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短期内宏观经济面持续恶化可能导致重启楼市"救市计划"。二则楼市惨淡,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政府有可能持续微调,刺激楼市需求入市。  相似文献   

3.
200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商品房成交量萎缩,房价开始下行。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拯救楼市。究竟应该如何认识政府救市的目的、措施和效果呢?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形势有些耐人寻味:在成交量持续萎缩之后,是否会出现全国普跌?政府是否会"出手救市"?事实上,市场的走向与管理层的态度,都取决于一点:楼市是否存在泡沫——如果存在,泡沫必然会破灭,也应该破灭;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伊始,国内房地产市场成交出现放缓的迹象。北京房地产市场并未像往年一样迎来"开门红",成交萎缩、价格平稳成为岁末年初北京楼市的主要特征。据某知名机构研究中心的监测数据,2014年前12天,北京新建住宅成交环比下降33.8%,同比下降37.2%。二手房成交环比下降27.5%,同比下降55%,楼市成交出现明显回落。成交量回落导致价格上涨乏力。新年第一周,北京二手房成交均价稳定在每平方米2.9万元左右,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维持在每平方米2.7万元左右。  相似文献   

6.
2009年,全国房地产市场迅速走出2008年的低谷,形成惊人的"V"字上涨势头,全年商品房成交量同比增长43.6%,商品房均价同比增幅23.2%。面对巨大压力,2010年年初,国家开始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如今三年已过,楼市调控效果如何?各地房价涨幅是否有较大差异?本文利用2012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定基部分的数据,对全国70个大中城市楼市2010年以来的房价调控效果进行综合比较  相似文献   

7.
热。楼市热,股市热,人心浮躁。3月份后成交量和房价涨幅一直狂飙,房地产市场已经涨回2007年最高峰的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其中,深圳环比增长2.2%,广州环比增长2.7%。多方数据指向一个结论:房价在涨,楼市又起来了!  相似文献   

8.
面对着2000亿房企的出现,人们很难认同楼市经历危机,但面对着一些小房企倒闭,鬼城蔓延,人们又觉得确实有点冷。不同视角看待中国楼市会得出不同的结论,2014年楼市确实不如2013年楼市火爆,从价格上来说,并未出现所谓的降价风潮。2014年楼市之所以"冷",是因为人们的预期很"热",同时部分城市因为价位超过了当地消费能力,表现为成交量下滑。一些人所谓的冷,标准是只要不天天涨价,天天火爆就是冷,中国房地产市场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回调过,房价也很少出现向下的波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市场整体偏冷,后市或有所复苏与往年楼市出现"小阳春"不同,今年北京二手房市场未能快速从春节假期的冷清中走出。一季度市场整体偏冷据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统计,3月北京二手房住宅成交量与1月成交量基本持平,约为8800套,环比2月增长61%,同比去年同期大跌79%。而整个一季度二手住宅成交量  相似文献   

10.
微调信号     
全球金融风暴扫荡过后,当各国政府正在收拾残局之际,我国的资产市场却开始了一场饕餮盛宴。从去年年底至今年8月初,上证指数上涨超过75%,近期虽有一定幅度回调,但股市的信心尚未动摇。半年前还在"严冬"中苦苦挣扎的楼市,也在3月份后提前过冬进入"盛夏",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增幅结束了此前连续数月环比为负数的局面,转为正增长,成交量也屡屡创出新高。  相似文献   

11.
正与以往不断翻新"国几条"的楼市调控不同,今年上半年中央并没有出台具体的调控政策,只是针对宏观经济采取了一些"微刺激"措施。而在"分类调控"思想指导下,地方政府自主性加大,"限购松绑"等调控动作频繁。在救市过程中,地方政府以打限购政策擦边球方式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无锡、海口、温州等城市已明确发文或明确表示限购政策已做调整,除此之外,福建、杭州、长沙、宁波、昆明等城市放松限购的市场传闻频出,在市场时机成熟之时,有可能会  相似文献   

12.
在房地产新政压力下,楼市成交量的不断萎缩正在逼迫深圳的部分中小型地产中介公司关铺裁员,而这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如果市场成交量继续下滑,深圳楼市也许会再逢一次类似2008年那样的房市"退潮"劫。暗淡的交易量此轮楼市新政之后,深圳新房成交量每周均  相似文献   

13.
《上海房地》2014,(8):1-1
近几个月,房地产市场最火爆的字眼是“限购松绑”。面对楼市低迷调整,不少城市频频或明或暗出台政策放松限购,“救市”举措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对楼市下行的集体焦虑。  相似文献   

14.
正观望情绪再次抬头,调控不再被反复提及2013年岁末,楼市成交量在一年的同比高增长后出现下降趋势,观望情绪重新蔓延。与市场态势同样引人关注的,是在刚刚召开的20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往年的热点房地产调控没有再被提及。市场趋冷,调控淡化——楼市正逐步走向理性。  相似文献   

15.
受宏观经济大环境影响的房地产市场,正经历着一场跌宕起伏的调整。作为全国经济重要引擎和金融中心的上海,房地产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传统的"金九银十"是否火爆依旧?量价齐跌的"金九"9月份,上海市商品房和商品住宅的成交量分别为114万平方米和91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下跌66.4%和68.3%。表明上海楼市"金九"的市场预期成为泡影。  相似文献   

16.
去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中央果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其中也包括了刺激楼市的"一揽子政策"。在中央和各地一系列救市政策的刺激下,2009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急速复苏,商品房成交量、成交金额都大幅提升。当此岁末年初、市场形势变化的情形下,以往针对楼市低靡实施的一些救市政策,势必将逐渐做出调整。如此判断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今年以来,我国楼市进入了调整期,特别是最近深圳等地房价的下跌所引发的断供风潮,更是让"是否该救市"成为中国楼市的热门话题。从房地产大亨、专家学者到政府官员、普通民众,纷纷被卷入这场大讨论之中。持"救市"观点的人认为,房价下跌特别是大幅下跌必定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金融体系的安全甚至国民经济的运行,现在的楼市已到了不救不行的地步;反对"救市"者则认为当前我国的楼市调整才刚刚开始,广大购房者也正是因为房价太高而望楼兴叹,此时政府若救市必将让之前宏观调控的努力功亏一篑。在此,本刊特地选取了两篇持有不同观点的文章,作为这场救市大讨论的缩影,以期引发读者思考。孰是孰非本刊暂不作评论,欢迎读者踊跃来本栏参评  相似文献   

18.
邹毅  于爱清 《东南置业》2008,(10):56-59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深圳、北京、武汉等大城市的住房价格开始回调,进入2008年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急剧萎缩。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影响几十个行业,产业链很长,如果房地产出现大的波动,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房地产正常的成交量和稳定的房价对整个市场的影响重大,也是政府控制市场的最主要目标。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个“政策市场”,其走势和政策息息相关。假如目前疲软的房地产市场一直持续下去,甚至进一步萧条,届时中央政府维持房地产正常的成交量和稳定的房价的“救市王牌”到底有几张,会亮出多少,亮出以后会产生什么具体的影响,是每个有思想的专业人士的必然思考。  相似文献   

19.
图表/数字     
《楼市》2014,(17)
正销售松绑限购,成交量环比增长53.4%2014年8月,对于杭州楼市来说,注定不是一个平稳的月份。自7月28日房管局发布公文称杭州局部解除限购,到8月28日再次表示杭州全面解除限购,杭州主城区商品房成交大幅度上升。从8月1日至8月26日,杭州主城区商品房成交2669套,而上月同期主城区成交1740套,环比增长53.4%。同时,与去年同期的2198套相比,同比增长21.4%。  相似文献   

20.
5月楼市回暖进入5月份,国内多地区楼市成交量均出现回升现象。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报告显示,5月7日至5月13日被监测的40个城市中,六成城市楼市成交周均同比上升,苏州、厦门、温州、兰州、海口同比增幅都在100%以上。重点城市中,仅深圳、上海成交周均同比下跌,其余城市均上涨,其中南京涨幅最大,达82.20%。作为全国房价风向标之一的北京,更是出人意料地迎来了"红五月"。据北京市住建委数据,5月上半月,北京新房住宅签约4679套,较4月同期上升4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