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浙商率先兴起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模仿创业和创新为主,现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迫使其加强自主创新。鲍莫尔关于创新型企业家与创业型企业家,以及把创新型企业家区分为生产性企业家和非生产性企业家的定义,有利于分析浙商的创业和创新。但是,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及市场化和工业化的早期,模仿和模仿创业往往也是生产性的,到了中后期就逐步转变为非生产性甚至是破坏性的。要实现从模仿创业向自主创新转变,必须加强创业和模仿创新,实行联合和协同创新,以及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南北技术扩散的分析框架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影响.不同于以往研究,本文假定发展中国家同时进行自主创新和国外先进技术模仿,其知识产权保护在鼓励自主创新和国外技术模仿的两难中权衡取舍.理论分析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差距都对其技术进步都有重要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当前的技术进步主要依赖于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模仿,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效应不显著.因此现阶段鼓励国外技术模仿的宽松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但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不断缩小,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将会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3.
论企业家创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有的理论和经验分析,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推动一国工业化的发动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企业家创新精神、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本文主要探讨企业家创新精神。一、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企业家创新精神在发达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企业家及其精神无可质疑地扮演着一个发动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传统的观念一般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社会经济条件的特殊性,特别是天生缺少私人企业家,创新活动不得不由国家(政府)来替代。当然,国家也可以在某些方面取代私人企业…  相似文献   

4.
张杰  李勇  刘志彪 《经济学》2010,9(3):1261-1286
本文构建了一个模型来研究外包以及依附于外包活动中的技术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多重影响效应。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为低模仿类型时,外包活动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有利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双方的福利增进;在发展中国家为高模仿类型时,技术转移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我们的研究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外包条件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并不必然会带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增长,一个不可忽略的必要条件是,发展中国家自身制度条件制约了外包与技术转移对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如何通过知识吸收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是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企业家导向、外部知识获取、内部知识共享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影响关系,建立了一个自主创新研究的理论框架。并指出:内部知识共享是外部知识获取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企业家导向与外部知识获取的交互影响提高了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程度;企业家导向能够增强内部知识共享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外包与技术转移:基于发展中国家异质性模仿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构建了一个模型来研究外包以及依附于外包活动中的技术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多重影响效应.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为低模仿类型时,外包活动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有利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双方的福利增进;在发展中国家为高模仿类型时,技术转移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我们的研究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外包条件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并不必然会带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增长,一个不可忽略的必要条件是,发展中国家自身制度条件制约了外包与技术转移对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外包、创新与工资不平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构建了一个纳入发达国家创新活动的外包模型,来研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外包转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资不平等以及作为发包方的发达国家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我们发现,外包转移活动中不同因素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资不平等有着较为复杂的影响效应;更为重要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外包转移程度越大,越能激励作为发包方的发达国家企业的创新活动.进一步,考虑到作为外包转移接受方的发展中国家之间普遍存在的模仿行为特征,在外包模型中引入了发展中国家企业之间的模仿系数.模型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代工企业之间的模仿程度越大,则会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资不平等;而且,作为代工方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之间的模仿程度越大,越能激励作为发包方的发达国家企业的创新活动,越能激励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外包转移.本文的结论对于重新思考与理解外包活动对作为发包方的发达国家和作为接包方的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复杂影响效应,无疑具有非常直接的现实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市场越是发展,竞争也越是激烈。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经营的“主角”——企业家的作用至关重要,而创新是企业家成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全球企业家观察(GEM)个体数据分析了FDI对东道国企业家精神的促进和抑制作用.研究发现:FDI对东道国企业家精神的影响是动态的,短期内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长期内主要表现为促进作用.本文进一步以OECD国家为研究对象,对异质性FDI与东道国企业家精神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相比起发达国家FDI,发展中国家FDI对东道国企业家精神的短期抑制效应略小,长期促进作用要大很多.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企业家人力资本投资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万思 《发展研究》2001,(10):38-41
一、中国企业家人力资本投资现存的问题 (一)国民教育投资力度太小 如表1所示,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1.
靳卫东  何丽 《当代财经》2011,(10):15-25
提高创新效率和人力资本投资效率,采取渐进式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危机的爆发和环保要求的提高等等,都可以激励企业家创新和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使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决定了技术进步型经济增长的实现。随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的不断进行,生产模式将不断更新,那么前后相继新旧生产模式的生产曲线的包络线就构成了经济增长的路径。发展中国家依靠技术模仿,可以发挥"后发优势"而实现短期高速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模式很难持续。采用技术模仿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技术进步方式,才是发展中国家实现长期增长和经济赶超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归纳综述了中西方学者的技术创新理论,主要有创新动力论;模仿论与创新扩散模式论;市场结构论与企业规模论;创新与经济增长“逆相位”论;创新源泉论;创新选择论;技术创新长波论等。  相似文献   

13.
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以获取或维持竞争优势。而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决策,对于技术创新的成败有重要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基于此,本文从技术特性和创新模式的分类出发,分析了不同技术特性对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不同影响机理,指出对应于不同程度的技术复杂性、技术不确定性以及技术隐含性,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会有所差异。此外,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命题假设,构建了概念模型,认为技术复杂程度越高,企业采用合作创新的倾向越明显,而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可能性越小;技术隐含性越高,企业采用合作创新或自主创新的倾向越明显,而模仿创下了的倾向越低;技术不确定性越高,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合作创新。  相似文献   

14.
资产负债管理是保险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所要实现的目标很多,其中某些目标之间是具有矛盾性的。本文针对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众多冲突目标问题,建立了一个多目标资产负债管理模型,以帮助寿险公司实现资产配置和负债配置的风险最小化目标、利润最大化目标和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算例分析发现,基于多目标规划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能够同时实现不同的目标,改善寿险公司的管理效果,而且该模型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同时对引进技术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是落后国家提高技术能力,加速技术追赶,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然而,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是一项昂贵的学习性活动,不会自动发生,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重视程度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理论研究表明,企业消化吸收与技术引进支出的比值是与该行业世界技术进步的速度负相关,与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及该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正相关,1999—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经验数据也支持这一结论。因此解决中国企业目前"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问题不能靠简单的政策刺激,应从加大高等教育投资,快速积累适合企业技术要求的人力资本,以及深化市场改革,推动企业间积极有效竞争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张小蒂  姚瑶 《经济地理》2012,32(2):106-110,132
随着我国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创新成果大量涌现,但各地创新绩效的差异依然十分明显。将企业家才能纳入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的分析框架中,构建了包含这一因素的新的知识生产函数。结果表明,自主创新程度较高的地区,其民营企业家资源较为丰富,并且企业家才能对于地区创新绩效提升的作用要高于专业技术人员。民营企业家较注重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并能努力寻求技术水平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平衡,从而可实现技术创新与要素整合创新的良性互动。结论亦能够增强对区域创新绩效差异现象的解释力。可为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进一步增进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利用85个国家1989—2011年的跨国数据,实证检验不同收入水平下,金融结构对国家技术创新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高收入水平国家偏向于金融市场的金融结构更加有利于技术创新。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思想,对该结果进行了解释: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创新结构不同,即自主研发和模仿创新的比例不同。从事自主研发和模仿创新的企业在风险特征、企业规模方面具有差异,这要求不同比例的金融市场和银行信贷与之匹配。由此,创新结构决定技术创新视角下的最优金融结构。因此,在特定发展阶段,存在与之相匹配的最能有效促进技术创新的金融结构。该结论强调了考虑发展阶段因素的必要性,为新结构经济学相关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也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虽然各国国情和科技发展水平存在着种种差异,推动创新的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但是,美国在促进自主创新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实践,并取得了一系列良好成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美国自主创新的特点和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突出科技的战略地位,私营部门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不断加强产学研等创新行为主体间的联系与合作,政府在促进自主创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注重创新环境的构建等。美国的繁荣永远不会依靠低工资或低价格,而是依靠开发新产品和生成新行业,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中充当世界引擎。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atibility and innovation in markets with network effects using a model of competition with endogenous R&D, commercialization and compatibility. Compatibility is a mutual decision between firms and demand is partially dependent on overall consumption across compatible networks. Incumbent acquisition of an innovation or profit from entry provides entrepreneurs with an incentive for developing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s and entrepreneurs receive greater returns if larger incumbents offer compatibility with their installed base. But for sufficiently weak network effects a large incumbent increases demand for its own product by denying compatibility to rivals. As a result, a credible threat of incompatibility reduces the entrepreneur's reserve to sell an innovation, but can also increase offers from smaller incumbents to acquire the innovation if it also avoids an incompatibility response from a larger incumbent. In response, entrepreneurs adjust their research effort in order to target a favourable compatibility regime that maximizes profit from entry or offers to acquire the innovation from incumbents. This leads to a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ength of network effects, innovation incentives, the entrepreneur's ambition for improvement and potentially disrupting the compatibility reg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