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一边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已经从农业大国转变成工业大国,工业贸易排名世界第三位,世界制造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一边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竞争力仅局限在不断压低劳动力成本上。在现代国际经济秩序中,利益的获得已经不仅仅取决于生产能力和生产量的大小,品牌及创新技术的缺失,使中国制造业的“世界工厂”之路征途漫漫,品牌、研发、销售渠道、细分产业等竞争要素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的希望在于面对市场,市场是创新的龙头。中国经济应该是“世界的工厂-世界的市场-世界的创新-世界的品牌”这样按部就班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地发展联想、TCL等企业现在已经掌握住制造业和国内的市场了, 并还在向“微笑曲线”的右边走,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利用曲线右端的市场带动左端的设计。而左端的研发投资要降低风险,最重要是要掌握右端的市场多元化是发展初期的一种现象,因为机会多、诱惑多。在经济发展早期,亚洲企业多元化比较多,但大多是无效的,而美国现在多元化成功的只剩下GE了。未来中国企业应该专心在几个它们比较专长又足够大的领域里面提升竞争力科技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过科技应用和消化的速度。以后的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整个系统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会越来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目前内地大企业的国际化不很顺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国际化的人才和经验不足,时间不足,而国际化的规模又太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VS“世界工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几年制造业发展迅速 ,国内外很多评论都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经过对“世界工厂”的概念的剖析和我国当前制造业形势的分析 ,指出中国当前还不是“世界工厂” ,但中国已经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潜质。中国当前应当对自身发展有准确的定位 ,既要发挥比较优势 ,继续保证强劲的竞争力 ,又要从制造业根本出发 ,深化改革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这些产品行销世界,国外各大媒体出于不同的目的纷纷宣扬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但是,按严格的“世界工厂”标准衡量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与世界工厂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中国制造业的背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5.
中国凭什么跨过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创造者的漫长征程?许多因素都会主导这个进程,比如政府的产业政策、新的科学技术、企业的新组织形式,还有更加注重“变革的文化”、“沟通的文化”和“创新的文化”的新一代政府和企业领导者们。  相似文献   

6.
王皓 《国际市场》2007,(10):53-54
“中国制造业是世界制造生产链中的重要一环,但中国只是一个‘车间’,还远未成为‘世界工厂’。”这是前几年企业家与专家学者中颇具有代表性的看法。而近两年,随着各类成本要素的明显变化,中国供应商的制造成本不断上升,同时中国正面临着东南亚等地区激烈的竞争压力,致使中国从“车间”迈向“世界工厂”的步伐艰难重重。  相似文献   

7.
官声     
《中国工商》2003,(3):10-10
全国政协副主席经叔平日前在提交“世界制造业发展与中国经济展望论坛”的书面发言中指出,从产值比重,产品附加值,全球市场排名来看,我国离“世界工厂”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的关键是提高制造业的质量,缩小与“世界工厂”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上升和环境治理成本的攀高,使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制造业必将经历一场伴随着阵痛的转型。是利用各种手段降低成本,继续发挥“世界装配工厂”的优势还是利用创新和品牌进行产品升级?本期商业思想家论坛将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从成本控制、财务管理和技术创新等角度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9.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归纳我们的2005年,我想毫无疑问是“品牌”;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表达我们对2005年的感受,那就是“相信品牌的力量”。 2005年,整个中国经济、中国社会对于“品牌”的关注是超乎以往的。国家提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发展理念,民族品牌加快征战国际市场的步伐,跨国企业为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品牌发力,中国市场上的“品牌”热  相似文献   

10.
《进出口经理人》2011,(5):68-68
我们一直以来都自诩为“世界工厂”并骄傲地宣称自己是制造业大国。而事实上,中国的大部分工厂都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备受煎熬。为什么一个制造业大国,却没有强大的制造型企业呢?  相似文献   

11.
国内看珠三角,珠三角看格兰仕,从上至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如火如荼。中国制造的浓缩——格兰仕要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品牌”进行转变,提出新中国制造时代,其转变的核心战略就是今年明确被提出的“中国红”。且看“中国红”如何改变和升级一个企业。  相似文献   

12.
一、普及PLM应用 CAXA向外宣布正式进入PLM市场的原因,一是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制造业呼唤产品创新和协同管理。中国目前是制造大国,所有的外国公司都把制造基地逐步的向中国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呼唤中国的制造业要做有自己产品,有自己品牌的制造业,而不能一直做“三来一补”。作为软件业我们一定要提供一种创新的产品,使得中国制造业能够真正在世界的制造舞台上有一席之地,从制造的大国变成制造的强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制造”的浓缩品格兰仕要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品牌”转变,提出了新中国制造时代,其转变的核心战略是2008年提出的“中国红”,“中国红”能否改变“中国制造”的形象,格兰仕的“红色”产品能否铺满世界大道?  相似文献   

14.
陈濮 《网际商务》2014,(1):103-103
从20世纪末开始,全球市场进入一个需要加速的时代,中国市场尤甚!创新加速、成长加速,市场变化随之加速。许多企业在20世纪叱吒风云,在21世纪却束手无策。对中国来说,这个曾经的“世界工厂”,如今俨然成为全球企业竞逐的“世界市场”。  相似文献   

15.
"穷而后工"     
“中国制造”在近30年(尤其是最近15年)的发展举世瞩目,但它并非始于30年前。中国制造可以追溯到60年前,甚至90年前。在曾经作为中国制造业主要基地的上海,出现过多个享誉全国的制造业品牌(从钟表到电子、汽车)。“上海造”以其优良的产品质量、制造工艺赢得相当大的品牌号召力。如果历史可以假设,沿着这条路径发展,中国制造也许会走上一条不同于现在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过去20多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成长: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40%以上、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成为商品出口的主体。在诸多跨国公司以及仁人智者眼中,中国的国际分工与角色定位渐趋明确,那就是充当“世界工厂”。那么什么是“世界工厂”?中国是“世界工厂”吗?这正是本文试图寻求解答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墨 《商界》2007,(7):I0016-I0019
一片片工厂林立,数百万中国人在深圳打工——中国是“世界工厂”,深圳是“制造之都”。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正在逐步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世界工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快速增长。1991~1996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上升了3.75倍。1980~1997年中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4%上升到5.9%。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一些重要工业品产量和出口量名列世界前茅,煤炭  相似文献   

19.
陈荣勇 《国际广告》2010,(10):37-38
“中国制造”——我们认为这个概念应该是一个“大品牌”。首先我理解,随着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以及创新的发展,我们的出口产品应该从价廉逐渐向物美升级。同时中国由于经济体量很大,我们还要通过我们的宣传、推广让中国制造转变为质价兼优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王晖余  夏冠男 《华商》2012,(4):18-19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承接转移”,国内出现少量资本“抽逃”实体经济迹象——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后危机时代”,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如何直面压力、突出重围、再造“新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