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借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契机,广东省政府推行了以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为导向的"双转移"战略,该战略的出台有其内在的推力与积极意义。经过6年的发展,"双转移"战略的效应逐渐显现。文章试图从产业集聚的角度出发,通过计算广东省产业区位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来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以此解读"双转移"战略对广东省产业格局的发展和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双转移”促进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速。如今,广东省为解决经济再次提速的困境,创造性地提出了"双转移"战略。"双转移"战略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现在执行如何?效果又如何?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广东实施“双转移”、“双提升”的循环促进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振  张可 《港口经济》2011,(10):46-50
本文通过分析实施“双转移”和“双提升”发展战略的基本动力,以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为最终落脚点,将两大战略纳入同一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了两大战略的循环促进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双转移”是“双提升”战略的基础,而“双提升”是“双转移”的延伸和必然要求,同时两大战略的实施将为广东新一轮发展赢得人!z/红利、制度红利、产业红利和技术创新优势。  相似文献   

4.
当前,广东省实施"双转移"战略已取得阶段性的成绩,也处于发展进程的关键阶段,必须解决好以下实际问题. 第一,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关系. 实施"双转移"的产业转移是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的行政行为,但是在资源配置市场化、企业竞争自由化及金融秩序国际化的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政府主导的社会发展过程必须处理好与市场、企业三者的关系,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与政府实施"双转移"的双重积极性,确立以政府和企业"双主体"共同作用的发展机制.其中,企业和政府所担负的功能应有所不同,明确前者是主导、后者是引导的作用.要由企业按照市场(显性市场和潜在市场)的运行规律,自主安排资金、设备和技术投向.只有如此,也才能在经济转型中促进政府职能转换,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汇率改革、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环境保护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广东产业发展进入高成本时代。2005年起,省政府实行"腾龙换鸟"、"双转移"战略,积极推动地区产业转移升级。运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探析广东产业升级转型的内在动力珠三角地区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社会收益最大化;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基本生存环境恶化,借助转移升级,重新焕发活力。产业升级转移过程,好比露珠滴入平静水面,形成"涟漪"效应。  相似文献   

6.
广东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港资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港企的转型与升级已迫在眉睫。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积极探索推进港资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是广东"双转移"政策的需要,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7.
作为经济大省,广东GDP连续24年全国第一,为了突破多年来制约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资源匮乏、环境承栽压力加大、发展空间受限等突出问题,广东创造性地提出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战略,使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8.
在产业升级、"双转移"和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珠三角中小企业受到内外强烈冲击。危机加速旧有模式的崩溃,催生新模式的崛起,借鉴西方经验,顺应客观规律,利用优惠政策,企业可选择"退出场、趴下来、往上走、往里走"四大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孙艳  梁谦 《特区经济》2010,(10):32-33
"双转移"、"双提升"是现今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重点战略,它们能否顺利实施将影响着广东省经济的可持续性和国际竞争力。本文从生产要素流动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互动关系出发,基于结构红利角度对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顺利实现结构红利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重创了广东的外贸经济,但同时也促使广东在全省范围内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茂名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世界级沿海石化产业带之一,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居全省欠发达地区前列,有实施"双转移"的优势。要把握住"双转移"的历史机遇,茂名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升劳动力素质,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区域竞争优势理论的粤西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区域竞争优势理论,分析粤西地区在具有资源要素比较优势下,经济长期难以腾飞,与珠三角区域差异日益扩大的原因。探讨了在珠三角"双转移"战略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历史机遇下,从要素层面和企业群落层面推动粤西地区经济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2.
"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我国的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推动高耗能产业向新能源富集的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从源头上控制碳排放,是兼顾"双碳"目标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面临能耗"双控"制约、营商环境较差和产业配套体系滞后等问题掣肘.应转变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区域协同联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推动高耗能产业有序向西部地区转移集聚,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双转移”的效应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迎新 《特区经济》2009,240(1):22-24
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中的发展极、发展轴、发展网络、圈层、城市群、产业集群等理论,探讨了"双转移"对促进区域城乡协调、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等可能产生的"点、线、面、圈、群"效应,强调为了有效实施"双转移"举措,必须扬上述效应之长,避其所短。  相似文献   

14.
权势转移理论往往将大国实力的不均衡发展与霸权战争相联系,并认为崛起国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是霸权战争的根源,由此提出管理权势转移的必要性。美国与亚太战略再平衡相联系的战略东移,本质上便是对中美权势转移的预防性管理,这呼吁中国应采取有效的战略应对以避免被动式管理、反应式管理和个案式管理。一方面,美国的管理本身存在着源于权势转移理论的重大前提假设错误,为中国主动应对进而有效管理中美权势转移创造了机遇;另一方面,作为历史上少有的成功实现和平权势转移的国家,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美英权势转移的管理经验,也为中国未来主动、有效地管理中美权势转移提供了重要参考。为避免由美国预防性管理中美权势转移而带来的涉中国的争端集中性爆发,中国针对中美权势转移的主动和有效管理战略应确立精细的阶段性战略和阶段间衔接战略,实现从"坚持韬光养晦"到"部分积极有所作为"再到"全面积极有所作为"的平稳过渡,最终迭致中美权势转移的和平实现。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是我国典型的欠发达地区之一 ,转移农村剩劳动力是解决我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突破口 ,而当前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又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压力和动力 ,结合现实国情和我省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特殊性 ,本文提出了我省要以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城镇非农产业发展相结合、就近转移与区际转移相结合的“双结合”加速转移的模式与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陈文杰 《浙江经济》2012,(15):44-45
应坚决摒弃依靠低端产业梯度转移的粗放式发展老路,积极探索承接高端产业反梯度转移的新路子,更好地促进山区工业跨越式发展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大的困难在山区。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工业的带动。近年来,山区各市县对工业发展都十分重视,如衢州市提出实施"工业立市"主战略、丽水市提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目前,  相似文献   

17.
作为经济大省,广东GDP连续24年全国第一,为了突破多年来制约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压力加大、发展空间受限等突出问题,广东创造性地提出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战略,使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18.
从"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区域发展的关系来分析,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延续与完善,是应对新常态和新挑战的重要部署,是加强次区域和跨国际区域合作的新方向。当前,"一带一路"战略对区域发展所形成和注入的动力,正沿已经形成的经济发展网络向内陆传递,促进了经济空间联系得更加紧密和更加顺畅。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以"三大支撑带"为主体的区域经济新格局的逐渐形成,为产业转移和消化过剩产能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未来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最后提出了加快跨国际区域合作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政策·要闻     
《中国招标》2012,(32):43-44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发布了《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下称《转移目录》)。《转移目录》历经数十稿,在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四个结合"的原则。一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地方发展需求相结合,各地发展的重点产业与国家区域规划相衔接,具体发展产品方向体现了地方的  相似文献   

20.
加快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广西加快西江经济带建设、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广西西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态势,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