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作为中华古代文明根柢的传统农业,走过了二千余年的漫长历程,直至今天仍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既说明传统农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也反映出我国农业发展的艰难和速度的缓慢。因此,关于我国的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问题,值得我们下大力气进行深入而又客观的研究。这项研究搞好了,不仅有助于我们寻找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资本主义萌芽未能顺利成长问题的答案,而且能对如何改造我国的传统农业、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提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现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实质是一种“自给自足型小农经济”,它与“营利型家庭农场”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农场排挤小农场是不可逆转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下一步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这是国内理论界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3.
我们要认识到小农经济本身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小农经济问题的对策。但同时也要看到,小农经济自我进化维持的充沛活力,在我国发展农业生产力和解决就业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尽管小农经济与生俱来的弱点给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不少的困扰,但中央一再强调不能否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在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小农经济仍将在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小农经济发挥的作用,非但不小,反而非常重大。学界、一些政策制定部门以及地方一些同志对小农经济作用的忽视,对中央"三农"战略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比如有关部门规定,国家新增惠农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项目获得了远比小农经济大得多的财政和项目支持;不少地方政府更是用行政手段来打造规模农业。小农经济如果失去政策的扶持,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潮中,遭遇灭顶之灾是迟早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经典作家关于小农经济落后与农业资本化对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作了深刻分析,国内外有关小农经济危害与资本化农业积极作用的经验总结雄辩证明,只有资本务农,才能以现代农业经济替代小农经济,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农业现代化。该文阐明了小农经济的缺陷,分析了以农业资本化替代小农经济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小农经济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但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考察了中国历史上小农经济的形成原因,并对其历史作用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当前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契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如何进一步改造中国传统小农经济,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张昕 《珠江经济》2005,(4):48-56
小农经济难以解体既是广东“三农”问题的表现,又是广东“三农”问题的总根源。保留小农经济是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前广东小农经济的变迁力量和机制来自于政府的合理政策和制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很好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前景,诸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样的重大挫折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已经终结。当然社会主义实现发展前途,最终代替资本主义还有很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
非公有制经济的生命力有多长?是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后,我国进入发达的社会主义之后,非公有制经济就会消灭了?我认为,非公有制经济的生命力将与市场经济共存。首先,市场经济的基础在于资源的稀缺,只要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人们之间,各个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还存在事实上的利益差别,就需要市场经济这个公正的法官来协调人们之间的矛盾,激发各自的  相似文献   

10.
任保秋 《特区经济》2008,235(8):156-158
当代"三农"问题是市场经济展开的必然结果,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出现,本质上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冲突。解决"三农"问题,应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家庭承包制,引导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11.
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信用是“积极信用”,市场经济时期的信用是“消极信用”,是市场经济促成了这一转变。实现从“消极信用”到“积极信用”的回归 ,政府和法制的作用是有限的 ,最终要从市场经济本身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2.
魏晶雪 《乡镇经济》2009,25(1):108-111
文章通过梳理舒尔茨的“理性小农”命题、恰亚诺夫学派的“道义小农”命题、黄宗智的小农命题和徐勇的“社会化小农”命题等国内外关于农户经济行为经典文献,分析指出处于传统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我国绝大多数农户在为家庭正常运转或者为生存而生产,基本可以归结为生存型小农,与其相适应的是救助性的农贷制度。  相似文献   

13.
Contemporary debate in Indonesia over ‘people's economy’ and ‘globalisation’ recalls the vigorous 1950s debate over ‘dualism’. Taking as a case study the rise and eclipse of railway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colonial phenomenon of dualism can with hindsight be reinterpreted as a phase in a previous cycle of globalisation. However, economic history has overlooked the remarkable vitality of the small-scale transport sector. Focus on the small-scale sector highlights the inadequacies of familiar paradigms and suggests the need to reconceptualise long-term socioeconomic change. This analysi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responses to the current wave of globalisation and how they may be manifest in a more democratic post-Soeharto Indonesia.  相似文献   

14.
后金融危机时期,部分返乡农民工选择了留乡创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生资源,留乡创业农民工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增加人力资源,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推进者;有利于逐步转变农民的小农意识与生育观念,提高农民的权利意识,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拓者;有利于改变基层政权权力结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促进管理的民主化,决策的科学化,为乡镇改革增添新的力量,成为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完善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15.
对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是我国农村经济、政治状况发生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认识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对农村民主政治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江从实际出发,采取正确的对策,以引导农民的非理性政治参与向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黎 《特区经济》2008,(12):156-15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三农"问题没能得到根本的改变,大大影响了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导致农民增收难主要是因为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水平的关键是强化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当前,我国在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有许多的不足,必须强化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从而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强国。  相似文献   

17.
唐瑛 《特区经济》2008,(4):210-211
培训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作,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新型农民的培训模式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教育资源条件等相匹配。  相似文献   

18.
农民合作历程的组织化探析——以武汉市利民合作社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甜  张翠娥 《乡镇经济》2009,25(3):42-46
文章以武汉市利民合作社为个案,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组织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组织形式、结构、绩效以及运行等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形式日趋规范。结构日益分化,绩效不断提升,运行不断开放;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只有适应社会环境要求不断调整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三农”问题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则应是减少农民的数量,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而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则使这一转变过程进展比较缓慢,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两大制度的安排:户籍制度和土地政策。从政策层面上只有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进行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更好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