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从"威胁论"到"利用论"--日本对华经济战略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仅仅三、四年以前,“中国威胁论”在日本曾相当盛行,“中国低价商品的大量涌入是日本通货紧缩的元凶”、“日本企业纷纷到中国投资造成日本产业的空心化”等议论颇多。但近两年来,“威胁论”明显失色,代之而起的则是“利用论”。日本著名经济评论家、前经济企划厅  相似文献   

2.
冯昭奎 《国际广告》2011,(11):53-54
钱学森曾说,“一个中国人往往比一个日本人强,但三个中国人就往往比不上三个日本人。”从整个日本社会和企业界看,“拜金主义”远不如“拜技主义”盛行。  相似文献   

3.
近日,说起中国制造,不得不提国人赴日抢购马桶盖,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游客自日本抢购回来的马桶盖竟是“made in China”。“制造业女王”董明珠曾评论到:“无论是抢购马桶盖还是电饭锅,都是一个尴尬的笑话。这是我们企业在为过去的不诚信买单。”  相似文献   

4.
除了丰田车和佳能相机,今天日本经济的动力还来自哪个行业? 在最新一期日本专业设计杂志CASA的封面上赫然写着:“建筑师”是日本最大的出口产品。确实,环顾世界,有工地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举世瞩目的大项目现场,几乎都活跃着日本建筑师的身影。从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建筑设计的集体崛起,成为一种世界现象。 不独建筑,从50年前的模仿跟风,到今天的创新源头,日本悄然间已成为全球工业设计大国。而在《时代》周刊2006年的“60年亚洲英雄榜”中,“商业英雄”类别入选的五位时尚设计师均为日本人。不能不说,“日本设计”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国家能力,其对传统强势产业也将产生深远的促进作用。 在不同历史时期,日本对外来的先进文化均采取先全盘接受,后逐步吸收的方法,滋养并厚实了本国的文化。那么,在设计这一以“审美”为核心的领域,日本坚守并用以克化中西的理念“原型”又是什么? 通过对三位设计大师的深入访谈和对整个群体的审视观察,我们也许能够明了,东方应该如何接续先前曾被割断了的传统,并从中寻求通往未来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东方不仅能够与西方抗衡,还能反过来对西方产生影响,并期许一个“和谐共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究竟该种什么?潘改中国也将“牛奶倒进海里”“欠收”曾长期困扰着我国经济,然而近几年来,“丰收成灾”这一现象却在我们身边出现,类似“把牛奶倒进海里”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在我们的现实中也已存在。1996年夏天,中国苹果大省陕西和山西在丰收季节迎来了悲哀...  相似文献   

6.
“作”,造作也,“秀”,特出也。以矫揉造作的手段哗众取宠,此之谓“作秀”,曾用于形容某些演员、歌星华而不实的表演。然而,“作秀”之风也侵入了我们会计行业,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在会计报告上“作秀”,使得股民痛恨不已。  相似文献   

7.
刘苗苗 《北方经贸》2007,(5):118-120
终身雇佣制是日本式经营的“三大神器”之一,是日式企业劳资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终身雇佣制为核心的雇佣制度曾盛行一时。然而,随着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之中,日本企业经营环境日趋恶劣,终身雇佣制也如明日黄花,风光不在。文章就终身雇佣制应否存续下去这个问题,从终身雇佣制实行的条件开始分析,在探讨其对经济影响的双重性及动摇原因的基础上,预测了终身雇佣制在日本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然而,纵观130多年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到目前为止在经济技术上真正实现了赶超的只有日本。作为第一个非白人的工业化发达国家,日本能给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与其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相似的东亚国家的现代化提供怎样的激励和示范效应呢?本文力图从内在角度解释这一现象,即从“人”和“文化”的因素入手,来探究日本崛起的奥秘。  相似文献   

9.
2月23日,为期两天的2012国际展览协会(简称UFI)亚洲研讨会在深圳会展中心拉开帷幕。这也是该研讨会首度在中国内地举办。此前,UFI亚洲研讨会曾在香港、澳门举办过,本届有来自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围绕“政府如何支持展览业”和“展会的危机公关”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曾准确预测1982-1987年大牛市的期货交易商、投资高手拉瑞·威廉姆斯表示,目前中国的熊市可能至少持续到2012年。中国也将成为继日本和纳斯达克之后的下一个“堕落天使”。  相似文献   

11.
Made In Japan - -“日本制造”的标志 ,长期以来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是代表着可依赖的、微型的、精致的高科技产品的形象。但是 2 0 0 0年以来 ,日本企业接连发生产品质量缺陷、售后服务较差等问题 ,从国内闹得沸沸扬扬的东芝笔记本事件 ,到三菱汽车存有严重安全隐患 ,再到松下 GD92型手机大规模返修 ,以及日航公司粗暴对待中国旅客等一系列事件 ,使得“日本制造”形象迅速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瓦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遭遇信任危机的背后 ,我们看到曾大举开拓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 ,已面临市场竞争力急剧下降的事实 ;与进军中国市场的欧…  相似文献   

12.
斗士董明珠     
和阳 《商务周刊》2010,(6):45-45
董明珠去年也曾入选本刊“25商业女杰”,过去一年,她在媒体频频露面,但角色已经从我们熟悉的女企业家转变为“斗士”。  相似文献   

13.
《工商行政管理》2012,(5):41-43
径山产茶历史悠久,在宋代即被列为“贡茶”。据《新唐书·隐逸传》记载,茶圣陆羽曾在径山植茶、制茶、研茶,并写下了传世名著《茶经》。另史料记载,日本至今流行的“茶道”源于宋代径山寺内盛行的“茶宴”,故径山又有“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之美誉。  相似文献   

14.
古有俗语:“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可见作为中国商界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甚至日本、东南亚等各国。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其在长期创业过程中所形成的“诚”、“信”、“义”.“仁”等优秀商业道德给我们广大民众,特别是给我们现代的商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六月间,我参加中国物资经济学会赴日考察团,着重对日本生产资料的流通问题进行了考察。在二十天中间,我们访问了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京都等地,参观了新日铁、日野汽车、丰田汽车、三菱电机、东芝电器、王子造纸、三井物产等企业和一些物资流通中心,听取了日本物流专家、教授多次介绍讲解,并进行了座谈。在整个考察过程中,给我留下的一个最深的印象是:日本生产资料的流通,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也是高度社会化的。他们的生产实现了“现代化”、“合理化”,他们的流通也实现了“现代化”、“合理化”。作为联接生产和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流通环节的  相似文献   

16.
品牌为王     
品牌是企业生存的“命牌”,品牌是企业发展的“王牌”。 本期“特别策划”我们剖析尹明善打造力帆的品牌之路。 拥有世界最值钱品牌之一的可口可乐公司曾经很“牛”的宣称.“即使可口可乐公司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凭借可口可乐这个品牌,第二天我们仍能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王国。”这话也许狂妄了些,但最近的一个例证是:可口可乐安然度过了“二恶英”的风浪。 而尹明善曾说过:“中国产品的价格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品牌。可口可乐是什么,不就是糖和水,但是有了可口可乐这块牌子就行销世界的每个角落。” 什么是品牌?…  相似文献   

17.
少林足球     
大家好,我是草鱼儿!我相信此时此刻大部分的学生玩儿家都已经开学了,也就是说又要开始“拼命学习”了,但是一件会让我们很高兴的事情马上就要伴随着发生了!(很有可能!)那就是我们中国国家足球队将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就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将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呀!如果你是个球迷的话,你应该很清楚,我们的近邻日本的足球的水平发展是多么迅速呀!有人曾经说过,日本的著名漫画“足球小将”曾经影响了一代的日本足球青少年!使日本足球的青年人才倍出,夕日我们熟悉的那些日本国家队的球星如今都已经不知去向了,取而代之的那些年轻人使日本队的实力一飞冲天,在亚洲再无敌手! 不过我们似乎在这个时候也尝到了  相似文献   

18.
李稻葵 《新财富》2010,(2):34-35
中国经济总体规模在2009年末已经持平甚至超越日本,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初现“日本病”的症状,无论经济的对外依赖度还是资产价格,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不过,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比日本当年低得多,人口基数比日本大得多,只要我们进行深刻的体制改革,通过大规模减税、加快城市化启动内需,并迅速扩大资本市场上优良资产的供给,完全可以启动国内市场,走出一条大国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杜绝“日本病”。  相似文献   

19.
应韩国总统卢武铉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邀请,中国总理温家宝于2007年4月10日至13日对韩国和日本进行正式访问。温家宝曾表示,如果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06年10月访问中国是一次“破冰之旅”,那么“我希望我4月份对日本的访问将成为一次‘融冰之旅’。”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人们把4月称做一年中的“黄金之月”。这个时节,樱花烂漫,四处馥郁飘香而令人心醉。同时,各地新生在这个时节入学,毕业生们也将跨入社会大门,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日本人心目中的4月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多姿季节。就在这样一个美好时光里,我们有幸应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的邀请访问了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