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了搞活经营,许多企业推行了"社有民营"。这种改革形式究竟有哪些利弊得失,符合不符合供销社的改革方向,应如何改进和完善?笔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商榷。(一)"社有民营"在供销社小型门店推行一是遏制了经济效益滑坡,为企业注入了活力,很多门店遏制了亏损,效益不再下滑。二是解决了吃"大锅饭"问题,真正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出现了"磨不推自转"的可喜现象。三是减少了管理人员,加强了一线力量,人浮于事的现象基本杜绝。四是降低了费用,堵塞了漏洞,各种费用都压缩到最低限度。五是增加了投入,改变了店容店貌。供销社的门店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弄清基层供销社推行"社有民营"(这里且不论"社有民营"的提法是否科学)的实际情况,1994年12月29日至30日,我们三人到行唐县翟营基层供销社进行了调查,并与县联社领导同志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题座谈。实践证明,所谓"社有民营"不仅不是解决"职工负盈不负亏"的"灵丹妙药",而且由于改革步入误区,问题成堆,积重难返,突出的问题是为农服务受到严重影响。现将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一)行唐县共有28个基层供销社,1994年"社有民营"之风刮到这个县以后,原计划留下3个基层社不搞"社民营营"。但是,由于"交足国家的,留足企业的,剩下都是个人的"刺激着每一个职工的心;加之,不少同志把"社有民营"视为解决基层供销社问题的"灵丹妙药",因此真正坚持按合作制原则办事,没有推行"社有民营"的只剩下翟营一个基层供销社,其它27个基层社全部搞了"社有民营"。  相似文献   

3.
今年以来,各地供销社在改革中均有比较大的动作,也产生了不少新词儿,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恐怕要数"社有民营"了。含义大体相同的,还有"社有自营"、"社有私营"、"社有个营"等。作为一种资产实现形式,在一定的范围和前提下搞一些"社有民营",实践证明有利于微利、亏损的企业或摊点摆脱当前的困境,应该肯定。问题在于,在某些地方,"社有民营"已经被作为供销社的改革方向提了出来,出现了事实上的一哄而起。  相似文献   

4.
基层供销社是各级供销合作社的基础,这个基础搞实了,各级供销合作社全盘才能兴旺发达。 目前,上海郊区有部分基层供销社正在试行“社有民营”、“社有自营”、“抓大放小”;有的还提议将基层供销社的盈余、公积金分  相似文献   

5.
"社有民营"是供销社深化改革的方向,还是把供销社改成私人商店?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到曾以经营方式灵活、服务质量提高、企业亏损得到遏制而"辉煌"一时的内江市东兴区凌家、田家供销社作了调查。凌家供销社的同志告诉我们:"社有民营"运行问题多,两年就把供销社的信誉全砸了,是在羞羞答答地搞私有化改革。田家供销社主任说:原来想通过"双保"两、三年渡难关,实践结果供销社的难关更难渡。基层社的同志们说:现在已经到了实话实说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6.
在深化供销社改革中,各地在零售门店推行了"社有自营"改革,对这项改革众说纷云。有的认为,相悖于供销社深化改革的方向;有的认为是在供销社面临困境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当然也有肯定的说法。宽城县供销社88%的零售班组已推行这项改革,经过一年的实践,谈谈个人对这一改革的浮浅看法。一、"社有自营"不悖于供销社的改革方向。首先,从供销社的资产构成看,我认为不影响其成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因为将零售门店的商品卖给职工,供销社抽回了部分流动资金。其资金去向,一是归还了流动资金贷款;二是属于供销社的自有资金部分用于了共它经营、服务领域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去年以来,我市商业、供销社系统积极实行"公有私营"和"社有民营"改革。到1993年底,全市商业和供销社系统的小型基层企业有50%实行了"公有私营"和"社有民营"。一、改革出现的新变化1.实行"公有私营"、"社有民营"后,经营面貌大大改善。承包者上交国家的税金和企业的利费都用合同确定下来,职工交足了国家的、企业的,剩下是自己的。盈利作为直接的经营动机,工作热情普遍高涨。具体表现在:一是经营环境大为改善,店容店貌焕然一新。职工为了吸引顾客,增加销售收入,大都自筹资金装饰门面。如海港区饮食业承包人共自筹资金20万元用于改造门店,扩大  相似文献   

8.
供销社如何继续深化改革,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向综合性服务组织发展的新路子。我认为,应该做到:"三个不能"、"三个必须"。一、"三个不能"是:第一,组织不能散。一是"社有民营"不能再搞。因为社有民营实质上是把供销社大划小、小划了、公变私。这样搞,既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不适应参与大市场、组织大流通的需要,也不符合供销社的所有制性质,不符合中央对供销社指明的改革方向。二是基层社不能下放。基层社下放乡(镇)管理,必然弱化供销合作经济组织,成为乡(镇)政府的附属物,人、财、物均不能自主,整个供销社系统就会失去"基础"。三是各级联社不能弱化。有些地方政府无视供销社的独立性、特殊性,把供销社作为政府部门强令分流人员、兴办实体,甚至进行撤并,这是很不应该的。特别是县联社这一级,不能仿效县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改革办  相似文献   

9.
纵观供销社的发展史,供销社企业的效益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七五"计划以前,是供销社企业效益稳步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供销社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既无较大的发展步伐,也未出现过大面积亏损。第二阶段是"七五"期间,是供销社企业经济效益较好时期。供销社企业改革从"恢复三性"开始,逐步实施了推行五项改革措施,实现了六个突破的效果,企业效益逐年上升,曾连续几年超历史最好水平。第三阶段是"八五"初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供销社出现企业效益滑坡,开始由少数企业滑坡发展到多数企业滑坡,从少数企业亏损发展到全县供销社系统亏损,在低谷中越陷越深,经济包袱越来越重,资产负债率不断提高,经营资金严重短缺,服务功能下降,直接影响到部分供销  相似文献   

10.
一、供销社企业效益的回顾从总体上看,"七五"是供销社企业经济效益较好时期,改革取得了"恢复三性"、实现"五个突破"、"六个发展"的效果。进入"七五"末期,特别是1990年以后,供销社出现企业效益滑坡,开始是几个基层社、市县公司的效益滑坡,逐渐地变为多数企业的效益滑坡。并由几个企业的亏损变为多数企业亏损,由多数企业亏损变为一个县、一个市,经济包袱越背越重。时至今日,有些地市县供销社亏损有增无减,不合理的结算资金居高不下,资产负债率过高,经营资金短缺,服务功能下降,个别企业已经影响到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供销社的深化改革。目前,我省不少地方的供销社正在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仿照国有小型企业可以出租或出售给集体或个人经营的原则,对边小微亏,交通不便,经营萧条的基层供销社的分销门店和城镇商场的部分门店或柜台,实行"公有民营"责任制。这既是经济领域,又是思想领域里深层次的改革,目的在于坚特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理顺关系,提高效益,并不影响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办社宗旨。  相似文献   

12.
为了增强企业经营承包的保险系数,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和增殖,在供销社微利亏损的零售企业试行"社有民营"制,是构建市场型流通体制微观基础的一项重大改革。"社有民营"制是企业在其性质不变、职工身份乃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企业内部实行公开招标承包,中标人有偿使用经营场地和经营设施,由职工出资购买企业商品,以合同形式明确发包方与承包双方各自的权力和义务,由承包职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分配的一种经营责任制。实践证明,"社有民营"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承包人。在确定承包人时,主管部门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确定承包利润基数时,既不能订得过高,使人望而生畏,也不能订得过低,在竞争激励机制下选出合格的承包人。为使"社有民营"健康地发展,要建立以主管  相似文献   

13.
(一)近两年来,供销社改革经历了从实行"四放开"到"社有民营"、"风险参股"等多种形式的改革,应当说这些改革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完善。通过改革,使社有资产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多地注入了干部职工的资金,使供销社企业初步实现由负无限责任到企业、个人都负有限责任的过渡。因此,多数供销社在完善企业经营机制中决心大、行动快,并取得明显效果。首先,思想观念进一步转变。认识到理顺企业产权关系、解决资产悬空问题,是当前供销社争生存、求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解决了部分企业领导"等、靠、要"的畏难情绪,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脚踏实地的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推进供销社改革。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供销社经济效益滑坡,亏损额、亏损面大幅度增长,已经成为制约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一大障碍。对此,要注重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资产运营、增资减债,增强供销社内部活力,化解一部分债务。一、对社有资产实施价值化管理,建立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体系。供销社大都存在包袱重、负债高、人员多、效益低等问题,大批存量资产闲置。盘活社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供销社通过改革逐步转换了经营机制,建立起了新的运行方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还难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特别是近两年来,供销社效益逐年下降,使不少人想寻找一种办法来解脱困境。于是有的想用股份制改造供销社,有的借建集团公司搞上,有的推出"公有民营"等等。对此笔者不加议论。只根据常熟市供销社的实践,提出一种新的改革思路——建立分公司制。供商榷。分公司制是一种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也是产权制度改革和转换经营机制的结合点。它的本质特征是市场化也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现代企业制  相似文献   

16.
齐河县务头供销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基层社,在当前供销社经营乏力、举步维艰的形势下,该社严格管理,开拓经营,勤俭办社,取得成效,成为全县基层社的排头兵。一、科学决策,选准经营切入点1992年以来,当地基层社较普遍地推行了"社有民营"改革,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出现了以包代管、以租代管,有经营设施被无偿占用,承租费不能按时上缴,资产流失等现象。务头供销社理事会一班人冷静面对现实,对兄弟社改革状况和自身实际进行了研究论证,并召开社员代表会广泛征求意见,统一思想认识,一致认为,深化改革应符合本社实际,充分发  相似文献   

17.
(一)在深化供销社企业改革中,不少基层社推行了拍卖、租赁、股份制等,多数职工信心大、干劲足,效益可观。但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拜金主义。少数职工"一切向钱看",在承包中搞帐外经营,随意提价,经营假冒伪劣商品,挖企业墙角,中饱私囊,肥自己腰包。不再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奉献精神。二是悲观主义。有的对改革期望过高,盼国家和上级社给政策,对供销社产生前途渺茫的悲观情绪,积极性下降,死守柜台,坐门等客,亏损越来越大,怨天忧人,叫苦连天。三是享乐主义。有极少数人"穷摆酸",出门雇出租汽车,住高级房间,谈生意不切实际的讲排场,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市社机关改革问题作为主管部门的供销社机关,在这次改革中面临着重大选择,是搞资产经营公司,还是搞集团公司?笔者认为有三条路可走。一是挂靠行政。供销社作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担负着为"三农"服务的重任,如果把供销社作为企业对待,供销社就有了两个目标:第一追求利润;第二为农服务,但最终会偏向以盈利为目的。因为企业为"三农"服务,只能建立在保护自己生存发展的前提下,有的市、县供销社机关生存都成了问题,为农服务只能变成一句空话。所  相似文献   

19.
谈到供销社的深化改革,很多人认为是转换经营机制。但从供销社的性质及现状来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理顺关系,而不是转换经营机制。供销社的体制改革起步较早。改革一开始,党中央就按照合作制原则的要求,确定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这个改革方向,分步实施官办改民办、五个突破、六个发展等重要步骤,可以说,这是供销社真正按照社员办社的初衷去改革供销社体制的。围绕供销社变性的要求,从职能上尽快从政府系列中退出,在利益关系上和国家财政脱钩,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经营格局,完善具有经营与服务双重职能的经营机制。但是,由于供销社改革受到外部环境和内在传统体制及观念的双重制约,时至今日,无论从供销社组织性质上,还是从经营机制上,都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文章坚持问题导向,从终极产权视角出发,为彻底解决供销社定位、性质、经营等诸多矛盾和发挥其为农服务作用,消除了理论和现实障碍,提供了政策建议。[方法]调研、观察、访谈、文献研究、描述统计和经验总结等方法。[结果](1)指出供销社在乡村振兴中的3点重要价值:成为党和政府为农服务的有力抓手;满足农村经济社会新需求的重要平台;实现社有资产的保值增值。(2)总结5点突出问题:定位不清,性质不明;资产复杂、分级所有,而且所有者缺位;分散经营,实力较弱,无法实现规模效益;盈利水平偏低,经营效率待提升;发展改革不足,部分供销社历史负担沉重。(3)摒弃合作化的传统改革方向,坚持企业化的市场改革方向。(4)供销社部分资产(即终极产权)的所有者是社员,社员股金的资本属性是特殊资产。提出"供销社集体资产"概念,并对全部资产做出界定。社有企业可视为特殊"准国企",重组不存在产权障碍。[结论]推动产权融合,组建既能承接政府支农惠农政策又能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集团;供销社资产列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逐步撤销供销社机关;机关资产参照企业资产处置,采取多种方式安置分流人员;妥善处置基层社资产和人员;防止社有资产流失,注重盘活社有资产;争取政府支持,解决历史遗留和改革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