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近期美联储停止缩表引起广泛关注。美联储停止缩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货币需求大幅上升,二是美联储控制短期利率的能力出现下降,三是美国经济前景存在不确定性。此外,美联储停止缩表还有助于继续发挥财政作用、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降低污名效应、降低私人部门安全资产的供应以及降低对美联储信用风险和银行清算风险。美联储停止缩表对美国和中国都会产生十分广泛的影响。对美国的影响主要有:资产价格将获得支撑、投资可能出现过热、通胀可能出现阶段性上升、金融风险可能加大、美联储独立性可能受到影响、可能加剧收益率曲线倒挂;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人民币汇率压力有望缓解、资产价格可能上升、短期资本流入可能增多。因此,中国货币政策应保持定力,密切关注国际资本流动趋势的变化,防范资产价格暴涨风险,同时,应加强人民币汇率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全球通胀水平不断攀升,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了风险和挑战,而美国通胀高企是重要推动因素。美联储自2021年11月以来持续加息应对国内不断攀升的通货膨胀,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了全球需求并增加了部分国家债务风险。除了新冠疫情时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实体经济形势恶化之外,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也是影响美国通胀水平持续走高的原因之一。本文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例,使用美国2006—2019年CPI价格指数中五类产品构建面板模型,实证检验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对美国国内通胀的影响。研究发现:美国对华主动挑起贸易争端明显推升了美国国内的通胀水平;从通胀影响变量的显著性对比来看,美国货币供应增长和能源价格的影响最为显著,美国对华有效加权平均关税税率的影响次之,总需求增长的影响最不显著。政策层面来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抵制了国外物美价廉的商品,抬高了国内的物价,引发全球输入性通胀,拖累世界经济。我们应倡导多边贸易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3.
<正>疫情以来,在货币超发、财政刺激、供给冲击、需求扩张、劳动力供需失衡等多因素共振下,美国经历了四十年来最严峻的通胀周期。为了抑制通胀,美联储开启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陡峭的加息周期。展望2023年,美联储政策路径仍是牵引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变量,而通胀亦是美联储政策考量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构建SVAR模型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人民币汇率与我国通货膨胀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助长了国内通胀,模型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PPI的影响要大于对CPI的影响;同时,该政策推动了人民币的升值,而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的通胀造成了先正后负的冲击。文章的实证研究支持以下结论:通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汇率渠道,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的通胀水平构成了显著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对于紧缩周期下的美国货币市场,文章分析其热点现象并提出预判,指出通胀势头之下加息步伐恐难缓,货币市场定价波动增加;美联储开启缩表,随着充裕资金持续由银行体系流入非银机构间,加息缩表对拆借市场的冲击得以提前释放。文章继而分析了回购市场中资金融出方(货币基金)和融入方(对冲基金)在紧缩环境中的或有风险。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新开放宏观经济模型研究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外部需求冲击与美联储政策取向对中国通货膨胀动态的影响及最优政策应对机制。研究发现:(1)美联储政策取向对中国通货膨胀具有重要影响,也相应影响中国货币当局最优政策选择。(2)若美联储为相机抉择的政策制定者,则"浮动汇率+利率规则"是中国最优的政策选择;若美联储为强硬反通胀的政策制定者,则固定汇率制度是中国最优的政策选择。(3)货币政策是否具有可信性是决定中国最优政策选择的核心,增强政策可信性并建立强硬反通胀的政策声誉能够稳定中国的通货膨胀。(4)汇率制度选择并不必然遵循由固定到中间再到浮动的唯一路线,中国货币当局应根据外部冲击、美联储的政策取向做出具体选择。本研究不仅能够为中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最优货币政策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能够为全球量化宽松背景下以及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时,中国最优货币政策选择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2016年,美国已经进入经济复苏阶段,美联储通过"先加息,后缩表"的循序渐进的调控方式,来实现资产负债表的正常化,缩表导致的政策调整对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规模、结构以及盈利状况均带来了影响。文章通过解析2016~2018年度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主要科目,从会计政策、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抵押品管理等方面,提出对我国央行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美联储当前货币政策高度锚定通货膨胀指标,甚至不惜以经济放缓及衰退为代价,全力以赴将通胀控制在目标区间。据此,文章以通货膨胀指标为研究基点,首先论证了CPI作为通胀研究指标的原因及合理性,接着通过对CPI构成的拆分,构建CPI各分项与基准利率之间的回归模型,分析通货膨胀与美联储货币政策之间的关联关系,发掘影响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的核心变量。  相似文献   

9.
近一段时期,美联储为刺激美国经济,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使得全球流动性泛滥。与此同时国内CPI指数稳步上升、抗通胀形势日趋严峻,为此人民银行已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相似文献   

10.
<正>美联储快速加息策略与美联储及时引导市场预期转向、果断处置金融风险等因素密切相关。但美联储在与财政部的政策协调、启动缩表时机等方面的表现不利于通胀的快速回落。新冠疫情暴发后,美国政府推出大规模刺激性政策,经济快速复苏,通胀水平持续上升。为了避免经济过热,抑制高通胀,美联储于2022年3月开始加息。此后,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美联储连续11次加息,加息幅度高达525个基点,加息速度和加息幅度均创过去40年以来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潘伟 《金融与经济》2021,(7):38-46,90
根据美联储数据特征构建LT—TVP—VAR模型,从加息和缩表两个层面实证研究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外溢影响.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表明:美联储加息将主要通过流动性供给冲击和跨境资本流动渠道导致我国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上行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有限;美联储缩表的目的是回收过剩流动性,并促进货币政策正常化,短期内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有限,其长期外溢效应取决于缩表的速度和力度.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对我国金融市场外溢影响的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要积极应对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的外溢效应,提升金融市场应对非预期冲击的能力,防范外部冲击造成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2.
通胀是当前国内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2010年11月CPI已飙升至5.1%,大大超出市场预期。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价格上涨的压力。从2011年发改委设定的4%的CPI价格调控目标来看,2011年物价还有持续上涨动力,货币发行过量、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热钱炒作共同作用导将致商品价格上涨。国内宏观调控任重道远。央行行长最近也就市场争论不休的货币超发问题做了回应,加息的两难决策溢于言表。未来的政策将会在防通胀和稳增长之间寻找平衡。可以预见,关于通货膨胀何时结束的讨论会贯穿全年,2011年的经济形势仍然被看好,而抗通胀仍是2011年经济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13.
价格是审视历史的重要线索。它不仅记录了工商业的发展,体现了货币的价值,也深刻地反映了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迁。休眠多年后,通货膨胀(通胀)已卷土重来。2021年12月,美国CPI同比高达7%,创近30年来的新高。疫情之后通胀的持续性超出了美联储的预期,也导致其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的节奏远远超出了原计划(Fed,2021)。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名义锚由汇率向其他国内目标的转移是许多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当局面临的一个重要抉择。该文结合部分国家的政策实践经验,通过分析比较货币供应量和通胀目标这两种可能选择的政策特征与调控机制后指出,在满足既定制度环境与政策操作能力要求的条件下,通胀目标制是更为理想的货币政策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5.
《国际融资》2016,(2):35-36
从2015年第二季度起,美联储在谈及狭义货币政策“正常化过程”时,提到在完成退出QE后即将进入第二项内容—结束零利率政策.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例会(FOMC)暗示,美联储首次加息时间将取决于对当时和预期的美国就业市场状况和2%的通胀目标的评估结果,以及美联储对金融和国际市场发展的各类信息.2015年8月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意外地把美联储货币正常化日程延后.2015年9月FOMC例会结束以来,政策层面、宏观经济和市场最近发生的重要事件表明,2015年12月中旬美联储首次加息已成必然.  相似文献   

16.
后疫情时代美国超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其通胀高企,美联储开启史诗级加息周期,国际资本大幅快速回流美国,导致全球金融风险显著上升,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亟须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本文构建一个包含无息外汇准备金逆周期调节跨境资本流动的小型开放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研究“双支柱”调控应对美联储加息冲击的效果。结果表明:第一,美联储加息冲击下,国内产出和通胀下滑,人民币贬值;此时采取降低外汇存款准备金政策能稳定汇率并降低经济波动,主要机制是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能增加国内金融机构外汇贷款的资金供给,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第二,提升利率政策虽然有助于稳定汇率,但会增大经济波动且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而“双支柱”调控不仅能降低产出和汇率波动,还不会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第三,“双支柱”政策最优组合是货币政策盯住国内产出和通胀波动,宏观审慎政策盯住国际资本流动。据此,本文认为,我国应采用“双支柱”调控应对美联储激进加息,降低利率以应对通胀和产出下滑,降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以促进汇率稳定。  相似文献   

17.
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其货币政策调整势必对我国产生溢出效应。在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的背景下,本文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资产价格的溢出效应,有助于我国及时调控和降低国内经济波动。通过构建DCC-GARCH模型和TVP-VAR模型,本文发现美国货币政策与中国资产价格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相关性随着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而变化。短期内美联储加息或缩表会对国内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带来明显的负向冲击,但在中长期对国内资产价格产生的冲击有限。本文的研究对于加强我国宏观调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外汇》2015,(1):12-13
美联储何时加息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终于使美联储在2014年10月正式宣布史上最大规模的货币宽松QE谢幕。2015年,美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复苏依然可期,美联储很可能继续维持终结量化宽松政策的基调,且随着通胀压力的上升,随时可能宣布进入加息周期。鉴于美元在全球的重要地位以及美国资本市场和基金管理的规模,美联储未来利率变动对新兴市场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9.
<正>2023年11月以来,市场迅速转向美联储降息预热模式。文章分析美联储可能的降息路径及其先决条件,指出通胀走势在美联储决策方程式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2024年底美国核心PCE通胀回到2%、CPI或破2%的通胀预测下,美联储或最早在3—4月开始降息,2024年累计降息125~150个基点。同时文章基于对降息路径的新假设,更新2024年美国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和美元走势的预测。  相似文献   

20.
彭文生 《银行家》2011,(10):43-46
在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过程中,货币环境紧缩有利于控制总需求和通胀压力。近期经济增长速度已现放缓,但CPI通胀率还处在高位。市场对通胀何时见顶的看法分歧很大,同时也有担心政策紧缩超调,增长下降过大。如何判断宏观经济和市场未来走势,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宏观流动性。从一些常用的数量指标看,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增长速度已从2009年的高位大幅下降,回到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较低水平。但银行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对传统货币指标是否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