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秀娟 《汽车观察》2014,(10):42-42
面对自主品牌车今年十一连降的现象,作为发展得比较好的自主车企代表之一的吉利又是怎样做的呢?"今年,中国自主品牌所面临的考验和压力很大,而这种考验和压力对于负责销售的人来说可能更加重、更加大。"吉利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洪生对记者说道。对于今年自主品牌十一连降这样一种局面,企业该应该如何做才能稳步发展?针对这个话题,陈洪生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自主品牌要想获得新生,除了要有好的企业发展战略外,另外必须要有自己的自主研发产权。  相似文献   

2.
凌然 《汽车与社会》2014,(30):26-27
对于自主汽车来说,销量持续下滑已经是明摆着的现象。特别是,自十一连降以后,又有了十二连降,甚至是十三、十四连降也未可知,这样一来,自主车份额的逐步缩水已经成了某种意义的必然现象。考虑到,自主汽车的现实任务是在保质基础上的发展,所以,真对自主汽车销量上的持续下滑,并非是什么行业接受不了的事情、其关键就在于,自主汽车如何培养自身的竞争力以及合理的发展轨迹,这才是比什么都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偏见?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下降,是企业单方面的能力不足?还是消费者心存偏见?自主品牌究竟该如何补强自己?听着身边同事在讨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在2014年销量的12连降,心里总感觉有那么点别扭,为什么自主汽车品牌的销量这么差?其实在2014年中,也有不少自主汽车品牌展现出了不错的韧性,比如长安汽车,比如比亚迪汽车等等,甚  相似文献   

4.
《汽车观察》2011,(8):74-80
颠覆此前对自主品牌成本低的固有成见,这一优势正面临挑战。市场已经没有太多时间留给自主品牌,关键时刻再加点油吧!  相似文献   

5.
李吉阳 《汽车观察》2013,(12):42-42
<正>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助理杨士敏在参加第八届"爱我中国车"活动中表示充分看到了自主品牌的进步,他认为自主车与合资车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并提出自主品牌应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避免走弯路。自主品牌在动力总成方面有哪些进步?"进步很多,也很快。在几年前国内的发动机全部都是自然吸气,增压的很少,VVT的也很少,运用的都是很旧的技术,但是在这几年中,国内自主品牌汽车,都有了自己的VVT技术,然后增压发动机也出现了,制片也有了。从发动机的技术来看,这  相似文献   

6.
直面挑战     
在当前全球受金融风暴波及,尤其汽车产业出现危机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也同样受到严重影响。获得2008年自主品牌年度车型评选六项大奖的车型,实际上是为我们遴选了六个自主品牌企业的生存样板,在这个全球汽车业“不太平”的日子也许能让我们从中思考一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如何面对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7.
东风压境     
市场不相信眼泪,总会找到出路. 面对自主品牌的12连降,东风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李春荣“不以为然”. 持续下滑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自主品牌生死存亡的严重性?如何判断自主品牌的未来与前途? 他的解释是:自主品牌乘用车今年前七个月的增长率是9.2%,而整个汽车行业的增长率是8.2%.所以说,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发展速度实际上是高于行业增速的.中国自主品牌轿车发展也不过只有17年的历史,与那些已经拥有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历史的跨国公司相比,能够形成现在这种战略相持的局面已经不易.  相似文献   

8.
声音     
《汽车观察》2008,(6):27-27
"政府优先采购≠保护落后。"——汽车界资深专家陈光祖提醒自主品牌厂家:尽管政府出台了各项支持措施,作为企业本身,最重要的是生产出高质量、高服务、高品牌的产品,并且在价格上应具有优势。2008年3月,财政部制定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和《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开始实施,新法规明确鼓励政府优先采购国内自主创新产品。这对自主汽车品牌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但自主品牌企业更应因此奋进。  相似文献   

9.
目前,自主品牌商用车竞争力在国内还处于绝对优势阶段,但未来市场环境的变化,将导致自主品牌商用车竞争力向相对优势转变。过去10年,商用汽车年均增长10.8%左右,比GDP高了1个百分点。高速增长的成果,基本上被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汽车市场正面临低谷!我们曾经历了2009年~2011年汽车市场的井喷式发展,汽车总销量均突破1000万辆,那时自主品牌的市场增长率高于合资品牌。然而,经历了2012年市场不景气的因素,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下降,现在不到30%。不管是轿车,还是MPV,整体市场份额下降,但SUV市场的增长率是一枝独秀,自主的份额高于合资品牌。这几年,业界一直在谈"自主",何谓自主?  相似文献   

11.
找到发力点     
竞争压力仅仅是导致自主品牌销量下滑的原因之一,更多地问题还是来自自主品牌自身. 2014年8月,彼时,自主品牌的产销量已经11连降,中汽协秘书长董扬发表文章,其中指出自主品牌的弱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品牌底子薄;二、外资品牌太强大;三、汽车市场格局发生了变化;四、技术进步的压力;五、中国品牌企业之间缺乏合作;六、政府在共性技术,基础技术研究方面支持引导的力度不够;七、中国品牌太分散;八、出口受阻;九、最难的是中国品牌企业的体制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2.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是很多汽车销售老总在7月1日那天发出的感叹。 确实,2014年已经过去一半时间。依照·惯例,又到了上半年总结,下半年展望的时候。特别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近日相关机构公布的一系列数据。就很值得关注。其中部分自主品牌高企的库存指数,以及从去年九月份开始的市场份额“十连降”,不禁让人们为自主品牌捏了一把汗。与自主品牌相比,某些合资品牌在厂家“扩产”与“扩网”的双重压力下。日子一样不好过。就连曾一车难求的豪车经销商们,似乎也在遭遇“压库”困扰。骄阳似火的夏季。“压库”背后的名堂很值得一挖。  相似文献   

13.
吉丽亚 《汽车观察》2013,(12):47-47
<正>第八届"爱我中国车"汽车评测活动中,《汽车观察》杂志社长李上雄表示,今年的汽车试驾感觉整体水平都比往年好,这就是进步的表现。如果中国的自主车企业每一年都有明显的进步,那么自主品牌总有一天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认为,客户的需求才是第一位的,永远要把体验者的感受放在首位,打造精细化的体验感受。自主品牌车跻身中高端市场,有没有优势?面对众多的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如果要跻身于中高端市场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李上雄社长表示:从整车水平上看,性能确已接近中高档的水准,首先这款车有了自己的价值,接下来才是获  相似文献   

14.
保持本色     
A:自从结束了2010年的高增长后,自主品牌的市场表现一直差强人意,他们的机会在哪里? L:我觉得现在对自主品牌的判断过于悲观了,其实自主品牌在最近两年市场份额的下降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尤其是2009年、2010年,在国家刺激政策的助推下,有相当一部分的销量是被刺激出来的,而并非消费者自然的购买过程. 另外,在2009年和2010年的时候,北京成为了自主品牌的主要市场之一,而2011年北京开始实施限购政策,让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开始下降.其实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回落过程,并不是说突然消费者发现自主品牌品质恶化了,或者是和合资品牌之间的质量差距拉大了,实际上根据J.D.Power的调查,他们跟合资品牌的质量其实过去数十年来在一直不断缩小.  相似文献   

15.
李春荣 《汽车观察》2014,(10):37-37
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遭遇12连降,自主品牌发展处于非进即退的关键时期,再次证明了发展自主品牌的重要性。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做出了《论持久战》的演讲:中国会亡吗?答复是不会亡,最后的胜利是中国。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是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当时,毛泽东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廓清了战略格局,把中国从从"速胜论"和"亡国论"的迷途拯救出来,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指明了方向。今天,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外忧内困,但也非没落消亡。  相似文献   

16.
在国内车界每每提起E-NCAP,不少人都会对欧洲这一“严格的安全碰撞标准”望而生威,特别对自主品牌汽车来说,似乎都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曾有不少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勇敢接受Euro-NCAP严格测试,结果都遭遇惨败,根本无法达标,这一残酷的现实,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打入欧洲市场的一大软肋。  相似文献   

17.
林晓 《汽车观察》2014,(4):45-45
前进路上的自主品牌遭遇了成长的烦恼,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连续多年出现下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售出722.20万辆,虽然同比增长11.4%,但在乘用车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降至40.3%(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售出330.61万辆,市场份额同比下降0.85个百分点,降至27.53%).曾经掌控的乘用车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已然不能固守,5年来且战且退.  相似文献   

18.
士兵突击     
《汽车观察》2008,(4):86-92
如何突破合资品牌挟低价车型和品牌及技术优势组成的包围圈?如何通过对内开放实现自主品牌汽车的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如何通过对外开放实现国际化战略引入他山之石而"以夷制夷"?这成为2008年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关键,一些自主品牌的新车将在奥运年进行"突击"。2008年的第三届中国自主品牌年度车型评选,将仍以"爱我中国车"作为响亮的口号,并以更成熟的平台和严谨的测试来全面检阅自主品牌的点滴进步,本刊编辑部摘录了部分车型在车展专刊上进行展示,让我们共同见证自主品牌汽车在2008年征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王超 《汽车与社会》2012,(30):108-109
“做自主品牌的人通常有两种谈话方式。一种是祥林嫂式的悲情主义,一直在诉苦,认为自主品牌生不逢其时,待遇不公,叹时运不佳;另一种就是浪漫的幽情主义色彩,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作为后来者,我们的优势是能看到前辈或同行走过的道路,我们希望能走得更理性一些,更坚实一些,或者更正确一些。”在近日于成都举办的“发现中国创造——2012全球汽车媒体峰会”上,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海洋如是说。  相似文献   

20.
业内有人士曾说过,2006年将是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决斗的一年,当时记者还怀疑自主品牌能否和合资品牌分庭抗礼,如今三个季度将要过去,自主品牌的发展给这句话作了极好的佐证。年初,限小政策的取消和油价的飙升,自主品牌小排量车和经济型车在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以较大的优势超过了合资品牌。在占领了低端市场后,自主品牌今年又纷纷推出了中级车,迅速在中级车掀起了一场战争,中级车价格纷纷跳水。不管是华晨骏捷和比亚迪F3,月销量均曾超过了5000辆,这样的数字足以让很多老一辈的中级车嫉妒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