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通常被认为是两种有效的环境治理机制,但它们也会失灵.利用社会机制弥补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双重失灵,是环境治理实践与理论研究中的难点.文章在分析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双重失灵条件下社会机制的作用机理及其有效性实证考量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应用社会机制在我国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条件.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术界常以20世纪末为分界线,将中国的公民社会研究进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并且认为:第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建立以及西方公民社会理论译介和移植进行讨论;第二阶段的研究主要是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对作为实体的公民社会进行实证研究。这种中国公民社会研究进程的“两段论”在中国学术界已成共识。从1992-2007年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的统计结果来看,这一“两段论”的划分共识具有真确性。  相似文献   

3.
从会计的视角就如何规范和加强企业履行环境治理等社会责任的有关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探讨了环境会计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费用、环境收入、环境利润与环保基金等环境会计要素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提出了企业环境披露内容应包括:企业环境法规执行情况、企业环境质量情况、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况.最后,提出了我国环境信息要素披露模式和环境信息与现行财务报告的混合形式和单独报告两种报告形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城市层面的数据,对环境信息公开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进行验证,同时采用多层次模型探究了自上而下的环境监管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信息公开改善环境治理绩效。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首先,环境信息公开能够显著地提升环境治理绩效。其次,环境监管能力对环境治理绩效并无影响;而环境监管的严厉程度对环境治理效果的影响有限,影响机制较为复杂。最后,环境信息公开与环境监管的结合能够显著地改善环境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5.
付彩芳 《技术经济》2020,39(7):193-199
在环境治理问题上,地方政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主政官员的影响。本文基于2003—2010年间中国169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官员特征对城市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①官员年龄对城市环境治理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本地任职、接受过党校教育、有工程师职称的官员更有利于城市环境治理;②官员特征对环境治理绩效分解指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③官员特征对城市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本文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地方官员个体差异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也可以为干部人事改革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静态理论模型, 对中国环境污染、 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与环境治理财政投入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 并基于环境库茨涅茨曲线模型, 利用2005—2013年31个省会、 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的数据, 对中国环境污染、 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与环境治理财政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发现, 不考虑技术进步异质性时, 中国环境污染水平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 即随着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先加剧后减轻; 考虑技术进步异质性后, 两者呈U型关系,即随着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先减轻后加剧. 中国政府环保投入则在两种情况下均对环境无显著影响. 从而对于中国政府而言, 为改善环境质量, 现阶段采用鼓励环境友好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等间接干预要优于政府直接财政投入等直接干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财产理论认为,财产、效率与自由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推动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人们实体自由的增加;人类社会的三种财产历史形式,是对马克思财产理论的实证,实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现代社会催生的财产形式,对于当下我国建构公民社会具有启示意义.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产生的公民社会,在财产、经济效率与公民权利的内在逻辑中,必然呼唤和催生成熟的公民社会,在公民社会治理理念中实现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和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王正绪 《开放时代》2012,(10):83-106
本文以东亚十三个社会的实证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经济社会现代化对于公民的民主价值观的促进作用.本文认为,所谓“民主价值观”是多维度的.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对民主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了“自由民主价值”的增长,同时削弱了一些反民主的传统社会价值.而经济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对民主价值观的这些作用,主要是通过公民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充分接受现代信息而产生的.而教育和信息这两个现代化的动力,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不同的政治制度环境下,对民主价值观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在东亚,数据显示在有儒家传统的社会中,教育对于民主价值观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其他社会.同时,在已经确立了民主制度的社会中,教育对民主价值观的促进作用也大于其他社会.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通过两个个案,爱德基金会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对当代中国基督教社会服务组织的现状作一描述,对该类组织对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作者首先对公民社会的概念在中西方语境下的讨论作一简要梳理。而后结合作者从田野调查获得的个案资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通过此类具有信仰基础的社会服务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满足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在推动公民社会的发育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并让我们对民间组织和公民社会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运作模式有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新的界定和认识:即一种“非抗争性的合作模式”(或称“伙伴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公众诉求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地区环境治理,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尚未达成共识。为此,文章在公众诉求影响环境治理的理论机制解析基础上,利用非线性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公众诉求对地区环境治理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下,公众诉求对地区环境治理的影响轨迹呈现出"V"型单一门槛特征。并且,公众诉求的环境治理效应仅存在于东部沿海地区,而在中西部内陆地区则不显著。要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格局,除了重视公众诉求对地区环境治理的推动作用,还应根据环境质量改善对公众诉求的异质性反应来制订差异化的引导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政府环境执法的层面以及企业环境治理过程和治理结果的双维视角分析环境处罚对企业环境治理的影响。利用2012-2018年沪深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环境处罚频次和处罚力度均能促进目标企业在过程维度和结果维度的环境治理,表明环境处罚对目标企业的环境治理具有特殊威慑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环境处罚的特殊威慑作用仅在非国有企业组、融资约束程度较低组和地区环境污染程度较高组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目标企业的环境处罚还能促进同行业其他企业在过程维度和结果维度的环境治理,表明环境处罚对同行业其他企业还具有一般威慑作用。本研究为政府环境执法对企业环境治理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并从事后处罚的新视角拓展了环境规制与企业环境治理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启示政府要坚持对企业环境治理在事前监管和事后执法的并重。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的急遽变迁使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对公民教育提出了挑战。在转型期,我们必须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民教育的方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贯穿于公民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型塑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行政改革与政府改革已成为中国面临的迫切任务.本文以行政改革为视角,考察了德国在提高地方层面公民参与和公共服务提供这两个领域的改革,并介绍了几种公民参与形式以及促进公民参与的机制.本文对德国近10年来行政改革经验的总结,于当下中国的行政改革或许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合考虑了生产性服务贸易的两种形式和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面板数据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两种形式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对整体制造业的影响程度,得出两种形式的生产性服务贸易都能提升整体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跨境进口形式的提升作用大于商业存在形式的实证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选择贸易形式,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扩大生产性服务外资引进力度,增强技术溢出效应;加大对技术的扶持力度,鼓励技术创新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环境身份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环境行为的理论视角。文章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环境身份论进行了梳理,阐释了行动者环境身份的形成、影响因素,对环境行为的作用机理,以及"强""弱"两种环境身份的环境行为表现。指出行动者通过分类、自我认同形成了环境身份;环境身份受社会规制等因素影响,并通过行动者所属群体的社会偏好等心理性因素,以及身份的显著、突出、承诺性社会特征影响环境行为;政府、企业和公众在"强""弱"两种环境身份下表现出环境友好型行为和不良环境行为。为了预防和解决行动者的不良环境行为,应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创新环境治理方式,加强环境立法、宣传、教育,培育环保组织等措施构建行动者的强环境身份。  相似文献   

16.
以省级政府为研究单元,以纵向和横向转移支付政策为主导的两类转移支付政策环境治理效果为主要指标,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2007—2014年黄河流域沿线7个省份环境治理状况进行计量分析,评价不同转移支付政策对黄河流域环境治理的效果。结果表明:1转移支付政策将会显著影响省级政府对环境治理的效果,纵向转移支有助于增加黄河流域的财政投入;横向转移支付对环境规制强度有明显的提升作用。2黄河流域省份产业选择和财政支出行为将直接影响环境治理的效果。高污染行业比重过大与地方环境治理财政能力不足都会限制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效果。3省级政府环境治理程度与毗邻省市的环境治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这种竞争关系最终影响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效果。根据本文的研究,提出了三个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第一,将纵向转移支付和横向转移支付两种方式融合,配套环境指标考核机制,实现对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整体性推动;第二,通过产业升级,转变对高污染—高产出企业的经济依赖;第三,均衡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毗邻政府双方更好地参与并共同协作保护环境资源。  相似文献   

17.
公民的环保行为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至关重要。论文从信息公开的视角,基于中国综合调查(CGSS)的数据,分析了环境信息公开对个体环保行为和公共环保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一方面,随着环境信息公开程度和社会资本的提高,公民的个体环保行为会增加。与此同时,信息公开与社会资本的交互效应表明信息公开程度越高,社会资本也会越高,公民也会更愿意从事个体环保行为。另一方面,信息公开程度与社会资本对公共环保行为也产生相似的正向影响。信息公开程度与社会资本构成的交互项,对公共环保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信息公开程度能够提高社会资本,进而提高公民的公共环保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信息公开是促进公民环保行为进而治理环境的重要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张国清  陈晓艳  肖华 《经济管理》2020,42(5):120-139
目前国内外对于环境治理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不一致且不能有效比较,可能是由于没有区分环境治理的不同维度,而高成本的环境治理过程与环境治理结果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基于2009—2017年A股公司年报手工搜集企业环境治理数据,基于权衡理论、自然资源理论和TLGT效应等,检验了环境治理过程和结果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发现:环境治理过程正向影响环境治理结果,而环境治理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都与企业财务绩效呈U型关系,较差的环境治理过程和结果均负向影响财务绩效,而较好的环境治理过程和结果均正向影响财务绩效,并且环境治理结果在环境治理过程和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发挥非线性中介作用。进一步检验发现,过程维度的环境治理仅通过成本效应路径影响财务绩效,而结果维度的环境治理同时通过成本效应路径和差异化效应路径影响财务绩效。本文基于中国的制度背景将环境治理划分为治理过程和治理结果两个维度,为企业环境治理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并对促进中国企业环境治理提供了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我国财政分权下地区间在环境管制上的相互影响。已有研究强调中国分权式改革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要求讨论财政分权对环境治理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对地区之间在环境管制上的策略性行为进行了分析,随后利用我国实际的省级数据对地区之间在环境管制上的相互影响进行了考查。我们的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下,地区对经济增长的追求导致地区之间在对环境治理上可能存在策略性行为。在实际的环境管制上,地区之间存在"搭便车"现象,其它地区环境管制对本地区环境管制产生的作用为负,我国地区之间在环境管制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到次"现象。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环境治理投资总额逐年增加,占GDP的比例也稳步提高,但环境形势却依然严峻。本文选取我国2003—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归一化系数计算各省份的环境质量指数(EQI),对环境治理投资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环境治理投资对中部地区的环境改善效果最明显,西部次之,东部最不显著。而在治理投资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的减排效应最为显著。鉴于此,我国应该改善治理投资的结构,并结合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提高环保投资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