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进口废物原料是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简称,因其货杂、高环境污染风险等原因常常被蒙上一个神秘而敏感的面纱,一些不理解的人甚至直接将进口废物原料和“洋垃圾”挂钩。  相似文献   

2.
钱华生 《北方经贸》2013,(2):116+118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入境在口岸报检,进行卫生、动植物检疫和环保等项目的检验,合格后,签发《入境货物通关单》,通关后,报检人向目的地检验检疫机构申请品质检验。该流程与《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应当在卸货口岸检验产生了冲突,导致检验地点在理解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进口废物原料是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简称,因其货杂、高环境污染风险等原因常常被蒙上一个神秘而敏感的面纱,一些不理解的人甚至直接将进口废物原料和"洋垃圾"挂钩。我国允许进口的固体废物,其实是国外经过分选或处理的原料,实质是来自国外固体废物回收行业、经过回收、分类、包装的可利用的再生资源,是对我国原材料的有益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原材料供应紧张的状况,对我国经济发展日益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进口废物原料加工利用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使用废物原料比使用初级资源成本要小得多,因此严格控制进口并且合理利用进口废物原料作为资源可以降低环境污染。该篇文章从进口废物原料的定义及分类等分析了进口废物原料的利用风险及控制现状,以宁波口岸进口废物原料为例,介绍了宁波检验检疫局的方法、做法,为有效监管进口废物原料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面前的废旧物品是“洋垃圾”还是可进口的再生资源?总部设在日本大阪的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以下简称“中检集团”)日本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在源头对其进行检验、甄别.该公司总经理杨萍日前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说,在源头上把住质量关,力拒“洋垃圾”于国门之外,是公司全体员工为之努力的目标.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重视再生资源的回收与利用,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对进口废旧原料的需求不断增长.事实上,我国每年都会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并从这些可再生的废物中获取资源,既环保又经济.  相似文献   

5.
固体废物进口有新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志伟 《中国海关》2011,(12):39-41
《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11年8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了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的种类.对允许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实行限制进口和自动许可进口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及原料需求量的增加,一些固体废物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国境内,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环境安全问题,使我国环境受到了威胁.进口固体废物缓解了企业资源短缺问题和降低了生产成本,但产生的有害物质对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为此,原环境保护总局、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公布了《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自动许可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  相似文献   

7.
建言 《中国海关》2005,(2):34-35
我国对固体废物的管理是以普遍禁止为原则,以允许限制进口为例外的,凡未列入《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附件一《国家限制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废物目录》的所有刻物.均禁止进口。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贸易交流频繁的背景下,我国"洋垃圾"走私入境的现象日益增多,甚至形成了日趋成熟的"洋垃圾"产业链。文章侧重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分析"洋垃圾"产业的现状,探讨"洋垃圾"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效应。通过分析我国"洋垃圾"的走私催生了一系列"洋垃圾"产品非法制售,阻碍了再生行业的健康发展。据此,我国应在法律层面提高对可进口废旧物资标准的明晰度以及与国际各国废旧物资标准的衔接度,同时加强废旧物资进口各环节的管控,严厉打击"洋垃圾"的非法走私,从各方面遏制"洋垃圾"的跨境转移。  相似文献   

9.
李灵 《中国海关》2013,(5):39-39
Q此次“绿篱”专项行动的目标是什么?重点打击对象有哪些? A这次行动的目标一方面是要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活动,另一方面要全面加强对进口固体废物的正面监管。行动有两个重点打击对象:一是走私国家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列名的废矿渣、废催化剂、废轮胎、废电池、电子垃圾等工业废物以及旧服装、建筑垃圾、  相似文献   

10.
进口废物原料是一种高风险的重点敏感商品,具有较大的环境、健康和安全卫生风险性。目前,山东已有8个进口废物原料的国家一类开放海港口岸,进口废物原料检验检疫监管工作具有“点多、线长、面宽”的特点。长期以来,山东检验检疫局高度重视进口废物原料检验检疫监管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以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为契机,忠实履行保国安民的神圣职责,坚决拒不合格的废物原料于国门之外,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环境安全和国内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1.
2007年4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开始实施进口废物原料国内收货人的登记申请制度。2009年11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实行了《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成为进口废物原料国内收货人(以下简称国内收货人)市场准入的首要标准。目前,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已经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道路,为进  相似文献   

12.
2009年5月至2009年9月期间,嘉善S商贸公司(以下简称S公司)先后从韩国进口了9批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以下简称固体废物)——纺织材料制碎织物。起运港均为韩国仁川港。总量为185.7吨。涉案货值为37140美元。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关》2011,(2):29-29
企业资质、废物类别有限制 我国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或者不能以无害化方式利用的固体废物;对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则实行限制进口和自动许可进口分类管理。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海关总署、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禁止进口、限制进口和自动许可进口的固体废物目录。  相似文献   

14.
为迅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对“洋垃圾”非法入境事件的批示精神,坚决把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进口废物堵在国门之外,最近国家商检局对加强进口废物检验鉴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并下达了《关于进口废物实施检验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检验工作各个程序进一步作了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发布的《关于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有关事项的公告》(2020年第53号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起,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自此,原进口废物原料查验区功能已不再需要。同时,为进一步完善进境动物检疫监管体系,不再将"进境动物隔离检疫场"作为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场地)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6.
朱伟 《中国海关》2011,(2):28-29
<中国海关>:这些年,中国政府一直加大对固体废物非法跨境转移的打击力度,中国海关有哪些具体举措? 关向应:2010年,为加强海关对进口固体废物的监管,打击利用进口废物渠道进行走私违法活动,海关总署进一步完善了海关对进口固体废物的监管措施,同时也加大了打击走私废物违法犯罪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材料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废五金中含有大量的可利用金属,基于最大限度地节约材料和自然资源,在国家调控范围内进口一些可用作原料的废五金电器做为生产原料的补充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几年前发生的“洋垃圾”事件曾对我国造成很坏的影响。为了安  相似文献   

18.
热线     
《中国海关》2005,(4):42-43
废物进口管制规定(下) 管理规定 (一)以任何贸易方式和无偿提供、捐赠等方式进口列入《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废物目录》,《自动进口许可管理类可用作原料的废物目录》的各类废物均列入管理范围。  相似文献   

19.
进口环保不合格的废塑料不容忽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原材料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进口可作原料用的废塑料经加工后可被用来生产短纤,可应用于服装、鞋、玩具等行业,基于最大限度地节约材料和资源,在国家调控范围内进口一些废塑料做为原材料的补充无疑是必要的。2006年2月至2007年1月一年间,晋江检验检疫局共检验进口废塑料290批,14277.804吨,货值559.7521万美元,现场查验检出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进口废塑料共5批,109.263吨,货值4.1793万美元。由此可见,“洋垃圾”通过各种手段企图闯关入境的形势依然严峻,进口环保不合格的废塑料不容忽视。因此,作为口岸检验检疫执法人员,如何切实提高监管能力,严格把关,将威胁国家安全、卫生、环保的有毒有害废物阻隔于国门之外,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此,笔者结合在工作实践中的几个案例,就进口废料的检验监管工作提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洋垃圾事件的增多,我国政府加强了对废旧原材料进口行为的监管审查力度,这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合法进口行为。本从我国能源紧缺等现实情况着手论述我国政府应该保护合法进口废旧原材料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