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清海 《经济纵横》1994,(12):28-31,69
论中国区域分工格局的重塑蒋清海一、中国现有区域分工格局的弊端我国区域分工包括三大地带间的分工、大经济区间的分工、省区间的分工和省区内的分工等层次。其中三大地带间的分工和省区间的分工最为重要并最具有现实意义,然而这两种分工在现实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已表现出...  相似文献   

2.
东亚地区的国际分工格局逐步由雁行分工模式转变为区域生产网络分工模式,原因是东亚各国发展战略的调整和跨国公司的推动。文章运用垂直专业化指数(VSS)衡量区域生产网络垂直的分工程度,计算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初级产品行业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VSS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VSS水平正在逐步下降。但是高新技术制造业部门的VSS水平渐高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而且服务业部门的VSS水平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3.
区域投资环境差异对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区辽阔,区域差异较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地区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差别。尤其是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区域投资环境差异的客观实际出发,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区域投资环境差异是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是一种典型的“二元经济”,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增长呈现严重的不平衡发展格局。自然资源、国土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藏资源等分布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性因素,而地区间人力资源、社会资源、政策资源、国家非均衡发展战略等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的主导因素。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加快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互补整合,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李青 《经济纵横》1996,(4):24-27
推进内地经济发展的双重动力李青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确立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应当贯彻的重要方针.其中一条就是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并将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与新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十一五”以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态势和新特点,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严重,东部地区在全国地位继续下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政策效果明显;西部地区经济继续朝好的方向发展;东北地区经济出现好转迹象;区域经济开始向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城乡收入差距从东到西逐步扩大。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要更加关注区域不同主体间利益关系的协调,重视问题区域的发展;完善区域政策调控手段;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分工经历了从部门间分工到产业间分工、再到产品间分工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当代国际分工实际上已发展成为一个多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其中,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之上的同一产品不同工序间分工是国际分工深化的崭新成果。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分工主要是部门间分工,相应地形成了“中心”与“外围”的世界经济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国际分工主要是产业间分工,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格局变得更加复杂,但总体上仍未消除原有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的不断扩大,出现了大规模跨省区的人口流动.尽管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很多,但当前引起我国区域间人口流动的主因素乃是经济因素,经济利益是激发人口流动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地区间、城乡间差距拉大,使得人口迅速以较大规模由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向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流动.因此,要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地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浙江省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发展水平将影响到整个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全局。浙江省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长三角产业分工中寻求合理的产业定位,与上海和江苏协同发展,发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合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古典分工理论,区域分工水平的提高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而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则依赖于地区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运用1997—2019年的经济数据,构建区域分工与专业化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分工的深化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且四大区域尤其是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轨迹与地区专业化水平的变化趋势密切相关。因此,持续增长的国家经济与日益分化的区域经济相互叠加是东北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时空属性。而在整个国家区域分工水平持续提升的背景下,东北地区产业体系的多样化水平提高、专业化水平下降是东北经济发展问题的本质成因。结合东北产业结构与国家产业体系的演进特征,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和动态演变过程出发,揭示东北地区产业专业化水平下降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以扩大市场规模为抓手,从市场瞄准、市场邻近、市场优势和市场对接四个方面,制定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具体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学     
《经济师》2001,(7)
是研究一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经济学科。其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的制定以及实现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的方法、手段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它不仅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最佳的方案 ,而且为区域经济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如地区能源模型、交通模型、人口模型以及地区经济增长模型 ) ,并利用实际的统计数据对这些模型进行运算、求解。区域经济学是在 50年代适应国际与各国内部地域分工的深化 ,并针对当时国家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从生产力布局学中发展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40多年…  相似文献   

12.
基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更加快速.但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的差距也有逐步加大的趋势,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单一方面,而且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本文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视角,运用SPSS分析方法对中东西部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形成这些差异的因素分析,提出了西部地区缩短区域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尽分析了在“十五”计划期间经济全球化趋势和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由此得出,我国各地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获得的机遇与面对的挑战不同,在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条件下,我国生产力布局及区域经济演变将呈现如下趋势。一是生产力布局重点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二是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相似文献   

14.
张文雅 《生产力研究》2000,(6):35-36,62
本文详尽分析了在“十五”计划期间经济全球化趋势和西部开发对我国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由此得出,我国各地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获得的机遇与面对的挑战不同,在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条件下,我国生产力布局及区域经济演变将呈现如下趋势,一是生产力布局重点由沿海地区向中西南地区转称,二是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区域规划理论研究传统西方经济理论本来是否认区域问题存在的。他们认为,任何区域性问题,如不同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收入水平的不平等都是暂的和磨擦性的,只要完善市场机制,消除各种制度性“瓶颈”,一切区域性问题都将自然消失,级达尔(Myrdal)和海尔施曼(Hirschman)率先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挑战,他们提出了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一外围模型。根据这个模型,中心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外围地区具有“扩散效应”,这种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和技术由中心向外围流动,这种流动将促使外围地区的经济以展;另一方面,中心地区的经济发展也…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后我国地区经济格局发生重要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有所缩小,空间结构向均衡化和多极化演变、区域合作深度和广度全面提升以及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瞄准性增强等。但与此同时,区域发展中仍存在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扩大、地区分工格局不合理、地区盲目竞争现象突出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受到体制机制掣肘等问题。本文对我国近年来区域发展的上述态势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为新时期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完善提供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使得区域金融风险呈现复杂化特征,部分地区金融风险的产生可能会因其传染特性引发国家层面的金融风险甚至爆发危机.文章通过构建金融风险传染效应模型,分别从地州间传染、行业间传染两个层面考察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区域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研究结论认为:南疆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对外金融风险输出的主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北疆地区及部分南疆地区则是全疆金融风险最主要的被传染区域;政府债务部门、宏观经济部门是金融风险的主要输出及吸收区域,宏观经济部门、政府债务部门向其他三个金融市场均呈现风险净输出的状态,其中银行市场部门金融风险净吸收效应最高.最后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交易费用是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交易费用对于区域经济的作用表现在内、外两个方面:就区域内部,交易费用是市场分工的结果,分工越细,效率也高,交易费用越高;市场选定的交易费用增加,区域GDP也相应增加;交易费用使区域内的产业联系紧密,企业不从区域内溢出,巩固已有发展结果并吸引区外企业加入。对外,在与其他区域交易时,交易费用与企业成本有相似作用,不同区域的商品交换,区域发生交易费用必须收回本区域;一个更能增加交易费用的区域,有交易优势。而落后的经济区域,是因为内、外两个劣势:过高的单位交易费用阻碍了商品率形成,遏制了市场发展,限制分工细化;区域的交易费用总量低,与外界交易不利,阻碍经济发展。因此,制度创新增加区域交易费用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刘立新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既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又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家将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西移,着手解决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使西北五...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世界上国内地区间自然地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也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区域经济增长率却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