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跨境贸易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是中国一项中长期发展战略。人民币计价结算会通过几个方面影响货币政策:人民币收付不平衡导致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货币供应量变化;人民币计价结算促使离岸人民币市场快速发展,在岸人民币利率、汇率受离岸市场影响加大;与人民币计价结算相配套的资本项目开放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计价结算货币的调整影响汇率变化的传递效应,价格波动性和产出波动性发生变化;人民币计价结算还会影响货币需求。应对这种影响的政策措施包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金融市场,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加强货币政策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2005年7月21日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和离散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两个变量—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人民币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引起人民币汇率贬值,银行间信用隔夜拆借利率上升可以引起人民币汇率升值。因此,中国在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同时,应有效监控我国货币供应量对汇率的影响,密切关注银行间同业拆解利率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内外平衡和外汇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跻身于国际货币之列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相应地会给该国带来铸币发行收入等经济利益以及政治上的利益,但同时也使该国面临着诸如货币需求及汇率波动、货币政策失灵等问题。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综合比较其收益和成本,从而使人民币的国际化沿着正确的道路迈进。  相似文献   

4.
周建  赵琳 《财经研究》2016,(2):85-96
文章采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研究了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时不能忽略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特征。文章构建了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货币政策及其宏观经济系统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并在模型参数校准的基础上进行了政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较大的人民币汇率波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但是对每个变量冲击响应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较大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将显著干扰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需求的调控,人民币汇率升值波动幅度较大时,货币政策对需求变量的调控作用会减弱,但不会影响相关需求变量在不同时点的冲击响应走势特征。较大的汇率波动会减弱利率上行对出口的负面影响,有利于缓解货币政策对出口的负面冲击,但会导致贸易条件(出口价格和进口价格的比值)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5.
汇率制度是一国金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是调控宏观经济、稳定货币的重要工具。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对于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效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内容入手,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研究,又依据克鲁格曼三角形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冲突的原因,并对如何协调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中央银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前瞻性,继续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保持金融对经济的必要支持力度,支持巩固目前经济回升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也要密切关注经济运行特别是物价走势,适时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和信贷供给,保持人民币币值和汇率稳定,在继续扩大国内需求和抑制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要注意防止可能出现的新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7.
基于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本文重点从基础货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主要结论是:1994年以前,"对金融机构债权"项目的变动是导致我国基础货币投放具有内生性的主要原因,而从1994年开始特别是在2002年以后,则由"国外资产净额"项目即外汇占款的增加主导了我国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进而影响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使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在起点上就缺乏有效性.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为减轻货币内生性带来的影响、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国应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建立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8.
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然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风险,如进出口结算比例不协调,世界货币市场的进入阻挠,及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减弱等.防范和化解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必须稳步推进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完善中央银行职能,发行熊猫债券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郭姗姗 《时代经贸》2012,(16):200-200
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然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风险,如进出口结算比例不协调,世界货币市场的进入阻挠,及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减弱等。防范和化解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必须稳步推进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完善中央银行职能,发行熊猫债券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中央银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前瞻性,继续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保持金融对经济的必要支持力度,支持巩固目前经济回升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也要密切关注经济运行特别是物价走势,适时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和信贷供给,保持人民币币值和汇率稳定,在继续扩大国内需求和抑制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要注意防止可能出现的新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1.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IFM(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对中国而言,这是其在国际经济金融治理舞台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大事,它关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国际格局中地位的提升.对此,在当下很多媒体的报道下,大家认为这一事件是指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了,直接减少了货币兑换的麻烦和成本等.这一想法是对于人民币"入篮"的一种误解.人民币加入SDR并不意味着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这次加入只是人民币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并且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与其他"入篮"货币相差甚远,尽管长期影响积极正面,但短期仍有会导致人民币贬值、会加大国内货币政策调控难度等问题.对此,我们应理性的去看待这一事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把人民币汇率波动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监控体系,采用1996年1季度至2008年2季度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我国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渠道来影响实际经济总量的,并且狭义货币供应量更能实现对实际产出目标的传导和调控;(2)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扩大会减少货币供应量;(3)不可能三角在我国是成立的;(4)将人民币汇率波动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监控体系能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开放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全功  程蹊 《财经研究》2003,29(11):33-40
开放条件下,一国货币政策进行国际协调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对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理论研究作了简要回顾,并结合我国1994年以来货币政策的实践进行分析。文章发现,我国货币政策进行国际协调的实践并不多,与汇率政策之间多次存在冲突,与美国货币政策有过简单协调。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实际上来自我国货币政策如何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协调。从过去实践来看,我国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在现存汇率体制下实现货币供给的独立性。文章认为,在进行汇率调整基础上,我国货币政策进行国际协调的难度将降低。  相似文献   

14.
货币需求稳定性与货币量指标在货币政策框架中的重要性存在紧密的关系。在西方国家,货币需求稳定性下降使货币量指标逐渐从各国货币政策框架中淡出。虽然我国也存在货币需求的不稳定,但转型经济的特殊性以及市场环境的制约,使货币量指标在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中仍将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在目前,细致分析各类转型因素对我国货币需求稳定性形成的冲击,提高对货币需求的预测能力,才是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汇率制度是一国金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是调控宏观经济、稳定货币的重要工具。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对于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效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现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得出应该如何协调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以解决我国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稳定的货币需求是货币目标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文章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货币需求与货币目标制的内在关联。其次,基于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利用1996-2011年季度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长期货币需求函数和短期货币需求函数的系数都缺乏稳定性。货币需求函数的不稳定势必增加中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难度,从而导致现行货币目标制的有效性和适宜性不断降低。最后提出为提高货币政策框架的有效性,中国应择机引入通胀目标制。  相似文献   

17.
货币错配是由于一个权益实体(包括主权国家、银行、非金融机构企业和家庭)的收支活动使用了不同的货币记值,其资产和负债的币种结构不同,导致其净值或净收入对汇率的变化非常敏感。中央银行出现货币错配问题将产生相应的货币政策效果,其影响远大于居民和企业的货币错配。中国中央银行的货币错配问题更多地是源于中国在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中必然的汇率政策选择。在更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选择中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将是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货币需求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体上仍然停留在经院式的理论分析阶段,对货币政策操作影响甚微。在实际工作中,中央银行主要是根据资金需要量调整货币政策力度,而且随意性很大。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仍是贷款限额,不是货币供给量。笔者以为,这种政策操作方式在我国现阶段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由于以下原因,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成果很难转化为货币政策的决策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基于SVAR模型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与人民币汇率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对汇率冲击的反应具有逆经济风向的操作特征,汇率升值,货币政策扩张;而人民币汇率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也符合经济理论,货币政策扩张会引起人民币汇率贬值。同时,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变量时,汇率水平的反应表现为经典的超调现象,但在名义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变量时,汇率的反应曲线则表现为延迟的超调现象。总体上,我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变动非常敏感,相反人民币汇率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20.
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应当进一步加大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当前使人民币汇率加快升值,从而减少出口增长幅度,减少外汇流入,进而减少基础货币的发行和流动性,同时配合利率调控手段,才能有效抑制中国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